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10

全球暖化

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十大指標印證全球暖化
【明報專訊】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NOAA)根據全球十大氣象衡量指標,指出地球在這50年間變得愈來愈熱,尤以近10年為甚,科學家稱此乃歷來印證全球暖化這一事實的「最大證據」。

NOAA周三發表的周年《氣候狀》報告指出,十大氣象指標中,陸地氣溫、海面氣溫、海洋氣溫、海洋水位、海洋熱度、濕度與對流層(最接近地球表面的大氣層)溫度這7項俱上升,北極海冰、冰川與北半球春雪覆蓋這3項指標則在下降。

報告根據48國160個研究組織的逾300名科學家提供的資料撰成,有關資料取自人造衛星、氣象汽球、氣象站、船舶、浮標和實地考察等途徑。 NOAA的盧布琴科(Jane Lubchenco)指出,今次分析匯集了從大氣之巔至海洋深處的多個觀測記錄,「這些獨立制定的證據,全指向同一個結論﹕我們的地球正在變暖」。

50年升0.56℃

報告指出,自1980年起,每個十年都較上個十年暖,平均上升0.2℉。報告編撰者稱,地球溫度50年升1℉(0.56℃),乍看升幅細微,但足令冰川和海冰持續融化,豪雨頻密,熱浪迭至。

紐約時報

從NOAA發布的衛星圖片可見,下圖2009年的北極海冰,明顯較上圖1979年9月攝的大幅萎縮。淺藍代表全由冰封。北極上的淺色圓圈代表沒有衛星數據。

小行星撞地球

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明報專訊】西班牙科學家警告,一顆直徑逾549米的巨大小行星可能在2182年撞向地球。若這種大小的撞上地球,會導致廣泛破壞,甚至大規模物種滅絕。

這顆名為「1999 RQ36」小行星在1999年被發現,科學家指出,它在2060年前撞向地球的機會很小,但之後機會率將上升,在2200年以前有千分之一的機會撞擊地球,2162年和2182年撞擊地球的可能性最大,因為那時它將經過地球附近,當中又以2182年9月24日撞地球的機會最高。

直徑549米 或致大量物種滅絕

科學家稱,任何嘗試改變小行星軌道以拯救地球的行動,必須提早100多年進行才有成功機會,最保險的做法是在2060年前進行。

除了1999 RQ36外,科學家此前預計另一顆小行星Apophis有1/25萬的機會在2036年撞地球。不少科學家正在研究如何避免小行星撞地球,其中最受歡迎的方法是,引爆核彈將它炸離原先的軌道。

每日郵報/每日電訊報

25.7.10

jet stream

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噴射氣流異常偏北 阻冷空氣南下

【明報專訊】由紐約、東京、北京到莫斯科,整個北半球今年入夏後都飽受熱浪襲擊。有專家表示,這是因為今年北半球的「噴射氣流」(Jet Stream)異常北移,阻擋北極冷空氣南下所致。

東京大學的大氣科學家中村久志(音譯)說:「由西向東的蛇形強風是為全球帶來連鎖極端天氣的元素之一。」中村久志所說的噴射氣流,是由西向東、分別圍繞地球南北半球的一條強而窄的高速氣流帶,集中在對流層頂或平流層。其水平長度達上萬公里,寬數百公里,厚數公里,時速可高達300公里。噴射氣流的游走形狀像蛇一般,有阻隔兩極冷空氣進入溫帶和熱帶的能力。

美專家料熱浪持續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天氣信息服務公司Planalytics的資深能源氣象學家魯伊勒(Jim Rouiller)說:「問題是過去6周噴射氣流都不正常地偏北,完全沒有向南送出冷空氣……若這持續的話,會令暖空氣被推向北並持續。」結果,在噴射氣流南面的高氣壓會變成「熱力泵」,阻礙噴射氣流南下,造成惡性循環。「當這一形成,這就意味覑熱浪會持續一段時間。」

