21.4.13

「最似地球」行星

Kepler Discovers Smallest 'Habitable Zone' Planet
NASA's Kepler mission has discovered two new planetary systems that include three super-Earth-size planets in the "habitable zone," the range of distance from a star where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of an orbiting planet might be suitable for liquid water.

The size of Kepler-62f is now measured, but its mass and composition are not. However,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of rocky exoplanets similar in size, scientists are able to estimate its mass by association.


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發現「最似地球」行星
距約1200光年 溫度適中或有水
【明報】天文學家表示,他們透過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開普勒天文望遠鏡,觀測到太陽系外迄今「最似地球」的兩個行星,它們都位於「宜居帶」,溫度適中,可能還有水存在,或適合人類居住。太空總署專家格倫斯菲爾德指出,這一發現使「人類向找到一個類似家園的地方又走近了一點」。

研究員是觀察在距離地球約1200光年的天琴座開普勒-62(Kepler-62)恆星時,得出今次發現。

或有生命存在

開普勒-62恆星已有70億歲,有5個行星圍繞運行,當中開普勒-62e和開普勒-62f是最外圍的兩個。研究員在《科學》雜誌發表報告稱,這兩顆行星位於這個行星系統的「宜居帶」中,距離恆星的距離不太遠也不太近,由於溫度條件適宜,理論上其表面可能有液態水,甚至可能有少許大氣,亦意味那裏可能有生命存在。

專家稱,開普勒-62e和開普勒-62f的體積,分別為地球的1.6倍和1.4倍,受到的熱量輻射是地球的1.2倍和0.4倍,公轉周期分別為122天和267天,年齡比地球至少大20億歲。研究員相信,這兩顆行星主要是由岩石或冰構成的固態行星,其中62e氣溫估計較暖,甚至有水,偶爾可能也有閃電,至於62f可能有極地冰冠(polar cap)、大面積陸地和水。惟專家強調必須在獲得它們的相關大氣頻譜特性後,才能清楚它們是否真的宜居。

未知是否宜居

參與研究的其中一名天體物理學家說:「從其半徑和公轉周期看,這兩個行星是迄今我們發現的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天文學家利用開普勒望遠鏡,也發現位於天鵝座的行星系統開普勒-69,亦擁有宜居帶行星開普勒-69C。開普勒-69恆星的大小,為我們太陽的93%、亮度為太陽的80%,距地球約2700光年,而開普勒-69C行為的大小,約為地球的1.7倍,公轉周期為242天。

19.4.13

earth

Satellite eye on Earth: March 2013 – in pictures
Stunning scenes of clouds and ice in the Davis Strait, forest fires of Indochina and a dust storm over Egypt were among the images captured by European Space Agency and Nasa satellites last month

15.4.13

鴿

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 人鴿.分離 【明報】10多年前,H5N1禽流感肆虐香港,弄得人心惶惶。一人得病,雞鳥「升天」,百萬雞鳥遭撲殺,一了百了。 10多年過去,H7N9禽流感襲來,一如夢魘。「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唐詩的肅殺意境再次來到現代時空。 上海的花鳥市場鳥去籠空,人民廣場內大群飛鴿被捉。N95口罩、板藍根,家家戶戶有備無患。 鳥南飛,鳥南返。我們靜待疫情散去,鳥兒將再次天上飛、籠裏唱,甚或變成盤中餐,鳥兒仍然是人類的好朋友。
鴿子橫空掠過上海人民廣場。
鴿子困在籠中,暫度鐵窗生涯。
上海地鐵車廂內市民口罩相對。
上海一個公園內設置了鐵籠誘捕鴿子。
市民對白鴿喝叱驅趕。
鴿子紛飛,路人掩鼻而過。 
上海人民廣場的「齊愛廣場鴿」標語,「齊愛」二字被綠色膠紙遮蓋。

2.4.13

氣候暖化

美研究:氣候暖化北極變綠
20130401  【明報 】
美研指伴隨全球氣溫升高,北極圈內的綠色植被面積將大幅增長。未來數十年北極圈林木面積或增加52%。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康奈爾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自然氣候變化》雜誌報告說,他們根據全球未來氣溫增長趨勢,建立起一套預測今後數十年北極圈內的植被變化模型。
研究預測,未來數十年北極圈內近半數地表植被的種類將會改變,綠色植被範圍和林木覆蓋率將顯著增長。研究人員舉例說,在西伯利亞的部分地區,林木線將向北延伸數百哩。
研究人員表示,植被變化會持續影響北極生態環境,原本北極圈地表覆蓋的冰雪能將多數太陽光反射,而綠色植被卻能吸收大量太陽光,不斷增加的綠色植被可能導致北極地區氣溫進一步升高。
參與該研究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家皮爾遜說:「北極圈內如此大範圍的植被增長將對全球生態系統有不可逆轉的影響。」
(綜合)

