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2.10

climate change

Is the world really getting warmer?
Rising sea levels, retreating snow cover and glaciers, longer growing seasons and shifting wildlife are indications of a warming world

Melting ice, shown here in Greenland, is one of the many examples of evidence that the world is getting warmer.

25.12.10

米埔野鴨

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野鴨GPS背囊走天涯
米埔北遷西伯利亞 港首記錄遷徙過程
【明報專訊】「#91268」不是警察編號、也不是犯人編號,而是背覑GPS全球定位衛星追蹤儀踏上遷徙路途的一隻針尾鴨的「編號」,牠今年2月離開后海灣後,用了近10個月時間完成整個北徙南遷旅途,飛行超過5800公里,在寒流驅使下昨日平安再度於米埔現身,是本港首次成功追蹤野鴨整個遷徙過程。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米埔自然保護區主任梁嘉善表示,每年冬季約有2萬隻野鴨到米埔及內后海灣度冬,由每年10月逗留至4月,米埔在隆冬最多曾錄得逾7000隻野鴨。米埔於2008和09年冬天分兩個階段推行「野鴨衛星追蹤計劃」,得到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資金支持購買GPS全球定位衛星追蹤儀,以及AGROS追蹤儀,安裝在野鴨身上,研究其季節遷徙、停歇點、繁殖地點和候鳥對傳播雀鳥疾病所擔當角色。

08年試行 24隻失去信號
08年第一階段共24隻野鴨被裝上追蹤儀,但只錄得牠們北遷情,終點在西伯利亞及華北內蒙、黑龍江,其後或因發信號器損壞、太陽能供電不足等,所有野鴨失去信號,未能知道牠們南移時的狀。

新一批23隻 只餘兩隻有信號
09年第二階段再在23隻針尾鴨和赤頸鴨身上繫上追蹤儀,梁嘉善笑指這批野鴨裝上追蹤儀後,猶如背上背囊,所以暱稱牠們為「背囊鴨」。其中有14隻野鴨錄得飛離香港的紀錄,至今只餘下兩隻野鴨仍有發出信號。

其中一隻成年雌性針尾鴨自2月25日離港,行程超過5800公里,最高時速逾每小時56公里,經韓國、黑龍江飛抵俄羅斯西伯利亞逗留3個月繁殖,再經日本、浙江飛回香港。梁嘉善指出,冷鋒或會「驅使」野鴨南下,至昨日早上約10時,有米埔工作人員在教育中心外的水塘發現這隻「背囊鴨」。

時速「快過公路鱓車」
至於另一隻仍發出信號的赤頸鴨,梁嘉善指牠與另一赤頸鴨的路線重疊,顯示牠們並肩齊飛,現停留在朝鮮。她指出,在此階段其他的發現包括錄得針尾鴨亞洲遷徙飛行時速紀錄,約每小時114公里,「快過公路鱓車」,牠們2月底至5月初離港繁殖,於6月至9月停留繁殖地或度夏地,如西伯利亞、黑龍江、內蒙古,重要中途停歇點包括江蘇、上海、黃海和阿穆爾河口。梁嘉善指出,過去40至50年間黃海一半海域被填,未來會展開5年地區濕地保育項目,作保育重點。

米埔工作人員昨早在米埔發現「背囊鴨」(中)的蹤影,這隻針尾鴨經歷約10個月的遷徙路途,終回到香港。

針尾鴨如背上背包似的繫上重約200克的GPS全球定位衛星追蹤儀,每兩小時發出信號,並以太陽能供電。

cheetah

Elusive Saharan Cheetah Captured in Photos

23.12.10

climate change

The ultimate climate change FAQ – and we're off

If global warming was such a big deal, wouldn't governments have sorted it out?

Reading through the hundreds of questions submitted so far, it's no surprise that lots of people are keen for us to cover the basics, such as:

• What is climate change?
• Is the world really getting warmer?
• Are humans definitely causing the warming?
• Does it matter if the planet gets a bit warmer?
• What are feedback loops and tipping points?