彭博通訊社

oil spill_china

China oil spill

24.7.10

90%珊瑚瀕死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馬來西亞關閉12潛水聖地

【明報專訊】向來是潛水人士天堂的馬來西亞,正面對珊瑚白化的危機。為拯救脆弱的珊瑚,大馬宣布關閉多處受歡迎的潛水區,受影響的包括電影《夏日的麼麼茶》拍攝地樂浪島。大馬官員稱,這些地區因全球暖化導致海洋水溫上升,幾乎所有珊瑚都遭殃,有些珊瑚區甚至被破壞了九成。

永安旅遊發言人表示,該旅行社有一個團的行程安排在樂浪島住宿2晚,不過由於當局只封閉海岸公園,團友仍可享用島上其他海灘設施,對行程並無影響,亦會繼續有關安排。康泰旅行總經理劉美詩則表示,該旅行社現時並無旅行團到幾個受影響島嶼,她又指出,港人近年的潛水熱點為宿霧、布吉及浮羅交怡等。

全球升溫 珊瑚白化

大馬海洋生態公園局總監拿督阿督惹馬(Abdul Jamal Mydin)透露,巴雅島、樂浪島和刁曼島等島上85個潛水區,將有12個從7月起向潛水和潛泳者關閉至10月31日。他表示,高水溫已使當地的珊瑚出現白化現象(Coral Bleaching),珊瑚開始褪色甚至死亡,「單是在樂浪島,珊瑚的破壞已達60%至90%」。他說:「我們正在監測所有海洋公園的珊瑚白化程度,同時也在建造人工礁石和珊瑚植物。」

每年接待50萬遊客

除了全球暖化,大馬官員還指出,潛水者常踢走河脇上的泥沙,對珊瑚成長和生存構成進一步破壞,也有人擔心潛水者會撞到珊瑚上面。今次受影響的大馬海洋生態公園,每年約接待50萬遊客。阿督惹馬表示,希望珊瑚區能「復元或至少有所改善」,又說若珊瑚大量死亡,恐會失去大批遊客,及打擊海洋生物多樣性。

恐打擊生物多樣性

近月該區氣溫已上升到31℃至32℃,較正常溫度升高了3℃至4℃,當局希望稍後到來的雨季,可讓溫度下降一些。受全球氣候周期影響,大馬珊瑚區在1998和2006年也曾遇過白化危機,但當時潛水區毋須關閉,因為情不算很嚴重。

馬來西亞珊瑚礁普查基金會總經理海迪(Julian Hyde)對暫時關閉潛水區表示歡迎,指出「珊瑚和人體一樣,儘管可以從疾病中康復,但仍需一段時間休息。」他認為氣候變化令水溫上升,使得珊瑚更易受疾病和獵食者所破壞,人類活動也對其造成影響。大馬潛水區是世界最著名的景區之一,雖然當局有設立海洋生態公園加以保育,但環境專家指出,當局應花更多人力物力去加以保護。

美聯社/星報/明報記者

21.7.10

驢仔跳傘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驢仔跳傘宣傳 俄商被轟虐畜
【明報專訊】俄羅斯南部克拉斯諾達爾的亞速海(Azov Sea)海灘,上周六出現驢仔跳傘的奇景。灘上泳客忽見一艘快艇拖覑一個七彩降落傘在水上疾行,傘下卻綁覑一隻驚啼的驢仔。驢仔後來跌落水被拖行數米,上岸後嚇得半死不活。由於當時無人報警,當地警方至本周方得悉此事,揭發原來這是一班商人利用驢仔跳傘,吸引泳客注意,藉機宣傳他們的私人泳灘。當地居民對這種虐畜行為大表震驚,保護動物組織已促請當地政府嚴正處理此事。
(法新社)

16.7.10

大堡礁_罕見生物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大堡礁深海揭秘
【明報專訊】澳洲昆士蘭腦神經科學研究所的一隊研究人員,上月花10天時間,用特製遙控攝影機捕捉大堡礁海面下1500米的深海眾生相,成功拍攝了多種罕見生物的形態。牠們生活在終年不見天日的高壓環境裏,帶隊的專家表示﹕「對這些生物的原始眼睛和腦袋知得愈多,愈能協助神經科學家了解人類的視覺。」
法新社

