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11

2011年2月26日
點止一雲咁簡單
【明報專訊】「一雲」,代表什麼?或許你想也不用想就答,代表一個人不清不楚囉!若那漫天雲彩懂得說話,它定必回你一句,你才是不清不楚!雲,形態萬千,大小百變,特質各異,在我們眼中的「一雲」,統統有名有姓,當你了解它們後,下次抬頭看到的就不是「一雲」這麼簡單,你甚至可用它來預測天氣。

「每次拍攝天空,看到的景象都不一樣,觀雲的最大趣味,在於它變化多端,變幻莫測,你永遠不會看到同一樣的雲。有時候,走到開闊的環境,簡簡單單的看看天看看雲,也是一件很享受的事。」 ——香港自然探索學會委員陳燕明

雲,是我們最常見的自然現象之一,為天空帶來多姿多采的變化。觀雲,如同觀鳥觀蝶一樣,充滿趣味。

在自然現象中,下雨、雷暴都是由雲造成。雲的厚度與覆蓋率亦影響氣溫高低,陰天晴天,戶外活動能否順利進行,統統要看雲的「面色」,可見雲與我們生活的關係多麼密切。

積雲重量=13雙層巴士

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雲的形成是因為空氣中水蒸氣遇熱上升,在高空冷卻成水點並聚集起來,所有雲都是不折不扣的水,看起來白色不透光,是因為水變為無數小水滴。看來輕飄飄的雲,究竟有多重?每種雲有不同重量,以積雲為例,根據科學家計算,積雲的含水量為每立方米0.2至1克,按每立方米平均含量為0.2克計算,1片1平方公里的積雲,重量為200噸,約等於13輛雙層巴士的重量。

天空上的雲有不同形態和形成原因,世界氣象組織(WMO)根據雲底的高度、形狀等,把雲分為十屬,如高雲族(雲底高度在18,000呎以上)﹕卷雲、卷積雲、卷層雲;中雲族(2000至18,000呎)﹕高積雲、高層雲、雨層雲;低雲族(地面至2000呎)﹕層積雲、層雲、積雲、積雨雲。

觀雲初哥 由形狀看起
觀雲似難非難,建議大家可先從雲狀開始,然後才觀測雲高和雲量,判斷它們是何種雲屬。雲狀基本分為積狀、層狀和卷狀三類,積狀雲就是一朵一朵獨立,大小不同的雲;層狀雲就是呈塊狀且較平坦的雲;而卷狀雲則是一絲絲薄雲。

香港一年四季也有機會見到十屬雲,每一季也能看到多種雲屬,但因為受季節性氣流等因素影響,所以我們在某一季節中特別常看到某種雲的出現。究竟那些雲叫什麼名字?有什麼特質?看看D2版介紹便一清二楚。

香港自然探索學會委員
香港浸會大學地理系畢業,及後赴英取得環境管理教育文憑。中學年代被地理書上的照片深深吸引,覺得大自然很美麗,自此醉心於自然生態,特別喜愛研究雀鳥和氣候,常在生態雜誌發表文章。

■推介機構
香港自然探索學會
非牟利的學術團體,以研究與探索為目標,集合有興趣探索香港自然環境的研究人員,進行觀察、研究及普查等工作,項目範疇包括地質、河溪、人文地理、昆蟲、植物、海岸環境及景觀拍攝,並出版刊物及叢書,促進市民對香港自然環境及生態的認識。


天邊交響彩雲曲
【明報專訊】■春季常見的雲
層雲Stratus
如霧似煙滿詩意
辨認特點:平坦、灰暗、整片模糊
雲底高度:地面至2000呎(低層雲族)
如霧似煙,充滿詩意。層雲是灰暗的層狀或片狀雲,邊緣散漫模糊,是十種雲屬中,形成高度最低的一員,甚至形成地面的霧。
香港自然探索學會委員陳燕明說:「香港春季時,暖濕海洋氣流流經海面溫度仍然較低的華南海域,氣溫受較冷的海面影響而下降,導致空氣中的水氣凝結成小水滴而產生,在地面層出現時,稱為霧。
雨層雲 Nimbostratus
烏雲蓋頂喚雨水
辨認特點:濃厚而灰暗
雲底高度:2000呎之上(中層雲族)
對很多人來說,看到雨層雲並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因為它會帶來雨水。雨層雲的雲底形狀散漫,雲層非常厚,結構複雜,春天開始會有雷暴,即「春雷」。形成原因是來自南方的海洋性氣流移入內陸地區,當暖濕空氣與源自西伯利亞的乾冷空氣相遇及對峙,暖濕空氣被抬升形成對流運動,形成雨層雲。