傳染病地圖

傳染病地圖 追蹤病毒足迹
2013年3月10日星期日
 【明報】細菌病毒,看不見嗅不着,散播開去無聲無息,在空間狹窄、人與人接觸頻繁的城市裏,傳染病更是夢魘。 1980、90年代,香港人最聞之色變的傳染病大概是愛滋,同枱食飯、握手會不會有危險? 傳染病學家李瑞山醫生一出道便研究愛滋病,91年到衛生署負責愛滋病監測和防治工作,努力教育公眾。 慢慢大家終於明白,其實連接吻也不會傳染。 03年後,港人夢魘轉成了SARS,從此每逢有人在巴士地鐵上咳嗽打噴嚏,總惹人側目;就算只是普通流感,誰都不想被飛沫惹上,過一星期苦日子。 因為防不勝防,所以恐懼。 如果將染病者的位置和染病時間記錄下來,標示在地圖上,疾病的足迹就顯得清楚分明了;從何開始、如何傳播,是防治和抗疫上不可或缺的資訊。 傳染病與空間的關係 2005年,李瑞山轉職中文大學醫學院,專研傳染病防治和教學,除老本行愛滋病外,開拓空間流行病學範疇。 「一般看傳染病都是有關數字,比較有趣但被人忽略的,是用空間層面去看,疾病和公共衛生跟地理分佈的關係,當中困難在過去數據不多。05年我開始蒐集資料時,問學術界朋友有無人畫傳染病地圖、有無人分析數據、用GIS(地理信息系統)睇疾病?原來無人做過。找到中大地理系同事,他說如果有興趣,就我們開始做啦!」 結果防治傳染病研究中心跟地理系合組成空間流行病學的研究小組SpatioEpi,上他們的網站,可以見到很多主題故事地圖,例如登革熱、結核病、流感、瘧疾在本港或世界其他地區的分佈和遷移,也包括環境與健康有關的分析,大至人口老化、糧食問題,小至社區內藥房數目、單車徑與意外、麥當勞與學校分佈的對照等,時有趣味發現。 「就這樣展示出來其實只是研究資料的副產品,傳染病研究需要了解各種因素之間的關係,包括地理空間分佈、人際關係網絡、以及病毒的基因分析,三者加起來,我覺得就是研究傳染病的將來。」 豬流感 SpatioEpi開展研究以來,2009年的豬流感可說是具備最充足數據作地理空間分析的一役。「當時政府好擔心爆發,處理方法有點似SARS,每有新確診個案都會記錄患者居住地點,並將資料放上網。6個月後發現豬流感殺傷力不大,才沒再做確診、登記背景數據等程序,但這6個月已有大約2萬宗個案,很足夠分析豬流感的擴散過程。」 散佈過程做成動畫 「通常人們會講美國的流感、香港的流感、英國的流感,好似每個地方都只是一個點,來到就來到,走就走,其實不然。這次是終於有機會比我們證明,就算香港咁細、千多平方公里的地方,對全世界的人來說只是一個小點,但一樣可以用GIS來睇這裏面的疾病傳播,佢一樣有個擴散方向,第一個個案如何進來,然後出現一些染病的群組,再由一區去到另一區,每區的散佈速度都不同;我們將這過程做成animation,也在國際上發表了4份相關研究,人們都很感興趣。」 追蹤城內擴散途徑,主要是想掌握防控措施的關鍵時間,「像這次豬流感,起初都追蹤到一條路線,大概是去到第5、6個月,才多向擴散至看不到pattern,但這幾個月已經可以做好多準備。如果將香港當是700萬人的社會,你會覺得咩都做唔到,因為每次發現新病毒,要生產疫苗都要等幾個月,點先可以找到方法一次過幫到700萬人?一定找不到。當你知道疾病傳播有方向同時間性,你就不需要短時間內全部嘢齊晒先控制到疫症,分階段做都有幫助。另一方面是配合其他研究單位的資料應用,例如當時某些學校停課,有否令流感傳播慢了?或學校重開時,有無擴散得更快?從不同角度印證監控措施的效用。」 新SARS 彈丸之地,過往沒人想到要去研究當中的病毒擴散方向,事實卻驗證,研究範圍細,才更見地理關係。人們在香港流動,只循陸路或短程水路交通,病毒總在鄰近地方擴散;但放大至國際層面看,病毒就會被航空旅客由地球的一邊帶到另一邊,點與點之間的連繫不明顯。「像這次新冠狀病毒(新SARS),我比較擔心的是目前數據不多,睇來睇去只有13宗個案,頭10個都在中東,之後就去了英國,患者有去過中東的紀錄,所以都可假設是由中東帶過去,但到了英國後的個案就不尋常了,是人傳人的,患者都是第11個個案的家人,可以推想,在中東也未必沒發生過人傳人的病例。」(編按:世衛在3月7日公布再有一名男子於沙特阿拉伯染病,最新確診個案為14宗。) 彈丸之地 地理關係更重要 與03年SARS相似的是,兩者都屬冠狀病毒引致的呼吸道感染、人傳人、而且死亡率高,「不同地方是它好像沒傳播得那麼易,一年來只有13宗,如果真的傳得很嚴重,就算收集數據的方式如何差、如何無效率,都不止這樣少。