在深1000米的海裏出沒的Peraphilla水母。

這尾深海琵琶魚看上去像戴覑藍眼鏡、掛珠鍊、穿蕾絲裙。

「哇!骷髏頭呀!」不要給牠嚇倒了,牠只是深海一種端足目甲殼動 物。

這種頭大身細的斧頭魚,外形極像一把短柄斧頭。

深海水母Atolla渾身鮮紅艷麗,有神奇功用,當牠進食發光獵物時,這身鮮紅色能遮擋獵物發出的熒光,避免給天敵發現。

15.7.10

2010年7月15日 星期四
全球最大陸龜下月展出

【明報專訊】呢隻就係全球最大陸龜──亞達伯拉象胧,佢唔單止夠分量,身價更高逾100萬元,將會鰠下月9至15日、16至22日,分別喺大埔超級城同元朗廣場展出。除咗巨龜,仲有10幾條品種稀有的蟒蛇,包括全港首次曝光、價值15萬元的「超級直線球(蟒)」;全港最貴、身價高達30萬元和10萬元的「薰衣草白化球蟒」和「小丑球(蟒)」等。

郵票_4種生物

2010年7月15日 星期四
港獨有4生物「跳」上郵票
【明報專訊】香港面積雖小,但也有不少獨有生物,其中4種生物更「跳」上郵票,成為今天新發行的郵票主角,市民日後寄信給朋友時,更可請他們賞一下香港的獨有品種。

今日出售的「生機處處」特別郵票,其首日封也有特別描繪4種香港獨有生物的插畫。

是次名為「生機處處」的特別郵票中,登上郵票的4種香港獨有生物分別是香港鬥魚(1.4元郵票)、盧氏小樹蛙(2.4元郵票)、孔藥楠(3元郵票)和賽芳閩春蜓(5元郵票)。其中「香港鬥魚」,是唯一以「香港」命名的淡水魚,只有新界北、大埔同西貢找到。

而盧氏小樹蛙的體積只有一毫子般大,早於20多年前興建赤躹角機場時已揚名,因當局建機場時要撥專款研究如何保護和搬遷牠們,除大嶼山外,蒲台島也可找到其蹤影。

郵票設計師黃偉雄多次為郵政署設計郵票,他昨日接受訪問時表示,以前設計郵票時比較賣弄個人風格,而今次設計香港品種郵票時,則運用攝影手法設計,這比較自然,黃認為今次設計好有使命感,因為可以喚醒香港人保育意識。

香港郵政高級經理區蕙冰表示,是次設計是配合聯合國的「國際生物多樣性年」,他們認為香港不止是「石屎森林」,香港人應珍惜生態環境,更要為擁有獨有的生物而驕傲。

各郵政局今日起發售正式首日封,另有一套4款描畫本地獨有物種的明信片,每套8元。

14.7.10

直立第一人

2010年7月14日
埃塞俄比亞 探直立第一人
【明報專訊】飛機抵達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離開機場是清晨六時多,迎接我們的導遊Sam穿覑厚厚的羽絨,從香港的酷熱天氣來到非洲大陸,落地的第一口空氣,是意外的清涼,亞的斯亞貝巴的清晨氣溫是愜意的攝氏十多度。埃塞俄比亞人並不是想像中的瘦骨嶙峋,連它的天氣也是想像以外的涼快。

亞的斯亞貝巴(Addis Ababa)約海拔2400米,是世界第三高的首都,所以即使是夏天,它還並不酷熱。它有覑大多數首都的特質──忙與亂,城市風景不算特別漂亮,街上不少房屋還是披披搭搭東歪西斜的鐵皮屋,也不時看到正在搭建的高樓,整個城市讓人感覺它還在「發展中」。

絕種動物骸骨 大開眼界

亞的斯亞貝巴作為首都,的確很年輕,還在努力發展中,它在1887年才由國王Menelik二世建立起來,所以它不像著名的拉利貝拉(Lalibela)或者阿克蘇姆(Axum),擁有歷史悠久的古城與古老教堂。亞的斯亞貝巴沒有太多景觀震撼的景點,可是它卻是了解埃塞俄比亞,甚至是人類歷史的入口。所說的正是國立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Ethiopia),它收藏了名為Lucy的骸骨仿製品。Lucy是320萬年前第一個直立行走的人類(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她在1974年由人類學家Donald Johanson於埃塞俄比亞北部Hadar發現。Lucy身高約3.5呎,身形類近猩猩,擁有長手臂(但手臂卻比猩猩短,又比人類長),腦部體積比猩猩略大,而從骸骨的盤骨及膝蓋,更可確定她直立走路。Lucy的發現為猩猩與約250萬年前出現的直立人之間,確立了演化關係。