■夏季常見的雲
積雲 /濃積雲Cumulus
棉花糖伴隨好天氣
辨認特點:獨立一團,雲底較平,雲頂呈圓形或塔形
雲底高度:1000至3000呎(低層雲族)
我們小時候畫的雲,一朵朵獨立分明,那些就是積雲。像大棉花糖的積雲,因地面空氣受熱上升形成,一朵一朵散佈在天空中,有時候反射了太陽光,顯得白白亮亮的。積雲常見於夏天,看到它,總是伴隨好天氣。由於夏季溫度高,空氣持續受熱上升,積雲繼續向上發展,變得高聳及臃腫,變成濃積雲。

■秋季常見的雲
卷雲Cirrus
薄如絲絮 儀態萬千
辨認特點:薄薄的,像撕薄了的棉絮
雲底高度:超過18,000呎(高層雲族)
如果說積雲形態最可愛,卷雲就是最漂亮。卷雲是高雲一族,成分多以冰晶(小冰粒)組成,陳燕明解釋:「由於秋天開始受北面而來的高氣壓區所影響,高氣壓區下沉氣流,不利水氣凝結,所以我們間中在藍天中會看見一絲一絲由冰晶組成的卷雲。」隨高空氣流移動,卷雲分離散亂,雲片之間彼此獨立,外形變化多端,有時如絲若縷,有時如羽毛,有時呈狀,在天空上,儀態萬千的飄浮。

■冬季常見的雲
層積雲Stratocumulus
廣闊棉被 冷鋒警號
辨認特點:一大片雲塊或雲條
雲底高度:1000至6000呎(低層雲族)
雲會不斷變化,如我們喜愛的積雲,當空氣停止上升而解體,雲頂塌下便成為層積雲。層積雲延展面積廣闊,像是連綿不斷,呈灰色到微白色之間。冬季時,香港常受從北方而來的冷鋒所影響,當冷鋒到達時,最先出現的就是層積雲。

至於高積雲屬中層雲族,主要由水滴或由冰晶組成,詳見另文「觀雲知天氣」。


觀雲知天氣﹕天有可測之風雲
【明報專訊】俗語雖云﹕「天有不測之風雲」,但其實我們可觀察雲種、雲量及雲底高低的轉變而預測短期天氣,坊間流傳的天氣諺語,就是人們透過觀察,累積並流傳下來的心得所在。見到以下雲層時,你就知道天氣將會是如何。

「天上鯉魚斑,明天曬穀不用翻」
——高積雲Altocumulus
中雲族,白色或灰色,主要由水滴組成,在冬季或由冰晶組成。許多小雲塊一列接一列地排列,有時呈扁圓的棉花球,有時又像碎裂瓦片,是形態多變的雲種。高積雲的出現,是預示晴天的指標,故亦有諺言云「瓦塊雲,曬死人」。

「魚鱗天,不雨也風顛」
——卷積雲Cirrocumulus
雲層看起來像細片魚鱗,雲塊很小,很易認,常排列成行或成團,有時又如水面的小波紋,雲朵全部由細小的冰晶構成。卷積雲屬高層雲族,高度在18,000呎以上,溫度在零下數十度,水氣含量少,雲內的冰晶不會長到很大,所以能夠借助上升氣流的支撐而懸浮空中 。看到魚鱗雲出現,不雨也風顛,意味壞天氣或會到來,不是下雨就是颳大風。

「天上鐵砧雲,很快大雨淋」
—— 積雨雲 Cumulonimbus
常由外形像大棉花糖的濃積雲發展而成,屬低層雲族,特徵是非常高聳,雲底陰暗及散亂。在夏天原本天晴的日子,陸地受猛烈陽光照射後,水氣被大量蒸發,水氣上升至凝結層,便慢慢形成積雨雲。當積雨雲發展成熟時,便會出現雷暴,這些雷暴影響範圍較小及短暫,因此我們常聽到「局部地區性狂風雷暴」的情出現,雷暴約持續一小時左右便會消散。可是,如果在活躍天氣系統下(如低壓槽),積雨雲會連綿不斷產生,部分積雨雲會結合,而形成強大雷暴。