德國一項研究,對象是百多名曾經接觸染上新冠狀病毒的人(因其中一名患者被送到德國醫治),包括醫療工作者和患者家人,並無一人受感染,連血清裏都沒反應。03年SARS的恐怖在傳播效率好高,如果我有,同你面對面傾半小時偈,你都注定惹到的了,但家這個似乎無咁勁。」 傳得愈快 病毒愈短命 傳染病學裏一個有趣規律是,病毒愈傳得快、致命率高,無形中也加速了病毒自己的衰亡,「因為染病的人要生存到才能將病毒再傳比人,如果個病毒很快地殺了染病者,就算傳得快,都不能長期持續,患者會被wall off了。動物世界裏也是這樣,有研究過螞蟻如果感染了嚴重傳染病,傳得好快時,其他的螞蟻會避開病蟻,好慘的,在外圍成了一個圈,裏面的病蟻很快死掉,病毒就無法再傳落去。」病毒殺人時也在殺死自己?「對呀,所以最成功的細菌病毒就是殺你唔死那種,像結核病,幾千年了,埃及木乃伊裏面已經有,點解可以傳到今日?因為佢夠慢性,殺死一些人,又有一些人繼續傳落去,是一種愈來愈成功的微生物。HIV都是這樣,用藥後隻病毒仍在你體內,佢殺得慢,繼續在人類社會找到的機會就愈多。」 HIV 地理空間分佈並非在分析每種病毒時都合用,例如HIV的傳播與人類行為密切相關,包括性行為或吸毒者共用針筒等,這時要看的就是人際上的空間。「香港的愛滋病患者較多是男同性戀者,經吸毒感染的人數近乎零。男同志住在哪裏跟他們的疾病關係不大,他們到哪裏結識伴侶才是重點。我們的研究會問他們過去三個月到哪些地方找性伴侶,如果A、B、C君都習慣去同一間桑拿的,就算佢哋互不相識,都可以看成屬同一個人際網絡。」 香港有十多間男同性戀者慣去的桑拿,另外有酒吧,也有經不同網上平台找伴侶,研究團隊可從中歸納出幾種至十幾種社交模式;另一套研究就是針對已感染HIV的男同志,約訪問了百多人,問他們感染前去找伴侶的模式,發現社交模式相似的患者,所感染的HIV病毒基因形態都很相似,又印證出,以社交模式識別高危行為是有效途徑。然而,隨着網上社交普及,未來社交模式將會愈來愈難掌握,「過去大家都到桑拿識人,關注團體都曉得要去哪裏,久而久之大家都覺得桑拿危險,又有免費condom派,反而不太高危。現在男同志從網上識人,性行為可能在屋企,宣傳和研究就更難了。」 網上監測系統 全民助抗流感 傳播快、但殺傷力低,流感也是另一種得以存活多年的病毒,每年光在香港都感染成千上萬人;雖然致死個案不多,但對長者、免疫力低人士仍有一定危險,故此多國都有流感監測機制。香港過去主要由政府蒐集醫院的確診個案數字,「但這方法效率唔高,一來只有病得很嚴重的才會去醫院求診,二來拎到病毒樣本、做埋基因測試,等一輪才有一個確診個案,會遲,因此準確度不高。近年外國開始流行的做法是,不去監測確診流感,而是統計有流感徵狀的人的數目分佈。」 雙流感高峰 有關社交網絡? 2011年研究團隊推出「EcSS網上流感監測站」,招攬市民登記成為義務社區監測員,系統會每周發電郵至登記者帳戶,回應幾條簡單問題,報告其本人及家人在過去一周有否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等徵狀。「原本我們都想睇空間分佈,但一年後發覺負擔唔起,因為要得出有意義的結果,大約要18區每區都有200人左右來報數才成,但我們的團隊沒這樣的人力物力處理。現在先當香港是一個整體,每星期有100至200人報數,得來的數據已夠用。」去年底他們就靠這套系統的資料,比衛生防護中心的官方公布早5周辨認出流感高峰期。 「流感季節至今仍是科學上的一個謎,北半球歐美國家全都只有冬天一季,香港卻有冬夏兩個流感季節,這是很奇怪的;有說寒冷地區的冬季人們傾向留在室內,流感是人傳人的疾病,多聚在室內就會散出去;但為何病毒總在冬天開始?我們未找到答案。而愈近赤道,人們雖然都有流感,卻愈沒有明顯的流感季節。純粹睇天氣亦唔通,香港跟深圳的天氣夠似了,但我們季節唔似,所以我覺得最主要的應該是社交網絡,因人的關係在不同季節的改變所造成。若能找出每個地方的流感季節如何形成,預防工作就會做得好好多,因為流感針只有數個月效力,隨時間降低,現時宣傳打流感針的時間只是好大概,如果流感季遲來了3個月,你打支針就變得無乜用了,這是我想做季節研究的第一步。」 SpatioEpi網址:www.spatioepi.com/index.asp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1.4.13