國立博物館展出的Lucy只是仿製品,但作為門外漢的我們,骸骨的真與假其實沒什麼分別。對外行遊客來說,館內展覽是相當可觀,尤其展板的解釋生動而詳細,能由淺入深解釋人類歷史與遠古動物的概。那些早已絕種的動物包括象牙長在下巴的大象,長頸鹿與斑馬的結合體Sivatherium等,展館既展出骸骨,亦掛有復原想像圖,能令本來對自然科學有所抗拒的遊客,也看得津津有味。

簡陋皇宮 白牆茅頂木地

國立博物館除了展出考古物件外,還展出了關於埃塞俄比亞歷來的日常用品,以及多年來的國王肖像。其中自然包括了Menelik二世,來到亞的斯亞貝巴,是不能不知道他。

Menelik 二世功業彪炳,被埃塞俄比亞人民視為史上最偉大君主之一,在1881年,他看上了恩托托山(Entoto Mountain),在那裏興建了居高臨下的皇宮與教堂。教堂Entoto Maryam Church到今天仍屹立不倒,為民眾服務。教堂旁的Emperor Menelik and Empress Taitu Memorial Museum在1987年落成,放滿了Menelik二世夫婦的日常用品及宗教祭品。山上另保留了Menelik二世的皇宮,但內裏已空無一物,只餘下建築。這些建築非常簡樸,更直接坦白的形容或許就是簡陋,白牆茅頂木地板,不說還真不知道它就是皇宮。我們常想像皇宮裏的金雕玉砌或者高樑巨柱,它一概沒有,但的而且確,Menelik二世夫婦當年就住在這裏,生活磨人,皇宮如是,埃塞俄比亞的平民生活之艱苦,我們大抵可以想像。遊覽皇宮時,我們愈看愈冷,也正正因為這裏的山高濕冷,Menelik二世其後遷到不遠的亞的斯亞貝巴,令這本來荒蕪的小城,變成了現在的埃塞俄比亞中心。

非洲最大市集 物盡其用

亞的斯亞貝巴能讓遊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或許還有Mercato。它是非洲最大的市集,應有盡有大抵是最貼切的形容。我們坐在車上隔覑玻璃窗,走馬看市集。生活裏所需的衣食住行用品,它無一或缺,由衫褲鞋襪到各種香料,都以最密集的方式掛滿店內與店外。他們還有規模龐大的「回收中心」,鮮黃鮮藍透明的塑膠水樽與桶堆積如山,有些甚至要放到屋頂去;另一邊是爛銅爛鐵,一樣的堆積如山。買的賣的人多的是,一大片我們眼中的垃圾,其實是另一些人眼中的寶貝。

環保二字在西方及先進國家,是綠色團體終日苦口婆心的勸戒,但在這裏,物盡其用是天經地義,根本用不覑宣傳。

National Museum of Ethiopia
地址﹕King George VI Street, Addis Ababa, Ethiopia
網址﹕http://www.abyssinia-et.com
開放時間﹕上午8:30至下午5:30
門票﹕10Birr(約6港元)

Emperor Menelik and Empress Taitu Memorial Museum
地址﹕Entoto Maryam Church, Entoto mountain 前面
開放時間﹕上午9:00至下午1:00, 下午2:30至5:00
門票 ﹕30Birr(約17.5港元)

在恩托托山(Entoto Mountain )俯瞰埃塞俄比亞的首都亞的斯亞貝巴(Addis Ababa),淡霧下漂亮清幽。

Lucy骸骨的仿製品。為什麼取名Lucy?因為人類學 家們慶祝這發現時,收音機正好播覑Beatles的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國立博物館展出歷史古物與考古發現,是亞的斯亞貝巴必遊景 點。