推介地點﹕東面南面 觀雲最佳
【明報專訊】雖然抬頭望天就可看到雲,但仍是有一些地方特別適合觀雲,香港自然探索學會委員陳燕明表示:「香港東南方面向南中國海,故在香港東面及南面的地方會看到較多變化的雲層,而且污染少,空氣清新,在空曠的地方都適合看雲。」以下3個地方,環境優美,部分可作行山路線,郊遊遠足之餘可順道看雲。
(1) 西貢碼頭(海濱小徑)
漫步於碼頭旁的海濱小徑,視野廣闊,走到海灣度假酒店附近,有一小沙灘,可一邊聽海,一邊觀雲。
交通﹕旺角家樂坊旁乘前往西貢紅色小巴(車程約35分鐘,$14),於總站下車,碼頭就在車站旁
(2) 大帽山
全港最高的山峰,在大帽山之上,感覺與雲的距離很接近。
交通﹕荃灣港鐵站大河道天橋乘51號九巴於郊野公園站下車(車程約20分鐘,$7.8),沿大帽山道步行至大帽山
(3) 馬鞍山昂平
位處海拔380米的昂平是一個大草原,四野青翠,躺於草地上看雲,最理想不過。
交通﹕馬鞍山港鐵站乘的士往馬鞍山村(車程約15分鐘,約$35)起步,沿馬鞍山郊遊徑直達


天氣背後﹕冬旱夏濕 皆因風向
【明報專訊】生活在香港的我們,一定會感受到夏天潮濕炎熱,經常下雨,冬天則清涼乾燥,原來,這與香港所在位置有莫大關係。

香港位於華南沿岸,背靠大陸,前臨南中國海,受季候風的影響。季候風是周期性的風,隨季節的轉變,風向會完全改變。

陳燕明解釋﹕「香港冬天,風向主要從北面的大陸吹來,不常下雨,因為風吹過的地方都是陸地,沒有水氣,這便是冬天我們感到乾燥的原因。而在夏天,風吹過遼闊的太平洋或南中國海,當太陽照射在有水的地方,便會受蒸發,並凝結成雲,所以香港的夏天時常下大雨!」


有用資料﹕香港自然探索學會
【明報專訊】學會簡介,景觀、植物、海洋、雀鳥文章分享
www.shkne.org.hk
◆Weather Photography
閃電、雲層、天文現象相片集
www.weatherscapes.com
◆「氣象‧人‧語」部落格
曾於香港天文台從事氣象工作多年、香港地下天文台網站創辦人方志剛,深入淺出解說各種天文現象成因。
www.weather.org.hk/blog
◆《看雲趣》
作者Gavin Pretor Pinney自小熱愛看雲,2004年創辦「賞雲協會」,全球會員超過一萬人。作者風趣幽默,生動有趣地介紹雲的趣聞、雲的歷史、雲的科學、雲與人們生活與大眾文化的關係等,並以圖片輔助說明。 售價:$117(大眾書局) 圖書館索書號:328.62 1743
◆香港天文台
除了提供天氣資訊,教育資源一欄有多篇文章講解天氣現象,例如介紹香港常見的雲、風從哪裏來、霧之解說等。
www.weather.gov.hk
在天氣明朗的日子,閒蕩於青草地上,抬頭仰望天空,看到藍天白雲,心中納悶一掃而空。
飛機在晴空中飛行時,機尾會遺下一道白煙(又稱飛機雲),原因是高空溫度低,濕度高,飛機飛行時排放的熱氣體和水氣接觸到濕冷空氣,其水氣會冷卻並凝結,形成一道長長的凝結尾。
日落後,曙暮光照射至卷雲,致使天空出現一抹美麗的紅霞,此時此刻,亦是攝影中常稱的magic hour。
霧可視為地面的雲,兩者都是由水氣凝結而成的水滴組成。
層雲是最接近陸地的雲,常見於春季的陰雨天,有時帶來持續微雨。
灰灰暗暗的雨層雲,使人心情鬱悶。
有誰不曾想過在白胖胖的積雲上睡覺?
濃積雲亦稱「塔狀積雲」,輪廓明顯且垂直,呈高塔狀。
卷雲像藍天中的羽毛。
在高山所見的雲海大多為層積雲。

高積雲整齊排列在天際,十分壯觀。
像魚鱗一樣的卷積雲,隨水氣增加而增厚,轉為低層雲時便會降雨。
雷暴是春夏季常見的天氣現象,而大多數雷暴由積雨雲組成。

馬鞍山昂平是香港少數的高原平地,風光優美。

23.2.11

重金屬

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
重金屬年污染1200萬噸糧
【明報專訊】中國有色金屬儲量豐富,由於礦山開採混亂,令不少農作物產深受重金屬污染之苦,據統計,中國每年有1200萬噸糧食遭到重金屬污染,相當於4000多萬人一年的口糧。其中,廣東、廣西、湖南等地礦區都存在大量廢棄有毒重金屬,導致礦區附近農作物重金屬含量超過國家標準的幾百倍。