20.12.10

uk snow

Monday 20 December 2010
Winter weather continues in UK
Snow causes further disruption with rail, air and train passengers all affected
http://www.guardian.co.uk/uk/gallery/2010/dec/20/weather

UK snow: an interactive map
Why the current freeze is so bad, and a summary of the country's worst-hit areas
http://www.guardian.co.uk/uk/interactive/2010/dec/01/uk-snow-map-weather

Winter weather: the coldest places in Britain
The cold weather has swept across the UK. Find out which places are worst affected
http://www.guardian.co.uk/news/datablog/2010/dec/20/winter-weather-coldest-places-britain

地球生物

地球生物30億年前暴增
(法新社)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今天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的研究指出,地球生命在大約30億年前戲劇性暴增,可能是因為原始生物能以較有效的方式從陽光獲取能量。

這個結論是由麻省理工學院(MIT)科學家總結得出,他們建構了「基因組化石」數學模型,輸入現存的1000組關鍵基因,計算如何從遠古時期演化。

研究指出,整體生命基因組在33億年至28億年前暴增,現今物種的27%早在當時就形成。

科學家說,生命暴增,大概要歸功1種叫做「現代電子傳遞」(modern electron transport)的生化過程。

這是非常重要的生命功能,包含細胞膜內的電子移動,對於植物和部份微生物尤其重要,讓它們能以光合作用從太陽光獲得能量、呼吸氧氣。

這個科學家稱作太古宙擴張的大變化,在發生後大約5億年,又出現所謂的大氧化事件(Great Oxidation Event),也就是地球大氣層氧氣含量逐漸增加。

大氧化事件可能是地球物種最大的更迭時期,不需氧氣的原始生物或微生物凋零死亡,取而代之的是體型更大、更聰明的有氧生物。

5.12.10

奇怪細菌

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吃砒霜細菌曝光
可把砷融入DNA
【明報專訊】美國太空總署昨凌晨宣布,科學家在加州一個湖內發現一種奇怪細菌,能只靠吃劇毒的砷(俗稱砒霜)存活,並將之吸收融入自身的DNA及細胞膜內。這發現不單可能對傳統生命的概念重新定義,也顯示在宇宙其他地方如月球及火星上,也存在人類想像不到的生物。

研究報告周四在《科學》刊出。報告指出,科學家沃爾夫西蒙(Felisa Wolfe-Simon)及同事在加州東部莫諾湖(Mono Lake)發現鹽單胞菌株GFAJ-1,它是常見細菌群Gammaproteobacteria的成員。莫諾湖形成於火山區,湖水鹽分含量極高,也含豐富礦物,包括砷等;湖內沒有魚,但充滿細菌。有份撰寫該報告的安巴爾(Ariel Anbar)稱,研究員在實驗室,將GFAJ-1放在含有大量砷和少量磷的瓶子內培育,發現它竟能存活,且生長進度良好。

首發現細菌生物結構含砷
生物學家向來認為,碳、氫、氧、氮、硫、磷是構成生命的六大要素,其中磷更是DNA構成的關鍵元素,若沒有磷,生物不能存在。但GFAJ-1不但能在砷和磷中存活,研究員發現到最後瓶內只餘下砷,GFAJ-1也能生長。他們利用放射性追蹤器,更發現砷成了該細菌生物結構的一部分,包括蛋白、細胞膜及 DNA。

沃爾夫西蒙稱,過去雖知道有些微生物能「吸入」砷,但今次卻發現砷竟能構成身體一部分。安巴爾說﹕「這種生物體來自大自然,是已知的細菌,不是全新的物種,不過從來沒有人想到它能這樣做。」研究員稱,這種細菌特徵意味,科學家可能在其他星球找到跟地球截然不同的生物。「若地球上也有這種出人意料的東西,生物還可以有什麼我們未見過的變化?現是時候找它出來了。」沃爾夫西蒙說,今次發現對尋找外太空生命,打開了一道更廣闊的門。

助研生化燃料 處理廢水毒物
早前太空總署在其網站含糊地宣布,將公布一宇宙生物學新發現,對尋找外太空生物證據造成衝擊,曾引起網民熱論是否發現外星生物。雖然這細菌並非什麼外星生物,但專家指出,它對研發新生化燃料很有幫助,在廢水處理及毒物清理上,或許可派上用場。
法新社/路透社/每日電訊報


科學家在圖中的莫諾湖取得細菌樣本,發現該細菌可靠吃俗稱砒霜的砷存活。

3.12.10

星星數量

星星數量遠超過想像
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路透華盛頓1日電)科學家在今天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紅矮星原來比天文學家所認為的還要普遍。事實上,他們佔所有星宿的數量高達80%,是原先所認定的3倍之多。

科學家分析這種來自銀河的光線,已知其為橢圓星系,發現之中充滿體積小、溫度較低的紅矮星。

領導這項研究的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學者多肯(Pieter van Dokkum)在聲明中表示,「可能宇宙裡有好幾兆顆像地球一樣的星球圍繞這些紅矮星運行。」「這就是人們對這種星球感興趣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