Menelik二世的皇宮,建築非常簡樸。

Mercato是非洲最大的購物市集,遊客遊覽時,要注意扒 手。

Entoto Maryam Church的外圍,髹有國旗上的顏色綠紅黃。

Mercato市集的「回收中心」部分,規模巨大。



埃塞俄比亞的傳統食物是獨特的injera。
Injera有如我們的白飯,是日常主糧,它由苔麩(teff)製成,薄餅似的模樣,乍看有 點像印度naan bread,不過它味道帶點微酸,食法也跟印度接近。埃塞俄比亞人習慣用手吃,先撕下一小塊injera,然後包覑肉或菜,再放進口裏。

由苔麩製成的injera灰灰啡啡,味道帶點微酸,含豐富營 養。

以手撕吃injera是傳統吃法。

【明報專訊】簽證﹕持特區護照或BNO,可抵亞的斯亞貝巴後辦理落地簽證,費用20美元(約156港元)
機票﹕埃塞俄比亞航空提供往來香港與亞的斯亞貝巴的航班,中停曼谷,票價6500港元(訂票詳情及條款﹕http://www.ethiopianairlines.com)

匯率﹕塞俄比亞貨幣為Birr,1港元約兌1.7Birr

當地旅行社﹕
Travel Ethiopia提供行程選擇,5天行程暢遊亞的斯亞貝巴及拉利貝拉等景點,每人約1200美元(約9336港元)起,包住宿、車費、三餐,但不包括航空機票(網址﹕http://www.travelethiopia.com)

上帝粒子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美實驗室稱未發現上帝粒子
【明報專訊】意大利帕多瓦大學的物理學家多里戈(Tommaso Dorigo)近日透露美國伊利諾伊州Fermi國家實驗室的Tevatron加速器「有發現」,可能已獲得被喻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的存在鐵證。但實驗室人員周二澄清,他們並未發現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鐵證。發言人表示,「目前還沒有關於標準模型希格斯玻色子的任何確鑿證據。我們還需要更多的資料」。
英國廣播公司

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尋找上帝粒子有發現
存在證據九成可信 美快歐撞擊器一步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今年初以模擬圖片,展示「超級強子撞擊機」首次成功實現高能量質子相撞的情形。科學家稱這種相撞,接近宇宙大爆炸後一瞬的情况。

【明報專訊】若重回宇宙起點,宇宙形成一刻會是怎樣?人類距離這問題的答案似乎又近了一步!意大利一名科學家在網誌透露,規模僅次於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美國Fermi國家實驗室的強子撞擊機,比CERN快一步,可能已找到被喻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存在的一些證據,有助探索宇宙,揭開質量來源之謎。

美加速器退役前「食尾糊」

意大利帕多瓦大學的物理學家多里戈(Tommaso Dorigo)在一篇標題為《希格斯玻色子傳聞》的網誌文章,聲稱有兩個不同的消息來源透露,美國伊利諾伊州Fermi國家實驗室的Tevatron加速器,在快將正式退役、讓位給CERN的「超級強子撞擊機」(Large Hadron Collider,LHC)前「食尾糊」,在一次質子撞擊實驗中,可能已找到「上帝粒子」微弱信號的一些存在證據,還聲稱有關發現在統計學上有99.7% 的可信性,「有人形容已獲鐵證,有人沒說得那麼具體,但亦稱結果出人意表」。

助解宇宙誕生之謎

Fermi的物理學家早於去年已聲稱,今年內可蒐集到足夠數據,證明「上帝粒子」或否存在,他們相信有一半機會可以在今年底前找到「上帝粒子」。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是理論假設存在的物質質量之源、電子和夸克等形成質量的基礎。英國愛丁堡大學物理學家希格斯(Peter W. Higgs)1964年率先提出「希格斯場」存在說,進而推演出「希格斯玻色子」存在。Fermi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前主任、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萊德曼把它稱為「上帝粒子」,意思是找到它們就能洞悉上帝創造宇宙之謎。只要能找到它們,就可證明現時解釋質量的物理學標準模型非常完美;若它們不存在,現有的物理學理論勢需大翻新,惟科學家一直無從證實其存在與否。