足4000萬人吃1年
《中國經濟周刊》引述中科院研究顯示,湖南全長856公里的湘江由於受到工業廢水污染,河水中的砷(砒霜的主要成分)、鎘、鉛等劇毒重金屬元素的總量佔全省排放總量90%以上。從衡陽到長沙段的湘江中下游沿岸,蔬菜中的砷、鎘、鉛含量均嚴重超標68%-98%不等,這些「超標農作物」隨後被運到附近城鎮銷售。當地質量監測中心人員稱,糧食重金屬含量檢測對設備和技術人員的要求都極高,當地也沒做過糧食重金屬檢測。資料還顯示,廣東連南、廣西南丹、湖南的常寧、常德、郴州等地都有大量廢棄砷渣,導致礦區周圍農作物含砷量超過國家標準幾百倍。國土局數據顯示,每年受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1200萬噸,等於4000多萬人的口糧。

砒霜成分超標數百倍
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員羅仲偉認為,國家允許地方政府擁有中小礦產資源開發的審批權,導致「一哄而上」的採礦亂局,開採技術落後、規劃混亂也使礦產利用率大打折扣。中國75%的礦山利用率不足2.5%,絕大多數礦山都只是為了開發極少數礦石,破壞和氣質大量礦產資源。某些地區把廢石廢渣裸露堆放,尾礦中的有害成分就伴隨雨水進入地下水系統。在雲南個舊巿礦田竹葉山礦段,十幾萬噸砷渣裸露堆放在曠野裏幾十年,附近的農作物含砷量超標100多倍,而位於昆明的高原湖陽宗海也受砷污染嚴重。

中國重金屬污染嚴重。圖為位於雲南昆明的高原湖泊陽宗海,受砷污染影響,乾涸的土地變成彩色。

18.2.11

太陽風暴

2011年2月18日 星期五
強烈太陽風暴襲華南
干擾人造衛星 港電管局關注
【明報專訊】近4年來最強的太陽風暴即將襲擊地球。中國氣象部門表示,華南地區的短波通訊勢受影響,而未來幾天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也可能會受到干擾。香港電訊管理局表示關注,英國亦發出地磁風暴警告,指英國北部較高緯度地區將出現壯觀的極光。

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於周二9時56分監測到,太陽南半球的黑子活動區1158爆發了一次「X 2.2」級耀斑。今次太陽表面爆發的耀斑級數,屬於最高的「X」級(耀斑分A、B、C、M、X共5大級),是自2006年12月以來最強。新華社報道,耀斑引發的太陽風暴,令華南地區上空的電離層突然遭受騷擾,導致地球日照面的短波信號衰減,甚至中斷,「對華南的短波通訊造成一定影響」。報道指,活動區1158在未來3天仍有可能爆發X級耀斑,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將密切關注事件的後續影響,及時發布預報預警信息。

太陽爆發最高X級耀斑
太陽耀斑是一種最劇烈的太陽活動,為時約在幾分鐘到幾十分鐘之間,其亮度會迅速上升至極大,然後緩慢減弱,是強太陽風暴事件的重要標誌。太陽耀斑出現後,會釋放出大量紫外線、X射線和電磁等離子團,其中X射線只要9分鐘就會到達地球,而等離子團則會在兩天後到達,並持續一段時間。在太陽風暴來襲期間,人造衛星和其他太空儀器會受到輻射和等離子團干擾,甚至破壞。太陽風暴會與地球磁場互動,令地磁活動增加,地面的電力和通訊系統會因此受到影響。

港通訊營辦商啟動緊急應變
對於今次超強大耀斑可能影響到地球的磁場和通訊,香港電訊管理局昨表關注,並指曾就此事與本地兩大衛星通訊營辦商聯絡過。電管局稱初步相信香港通訊所受的影響不大,但兩衛星通訊營辦商仍已啟動了緊急應變計劃,包括調派更多職員在控制中心當值,以及做好準備,隨時把原要經衛星傳遞的數據分流到其他途徑。

局方重申外界毋須太擔心,理由是本港衛星通訊的較敏感電子系統,大都已裝設了保護裝置,以減低受太陽黑子活動或紫外線輻射的影響。現時本港的衛星通訊的主要營辦商,包括亞太通訊衛星有限公司以及亞洲衛星有限公司。以往的太陽風暴曾對地球通訊和電力系統造成嚴重影響。1972年,太陽耀斑造成的地磁風暴,令美國伊利諾伊的長途電話服務中斷;1989年另一次太陽風暴則導致加拿大魁北克省600萬人失去電力供應。
英國廣播公司/法新社

耀斑爆發「危害健康」 專家:危言聳聽
【明報專訊】網上有不少人言之鑿鑿地稱「耀斑爆發會干擾人體」,內地更有人翻出幾年前有「專家」所言:「太陽黑子爆發會影響人類健康,嚴重的還會干擾司機情緒,導致交通事故頻發。」對此學者指出,一般民眾根本毋須擔心會影響到健康和基本日常生活。江蘇省天文學會秘書長李旻表示,與平常地球從太陽接受到的能量相比,太陽黑子爆發所帶來的能量變化,相差僅為1%,不會對人體構成影響,「什麼出門多擦一點防曬霜、多穿幾層衣服,我認為完全沒有必要」。