penguins

How could you possibly find little Pingu in there? Picture captures penguin nursery in which thousands of huddled chicks wait for their parents to return with dinner
Huge group of emperor penguins pictured in South Georgia in Antarctica by photographer Mike Reyfman 10 March 2013 With their parents in the sea catching fish, thousands of junior emperor penguins are left huddled together to await dinner. But when their food-bearing parents return they may be presented with one slight problem - how to find their chick amongst the mass of youngsters. Despite the thousands of youngsters crowded together on this plain in South Georgia, the parents are incredibly able to locate their youngsters by detecting their individual calls...


終後服務

愛在生命終結時
2013年3月29日星期五 【明報】回看近期的倫常慘案,究竟是父母的錯,是兒子的錯,還是社會的錯?生命又是什麼?剛畢業的楊津薇(Miyuki)說,現在的人以為死亡是解決問題的良丹,覺得什麼都沒所謂。但生命無常,是否要失去後才懂後悔?為了宣揚死亡教育,希望大家能死得眼閉,於是她決定辦終後服務。

Miyuki說感謝老闆Murphy出資,讓她學習打理一盤生意,就算做錯事Murphy亦從不責罵。

宇宙誕生

2013年3月23日星期六 宇宙嬰兒圖出爐 迄今最準確 【明報】歐洲太空總署公布根據「普朗克」(Planck)太空望遠鏡所蒐數據而繪製成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是迄今最精確反映宇宙誕生初期情形的全景圖,可說是「宇宙嬰兒圖」。科學家分析後認為,宇宙在138.2億年前誕生,較目前所知的早了8000萬至1億年。 見證宇宙誕生38萬年情形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被認為是宇宙大爆炸的「餘燼」,均勻地分佈於整個宇宙。大爆炸後的宇宙溫度極高,之後30萬年隨着宇宙膨脹,溫度逐漸降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正是在此期間產生。 今次的圖片,是根據2009年發射的「普朗克」在首15個月內蒐集的數據繪製而成,比美國太空總署逾20年前發射的兩個探測器所探測到的微波背景輻射更為精確,見證了宇宙誕生38萬年後的情形。 誕生日較估計早1億年 根據「普朗克」蒐集的數據,科學家對宇宙的組成部分有了新認識,例如宇宙中普通物質和暗物質的比例高於之前假設,至於被認為是導致宇宙加速膨脹的神秘力量「暗能量」,則比想象中少,佔不到七成。科學家因此修正反映宇宙膨脹速度的哈勃常數,亦令宇宙形成時間,由目前所知的約137億年前,推前到138.2億年。 (綜合報道)
歐洲太空總署繪製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顯示宇宙誕生初期情形。當時宇宙的平均溫度估計為-270℃,而圖中藍色代表該區域低於平均溫度,紅色則代表高於平均溫度。 歐洲太空總署公布根據「普朗克」(Planck)太空望遠鏡所蒐數據而繪製成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


這張5000萬像素的「微波天空」照片顯示大爆炸38萬年後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