歐物理學家質疑 下周料揭盅

專家解釋,即使「上帝粒子」存在,它們亦轉瞬即逝,無法直接觀察,因此歐美科學家近年致力進行質子對撞實驗,透過產生極大能量,模擬137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後的瞬間,希望發現「上帝粒子」的存在證據。不過,Discovery網站就質疑多里戈所言的真確性,並指即使屬實,仍然有0.3%機會可能出錯。尋找「上帝粒子」,涉及歐美科學家之間的較勁,歐洲的LHC物理學家巴特沃思(Jon Butterworth)便質疑,傳聞「若非來自咖啡室,就是Twitter」,呼籲外界對傳聞採取謹慎態度。《新科學家雜誌》則指出,專家們將於下周四在巴黎舉行國際高能物理大會(ICHEP),交代最新的研究發現,是龍是蛇屆時料有揭曉。

每日電訊報/Discovery

美老爺機捷足先登
歐洲恐面目無光
【明報專訊】「上帝粒子」存在與否,關乎現有的宇宙理論能否站得住腳,歐美兩大陣營的科學家為此展開了激烈競爭,試圖在證明「上帝粒子」之爭取得先機。

美國的Fermi國家實驗室Tevatron加速器,近年名聲遠不及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超級強子撞擊機」(LHC),其實它早在27年前,已開始進行質子對撞實驗,期望捕捉到「上帝粒子」。雖然 LHC起步遲了20多年,但質子對撞效率卻是Tevatron的7倍,歐洲一直寄望藉LHC在尋找「上帝粒子」競賽中擊敗美國。但若傳聞屬實,歐洲耗資逾 40億美元打造的LHC計劃,竟然敗於一部陳年機器手上,自然會令世人大跌眼鏡,亦令歐洲面目無光。

歐超級強子撞擊機快6倍

Tevatron加速器被置放於芝加哥郊區Fermi國家實驗室一個周長6公里的地下隧道內,能產生1萬億電子伏特(1 TeV)能量的質子束,試圖模擬宇宙大爆炸的情况,過去曾成功觀察到一種夸克及4種重子,在尋找「上帝粒子」的競賽中獲一定成就。這部陳年機器雖然不斷提升性能,但與能產生7萬億電子伏特(7 TeV)的LHC仍有很大距離,原定今年退役。若Tevatron居然比「繼任人」搶先找到「上帝粒子」,無疑會對歐洲科學權威造成打擊。

Discovery

沒有上帝粒子
粒子無法凝聚成宇宙
【明報專訊】主流的粒子物理學理論「標準模型」,把基本粒子(構成物質的亞原子結構)分成3大類:夸克、輕子與玻色子,但這個理論模型無法解釋物質質量的來源,英國愛丁堡大學物理學家希格斯(Peter W. Higgs)1964年提出存在「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的假設,認為希格斯玻色子是物質的質量之源,以及電子和夸克等形成質量的基礎。沒有它,粒子便無法凝聚形成宇宙。「標準模型」中預言了62種基本粒子存在,而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後一種未被發現的基本粒子。因此,尋找該粒子,被喻為尋找粒子物理學領域的「聖盃」。

撞擊聲音像硬幣在玻璃杯轉動
【明報專訊】歐洲「超級強子撞擊機」(Large Hadron Collider)雖然仍未找到上帝粒子,但該撞擊機的科學家已模擬出希格斯玻色子可能產生的「聲音」,以便當該粒子一旦在實驗中成功撞出來時,他們就可以「聽得出」。科學家稱,上帝粒子的聲音聽上去就像「一堆硬幣在玻璃酒杯內轉動」。

科學家運用電腦模型計算該粒子出現時可能發出的聲音,這過程稱為「可聽化」(Sonification)。

助「聽出」上帝粒子

粒子物理學家聯同音樂家、藝術家利用這些粒子數據,配上音調與音量等,來推測粒子撞擊時會產生怎樣的聲音。參與這項目的阿斯奎思(Lily Asquith)博士說,給粒子配音,有助物理學家「聽到數據」,在希格斯玻色子出現時可挑它出來。

每日電訊報

13.7.10

文物保育

活化歷史建築通訊 Issue No. 13 June 2010
北京、上海創意之旅
http://www.heritage.gov.hk/tc/doc/Heritage_Issue_13.pdf