隨2012至2013年太陽逐漸進入活動高峰期,有時肉眼就能觀看到太陽黑子,他提醒民眾切勿嘗試用肉眼直接觀看太陽,以免傷眼。

高空大氣層消耗大量紫外線
專家指出,一般而言,宇宙射線在飛機上較陸地稍多一些,但對人的健康沒有影響。至於太陽風暴發生時,紫外線雖會增加,但由於紫外線波很短,影響的是高空上面的電離層,不會影響到人。來自太陽的許多紫外線、X射線在高空大氣層即被消耗吸收,太陽風暴時,真正能傾瀉到人們身上的紫外線、紅外線、可見光與平時沒有多大分別。

有專家曾統計過公元1600年以來誕生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和藝術家等人士,發現在這400多年中,共有18個誕生高智商天才人物的高峰期,而這些時期都處於太陽活動相對平穩的年份。

太陽「安靜」被指造就非凡人物
有科學家按此提出一種理論,就是太陽的「安靜」有利「造就非凡才華人物」。他們的解釋是,胎兒在母體發育的過程中,需要有平穩的生化與電磁韻律環境,而太陽風暴活動劇烈、耀斑發生頻繁的時期,地磁場波動會十分異常,有可能使人體的生物節律受到干擾,而胎兒的生長發育也可能受到不良影響。不過,這種理論只是依靠統計分析,難以進行真正科學驗證。

美天文專家警告 明年太陽風暴更嚴重
【明報專訊】太陽活動周期大約是11年,2012至2013年是太陽活動的「極大期」,也是太陽黑子爆發的多發期,美國專家早已警告,明年地球將面對嚴重太陽風暴潮。

中國國家天文台首席研究員、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主任顏毅華表示,今次爆發的是X級耀斑,屬於強耀斑。耀斑通常可分成A、B、C、M、X(由小至大)5個大級別,每個大級別中又可再分10個等級(例如X1、X2、X3等,如此類推,數字愈高威力愈大)。一般地球上觀測到的弱耀斑是C級,而X級為極大耀斑。他說:「在每個太陽活動高峰期,一般會產生10個左右X9級以上的極大耀斑。」

顏毅華比喻,太陽爆發耀斑就像「打噴嚏」,但並非太陽一「打噴嚏」,地球就會「感冒」。他指出,太陽爆發耀斑對地球的影響,端視乎耀斑爆發的方向是否對正地球,和耀斑到達地球後所剩能量有多大。

破壞隨時遠超颶風「卡特里娜」
有紀錄以來最強的太陽風暴在2003年10月出現,當時出現的太陽耀斑「爆標」,理論上強達「X 28」級。受其影響,日本的通訊衛星一度通訊中斷,瑞典有城市停電1小時,影響約2萬個家庭;中國最北的電波觀測點——滿洲里觀測點的短波信號中斷長達近6小時。

英國《新科學家》網站一篇報道警告,明年地球將會遭遇強烈的太陽風暴,其破壞力將遠超2005年吹襲美國南部的颶風「卡特里娜」,而且地球上幾乎所有人都難逃其災難性影響,包括停水停電等。美國國家科學院2009年1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亦稱,現代的生活方式過度依賴各種科技,無意間讓人類暴露於超級危險的境地。由太陽表面噴發出的等離子體可能會摧毀電網,造成災難後果。
這張美國太空總署周三發布的極紫外線照片,顯示太陽兩處在2月7至10日期間接連爆發的情景。
英國北部有望在周四晚起看見壯觀的極光。

蝴蝶

2011年2月18日 星期五
鳳園回收年桔 打造蝶糧倉
【明報專訊】農曆新年過後,大量年花被運往堆填區棄置,大埔環保會今年首度回收年桔,居民於年十五過後可將年桔送到鳳園,保育區會派員將年桔移植至園內的風水林,與昔日村民種植有4、5米高的巨型桔樹並存,此舉既可成為鳳蝶幼蟲的「糧倉」,亦可減輕堆填區壓力。
鳳蝶幼蟲最愛年桔樹葉

鳳園蝴蝶保育區項目主任譚健聰表示,年桔屬芸香科植物,本港體型最大的鳳蝶幼蟲「揀飲擇食」,最喜愛進食年桔的樹葉,例如常見的達摩鳳蝶、玉帶鳳蝶,以及罕見的柑橘鳳蝶等。鳳園保育區向村民租用了不少荒廢農田,重新開墾成為蝴蝶的安樂窩,當中部分土地是村民昔日種植的風水林,當中有多棵新界人俗稱「神仙樹」的巨型桔樹,有4、5米高,由於樹身有天牛鑽洞寄居,樹洞受刺激排出樹液,每逢夏天都會吸引大量蝴蝶伏在樹幹上吸食汁液。

大埔環保會主席邱榮光表示,農曆新年過後丟棄年桔甚為浪費,去年鳳園內種植年花的古家園已將數十盆未能賣出的年桔送予鳳園,保育區將部分年桔種在區內的風水林,供鳳蝶幼蟲食用。

制水數天澆水年桔開花
古家園今年亦會送出數十盆年桔,負責人古啟麟表示,年桔以盆種,其實可種植多年,若家中容許在農曆新年過後繼續擺放年桔,只要不時澆水及施肥,便會全年綻放白色的小花及結果,翌年毋須再買年桔。他說,只要略施小技,例如「制水」數天,令年桔葉面失去光澤,然後才澆水,整盆年桔便會繁花盛放,甚為美觀。
鳳園內部分土地是風水林,種有不少新界人俗稱「神仙樹」的桔樹,長至4、5米高。保育區種植回收的年桔,為鳳蝶幼蟲提供食糧。
玉帶鳳蝶的幼蟲「揀飲擇食」,只進食桔樹的葉,農曆新年過後,市民如繼續在家擺放盆桔,說不定會成為這種蝴蝶的繁殖場所。

柑橘鳳蝶的幼蟲最愛吃年桔的樹葉,蛻化成蝴蝶後再吸食其他花的花蜜。

太陽系神秘行星

2011年2月17日 星期四
天文學家追蹤太陽系神秘行星
疑位處太陽系邊緣 大木星4倍
【明報專訊】5年前天文學界將冥王星剔出太陽系九大行星之列,但最近美國天體學家稱在太陽系外圍懷疑發現一個巨型行星,令「九大行星」可能回歸。這填補行星空缺的新成員質量比目前太陽系最大行星木星還要大4倍,不過尚待進一步的數據分析,方能披露行星的真實狀貌,預計需時幾年。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馬泰塞(John Matese)與惠特邁爾(Daniel Whitmire)稱,在冥王星軌道以外的太陽系偏遠「奧爾特雲」(Oort Cloud)外圍某個位置,比正常多兩成長周期彗星出現,而一顆以氣體為主、推測質量有5300個地球般大的行星可能就是原因。其行走軌道相當於地球距太陽的1.5萬倍,比冥王星還要遠375倍,故過去一直未被發現。不過,兩人指美國太空總署2009年發射的宇宙望遠鏡「廣域紅外線測量探測器」(WISE,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已錄得這顆行星的資料;首批數據分析結果將於今年4月公布。

氫氦構成 -73℃較冥王星暖4至5倍
馬泰塞與惠特邁爾指,它之所以在「廣域紅外線測量探測器」芸芸數據中奪人眼目,因為它較冥王星暖4、5倍,約為-73℃。惠特邁爾說﹕「這股熱力是形成後遺留下來的。以這體積來說,要花好長時間才能冷卻。」他們說,此星相信主要由氫(hydrogen)和氦(helium)構成,且大概擁有極似木星的那種大氣層,即富有彩色的斑點、光帶和雲朵,預期還有有一些衛星。

他們早於1999年已懷疑有此星的存在,並為此假設存在的行星冠上希臘命運女神之名「堤喀」(Tyche)。惟它能否確立為「新的第九行星」和會否沿用「堤喀」之名,須由國際天文學會(IAU)決定。

倘被確認 或改寫太陽系形成原理
中國江蘇省天文學會秘書長李旻表示,奧爾特雲區域是太陽系的最邊緣,過去天文學上一直認為,在如此遙遠的地方,不會有太陽系行星的存在,但如果它的身分最終得到確認,那就將顛覆人類對於太陽系的認識,太陽系的形成、太陽系行星的形成等原理都將被改寫。奧爾特雲是聚集太陽系最原始物質的地方,大部分都是接近-273℃「絕對零度」(熱力學溫度理論的下限)的一團團髒冰。若真在此發現一顆巨大的「行星」,它還極有可能擁有自己的衛星,這些都將成為人類探索地外生命的新目標。
獨立報


證明「新第九大行星」 華專家:須全軌道觀測兩年
【明報專訊】太陽系將出現「新第九大行星」的消息轟動天文學界,但有不少天文學家質疑有關說法,認為至今未有充分證據證明,他們指出,即使新行星真的存在,也可能是太陽系從其他星系中「拉攏過來」的外來客,說不上是「土生土長」的太陽系行星。