荷李活道前已婚警察宿舍
(荷李活道前中央書院遺址)
http://www.heritage.gov.hk/tc/pmq/background.htm

中區警署建築群
http://www.heritage.gov.hk/tc/conserve/central.htm
中區政府合署建築群
http://www.heritage.gov.hk/tc/conserve/centraloffice.htm
虎豹別墅
http://www.heritage.gov.hk/tc/conserve/background.htm

中區警署 - http://www.heritage.gov.hk/tc/buildings/monuments_53.htm
前中央裁判司署 - http://www.heritage.gov.hk/tc/buildings/monuments_54.htm
域多利監獄 - http://www.heritage.gov.hk/tc/buildings/monuments_55.htm

司琴星

歐太空船造訪司琴星
2010-07-12
歐洲太空探測飛船「羅塞塔號」前日近距離造訪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距地球四億五千四百萬公里的司琴星。當地官員表示,該小行星直徑為僅一百三十四公里,希望憑照片找到太陽系起源的線索。「羅塞塔號」預計將在二○一四年抵達另外一顆慧星。 (資料來源:頭條日報)

探測飛船「羅塞塔號」模型。

司琴星外貌。

紅鋸蛺蝶

環團建「紅鋸蛺蝶」棲息地
2010-07-12
香港雖然面積較小,卻是蝴蝶天堂,有各種蝴蝶品種居住。然而受城市發展影響,珍貴蝴蝶「紅鋸蛺蝶」瀕臨滅絕。有環保團體因此特別培植「紅鋸蛺蝶」幼蟲賴以為生的植物「蛇王藤」,希望為「紅鋸蛺蝶」提供棲息地。

培植蛇王藤助蝶繁殖
大埔環保會鳳園蝴蝶保育區(鳳園)表示,「紅鋸蛺蝶」屬罕有蝴蝶品種,展翅長度約六十五至七十毫米,除橘紅色外,更有部份雌蝶呈灰綠色,於六、七十年代分佈於赤柱及新界西。

然而由於「紅鋸蛺蝶」近年受人類活動影響,例如港珠澳大橋工程,環境大受破壞,該會計劃於現時「紅鋸蛺蝶」集中地的屯門龍鼓灘,培植蛇王藤,希望幫助「紅鋸蛺蝶」繁殖。(資料來源:頭條日報)

紅鋸蛺蝶,橘紅色的翅膀展開後可長達七十毫米,亦有部份雌蝶呈灰綠色。

9.7.10

太陽能飛機

2010年7月9日 星期五
26小時不停飛 太陽能飛機完創舉

【明報專訊】瑞士載人太陽能飛機「太陽動力」(Solar Impulse)成功靠長達14個小時的日光提供動力,完成持續逾26小時的日夜不間斷飛行,締造航空史創舉。

「太陽動力」昨降落瑞士洛桑以北的帕耶訥機場(圖),57 歲機師博爾施貝格(Andre Borschberg)雖一夜無眠顯現疲態,但仍喜不自勝。項目發起人之一皮卡德(Bertrand Piccard)歡迎他說﹕「你一起飛就開創新紀元,你降落到一個……再生能源無所不能的新紀元。」團隊將於下月起設計另一架雙座位太陽能飛機,準備下次連續5晝夜不間斷飛行的實驗。
法新社

climate change campaign

10:10

iBook

Print v iPads
The speed race, at least. Books are faster and 'more relaxing' to read, but iPads and Kindles are 'more satisfying', finds new study

8.7.10

BP oil spill - the full story

BP oil spill: an interactive timeline
On 20 April 2010 an explosion on the Deepwater Horizon drilling rig killed 11 men and sent millions of gallons of oil gushing into the Gulf of Mexico. This timeline tracks BP's attempts to control the spill, the unfolding environmental disaster and the political fallout of a bitter confrontation with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Use the tabs below to browse the full archive or focus on a topic

Interactive timeline tracking the unfolding environmental disaster


































BP oil spill: the growing onslaught of public anger
The Deepwater Horizon oil spill has unleashed a rising tide of public fury at the energy gi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