中國江蘇省天文學會秘書長李旻表示,新發現的星體究竟是否太陽系行星,至少需要兩年時間驗證。他指出,從目前掌握的資料分析,科學家只是發現這顆星體運行的軌片段,接下來要做的是追蹤這些片段,直到得出一條完整軌;之後,天文學家首先要對星體的軌道進行周期觀測,然後用紅外線探測或其他先進觀測方法,確定它屬於類地行星、類木行星或是其他形態的行星。

質疑派:證據力度不足
由於新星體據稱體積龐大,軌道半徑也非常大,估計進行一次全軌道的連續觀測約需兩年左右。李旻說,只有當星體的運行軌道和物理狀態都被驗證符合太陽系行星的標準,其身分才會獲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認可,正式成為「第九大行星」。

科羅拉多州西南研究所行星科學家利維森(Hal Levison)指出,聲稱發現新行星的兩名科學家的主要理據是在奧爾特雲區某一特定位置出現大量彗星,他們憑此認為是有巨大行星的引力影響,這種理據力度不足,更何連「大量彗星」這個說法也未能確定。英國《獨立報》則指出,就算新行星的確存在,也有可能是在其他星系誕生後才被太陽系「招攬」,嚴格來說不屬於太陽系行星。

太空船撞彗星5年 撞擊坑平復
【明報專訊】美國太空總署(NASA)2005年利用「深度撞擊」探測器撞擊「坦普爾1」彗星,造成一個大深坑,該署另一探測器「星塵」號周二飛近這顆彗星並拍下照片,發現深坑已逐漸平復。

「星塵」(Stardust)號周二飛到距離「坦普爾1」(Tempel 1)號彗星上空約181公里地方,拍下數十張高清照片,是科學家首次看到這個之前一直被巨大塵埃雲遮蔽的撞擊坑。通過這些照片,研究人員對比了「坦普爾1」現狀與2005年「深度撞擊」(Deep Impact)探測器撞擊時的樣子。「深度撞擊」2005年撞擊「坦普爾1」,撞擊坑約150米寬,由於彗星表面非常脆弱,因此撞擊坑已平復了一些。

另外,最新的照片顯示,直徑約6公里的「坦普爾1」在過去5年有20至30米的侵蝕,變得愈來愈小。

這次任務對「星塵」號來說並不容易,因為它要應付彗星撒出的碎片。負責人布朗利(Don Brownlee)說:「彗星在太空無定向放出以噸計的氣體、碎石、冰和塵埃……(探測器)就像二戰中的B17轟炸機飛過高射砲群般」。
法新社

美國太空總署提供的照片顯示出「坦普爾1」彗星被探測器撞擊5年間的變化。左圖是2005年7月由「深度撞擊」拍下的合成照片。右圖則是2011年2月由「星塵」拍下的,當年撞擊造成的隕石坑(箭嘴),直徑估計為150米,圖片看到中心突起,似是物質回落到坑口造成的。


8.2.11

frost

Green shoots January 2011: Frost - in pictures
...a pick of the best images of pictures of this winter's frost, snow and ice contributed by...


Frosted Oak II, Garnons Estate, Herefordshire

7.2.11

sun

First panoramic view of the sun beamed down by Nasa spacecraft
Images from $500m Stereo mission give all-round view of the sun – to help scientists better understand its properties

Scientists hope the images will help them better understand the particles the sun blasts towards the Earth

Scientists have seen their first panoramic view of the sun, in photographs beamed down by twin spacecraft that faced each other across our nearest star and took snapshots of its surface.

The images from Nasa's $500m Stereo mission will be used to create a three-dimensional map of the sun in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its innermost workings.

The identical, refrigerator-sized probes, which were launched in 2006, follow the Earth's orbit around the sun, one leading far ahead of the other. Today, the probes became directly aligned on either side of the star, giving scientist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see it from every angle.

"The sun is not the smooth yellow sphere a lot of people understand it to be. It's complex, and a three-dimensional view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ing how it works," said Richard Harrison, a scientist at the Rutherford Appleton Lab in Oxfordshire, and principal investigator for the UK cameras aboard the spacecraft.

It is hoped the probes will help scientists understand coronal mass ejections (CMEs) – violent eruptions on the sun that can hurl a billion tonnes of particles at Earth at speeds of up to 450,000mph.

"You can't really look at a little bit of the sun and hope to understand how it works, any more than you can look at a little bit of the brain and know how it works. You need the big picture," he added.

These enormous blasts of particles can affect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 mobile phones and other services that rely on satellite technology. In 1989, a CME played havoc with power networks in Quebec, tripping out transformers and leaving 6 million people without power.

Cameras on the spacecraft will use ultraviolet imaging equipment to watch CMEs grow and explode into space. Each satellite will then use sideways-looking cameras to track these enormous clouds of matter as they hurtle outwards.

"These ejections can come our way and can cause disruption in any number of ways, and for the first time we can see them travelling out towards the Earth," Harrison said.

Satellites such as the Solar and Heliospheric Observatory give scientists an hour's warning of CMEs heading for Earth. The Stereo mission aims to increase the warning time to more than two days.

2011年2月8日 星期二
太陽3D全相首曝光
前後面同時睇 破天荒如太空外初拍地球
【明報專訊】美國太空總署的衛星,首次拍攝出太陽的合成3D立體影像。太空總署利用兩個「日地關係天文觀察」(STEREO)衛星裝置,在太陽的兩邊,以成180度直線的角度下,捕捉到整個太陽的前後立體面貌,是有史以來最完整的太陽表面照片。負責計劃的科學家形容,今次拍出的太陽3D立體照,其重要性和歷史意義,不下於首次從外太空拍攝到的地球照片。

有利太空天氣預測 監控太陽風
科學家表示,同時間看到整個太陽的前面和背面,能為「太空天氣預測」(諸如監控奔向地球的太陽風猛烈程度和何時抵達地球),帶來突破性的發展,並有助改進未來無人駕駛和載人太空船在太陽系內執行任務的規劃。當然,這也為人類觀察太陽——地球系統,提供獨特和革命性的新角度,有助人們了解太陽內部運作。

STEREO立體成像和粒子探測儀器由美、英、法、德、比利時、荷蘭和瑞士的科研機構設計和建造。整項計劃耗資5億美元,由美國太空總署率領,兩枚 STEREO觀察衛星自2006年至今,就像地球般一直圍繞太陽運轉,不過它們是以不同的速度運行。由於一個走得較快、一個走得較慢,這意味每隔幾年,這兩枚衛星就會與對方成180度直線,分隔在太陽完全相反的兩側。

科學家就是趁覑這兩枚衛星首次隔覑太陽成一直線的機會,拍攝出這張太陽合成3D立體照。

多國打造兩衛星 耗5億美元
兩枚STEREO衛星於2006年10月發射升空,負責監察從太陽奔向地球的能量和物質流動,於2007年開始,嘗試以3D角度觀察太陽。2009 年,這對雙胞衛星成功揭示日冕物質猛烈拋射的立體結構。這種來自太陽的猛烈物質噴發,能將數以十億噸計的粒子,以時速45萬哩的速度,猛烈擲向地球,有可能干擾地球的手機通信、導航、衛星定位和電力網正常運作。1989年,一場日冕大爆發就曾令加拿大魁北克的電網陷入癱瘓,導致600萬人斷電。

爆發阻通訊供電 監察日冕成效大
參與研究的英國科學家戴維斯(Chris Davis)說:「STEREO太空任務已為我們顯示出一些精彩的影像,由太陽物質噴發奔向地球,到太陽風如何衝擊彗星。我對這個太空任務踏入新里程感到非常興奮,並期待覑往後更多的獨特觀察。」

科學家哈里森(Richard Harrison)是衛星內英國製攝影機的首席影像研究員。他說:「太陽並不像很多人所理解般是一個黃色平滑的球體。它是一個複合物,而一個立體的觀察,對了解它是如何運作是必要的。你不能只看一小部分的太陽而了解它是如何運作,正如要了解大腦的運作,你需要一個全面的畫面。」
衛報/每日電訊報/每日郵報

太陽合成3D立體照

兩枚STEREO衛星與對方成180度直線,分隔在太陽完全相反的兩側拍攝出這張太陽合成3D立體照。

流星雨月食 兔年同上演
【明報專訊】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表示,今天會出現半人馬座阿爾法流星雨,中國南方部分地區的民眾可觀測得到。

半人馬座阿爾法流星雨是一個活躍在南半球夏季的流星雨,北緯30度以上地區則無法觀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王思潮表示,今年半人馬座阿爾法流星雨的活躍期從1月28日至2月21日,其中極大值很可能在今晚8時左右出現,由於月相只屬娥眉月,對觀測沒有影響。

年底月食3小時 中國境內可觀測
王思潮稱,今個兔年除可看到流星雨,中國民眾還可觀賞到兩次月全食天象。他說,剛到來的兔年可算是月全食的高發年。在天氣晴朗的條件下,今年6月 16日及12月10日晚,可觀看到月全食。首個月全食的特點是全食過程持續時間較長,達到1小時41分鐘,屆時中國西部、西南部分地區可見到全程,其他地區可見不同程度的帶食月落。至於年底的月全食觀測條件更好,中國境內全部地區都可觀測到,整個月食過程將達3個多小時。

兔年還將上演一次日偏食,就是在6月2日,不過觀測地點較好的地方處於北極圈內,中國境內只有東北部部分地區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