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2.09

柏林圍牆

東西德人分隔28年
2009年11月10日

【明報專訊】柏林圍牆(The Berlin Wall)的出現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的德國被英美法蘇4國佔領,柏林也難逃被瓜分為四的命運。後來整個德國就被簡單地分為東西兩方,分別代表共產主義(Communism)與資本主義(Capitalism)兩大陣營,是美蘇冷戰(Cold War)象徵。

早期德國人尚能自由出入,但因不少東德人乘機逃往西方社會,於是在1961年8月13日,東德政府截停所有連接東西柏林的道路,建起鐵絲網,「圍牆」由此而來。從此,東西德兩地人民不能自由往來。由1960年代開始,圍牆因反覆修補加建而愈來愈堅固。

28 年後的1989年11月9日,東德政府召開記者會,原本只準備公布未來經濟計劃和旅遊新例,但因溝通上的問題,發言人G郑nter Schabowski竟然宣布准許所有東德居民越過邊境進入西德。當時在場有記者追問生效日期,他顧左右而言他,最後更吐出﹕「據我所知,即時生效。」隨覑過境人數愈來愈多,市民開始自發持工具鑿牆。數月後,全長160公里的圍牆終於瓦解,東西德亦於1990年正式統一。東德共產政權的崩潰,被視為 1989年東歐共產陣營瓦解的高潮。

24.12.09

snowflakes

Christmas card snowflakes 'corrupt nature' by defying laws of physics
Professor rails against depictions of 'unnatural' snowflakes that lack hexagonal symmetry


Real snowflakes clinging to a car window. Phoney flakes lack the characteristic six-fold, hexagonal symmetry.

20.12.09

土星最大衛星「泰坦」

「泰坦」泛湖光 首現有液體實證
(明報)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 05:10

【明報專訊】美國太空總署周五表示,攝得土星最大衛星「泰坦」(Titan)在陽光照射下泛現湖泊閃光的照片,為首次取得地球以外星體有液體的實證。據悉,太空總署打算提交建議,在湖上放下小船探索。

科學家稱,那道在兩個小時內變得愈來愈強的光芒,是陽光射落那顆衛星南邊的「克拉肯.梅爾」(Kraken Mare)甲烷湖, 再折射閃現到籠罩於冬季黑暗裏的北半球的。照片證明,該甲烷湖至少形成有3年。

照片是由2004年起圍繞土星探測的「卡西尼」(Cassini)號太空船於7月8日拍得。由於「泰坦」的條件與地球相似,大氣層氮濃度高,故惹人揣測那是我們的太陽系以內唯一在地表有液體的星體。NASA去年採用紅外線技術,率先發現那座面積達40萬平方公里、較地球裏海還要大的湖。

美擬派船入湖探索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太空總署計劃提交建議報告,將一艘探索船放到該「大海」上進行探索,如果成事,這將是人類歷來首次在第2個星球的海洋上進行實測。

英國廣播公司/有線新聞網絡

18.12.09

dark matter

Has dark matter finally been detected?
Hunt may well be over for mysterious and invisible substance that accounts for three-quarters of mass of universe


A computer simulation shows how invisible dark matter coalesces in halos (shown in yellow).

10.12.09

銀河系

哈伯望遠鏡建功 發現前所未見古老銀河系
(法新社)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12:20

(法新社倫敦8日電) 英國科學家今天指出,利用新的紅外線攝影機,哈伯(Hubble)太空望遠鏡捕捉到太空中部分前所未見的最古老銀河系。

影像研究科學家指出,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太空人為哈伯新安裝的這台攝影機,捕捉到「可能是有史以來所見距離最遠的」銀河系畫面。

他們說:「這個銀河系可回溯至宇宙生成初期,在宇宙大爆炸(Big Bang)後不到十億年。」

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天體物理學博士後研究者威金斯(Stephen Wilkins)指出:「宇宙膨脹會使得遙遠銀河系的星光顯得較紅,因此擁有高敏感度紅外線的哈伯望遠鏡在裝上新攝影機後,代表我們可以較以往更可能發現更遠的銀河系。」

這次是在太空中稱為「超深場」(Ultra DeepField)區域拍攝到這些影像。

polar

〔節錄〕此情不再 北極熊噬小熊充飢
12月9日星期三 18:30


暖化問題日趨嚴峻,如圖中大小北極熊相依偎的場面將不復見。有遊客在加拿大的邱吉爾野生管理區,目擊一頭巨型北極熊,從同類懷中搶走嬰兒熊,並把牠一口一口吃掉,可憐小熊最後被啃得只僅剩下頭顱。

9.12.09

Copenhagen climate summit

December 7-18



How the climate change global editorial project came about

Today 56 major newspapers in 45 countries speak with one voice on climate change ahead of the Copenhagen summit. This is how it happened


The Copenhagen climate editorial logo

3.12.09

年輕人可以做甚麼?

(星島)2009年11月19日 星期四 06:30
(星島日報報道)近日跟一班大學生談人生出路的問題,他們問我:「今天的大學生可以為香港做些甚麼?」

  我以為,今天的年輕人思考自己的未來,不應只著眼於香港,因為香港這地方實在太小了,容不下太多大學畢業生。他們的未來定位該是中國或人類的未來。畢業之後,只要有國際視野,在世上不同的地方工作,同樣可以為人類的未來作出貢獻。

  另一方面,我希望他們了解,中國人曾經對人類作出很大的貢獻,可惜近四、五百年,好像沒有任何貢獻;另一方面,如果大家仍然希望對我們的國家民族做點事,大家得想想,作為一個香港人,可以做些甚麼?

  假如大家對歷史有多一點認識,不難發現,香港在中國的近一、二百年,的確曾經有過很大的影響。協助李鴻章處理八國聯軍事宜的,也是個香港律師,他利用了自己所長——國際法,將八國聯軍入侵變作為中國平亂,令中國免去被瓜分的厄運。

  民國的建立、辛亥革命,香港也曾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之後,曾經打倒孔家店及抑制傳統文化,文革更為中國的文化帶來不能想像的破壞,而香港雖受文革的衝擊,卻因為其獨特的身分,令不少傳統的文化得以幸存。如傳統節日的各種慶祝活動,早已在內地消失了,幸好在香港仍然得以保存。

  到了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人對中國的現代化實在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除了經濟上的投資及各種管理技術的轉移,香港也扮演著培訓與傳授的角色。

  到了今天,內地經濟發展迅速,上海、廣州、深圳的發展令人耳目一新,不少人認為香港已經「玩完」,到底香港人還可以做甚麼呢?

  為個人、國家、民族而做的事可不少,只要每個香港人堅持自己的信念,做好自己的本分,便可以起著帶領作用,促進內地的現代化。

  倘若我們能夠繼續國際化,吸收世界各地的新思潮和新經驗,我們當然可以繼續為國家作出貢獻。

  然而,若我們變得阿諛奉承,只會揣測中央的意思去生活,我們便會變得一事無成,也失去了為國家民族出力的機會。

  要為國家、人類出一分力,請大家做好自己本分,做自己相信的事。

  (依心集 曾繁光)

月球「氦-3」

月球雖有水 殖民選火星 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
(明報)2009年11月19日 星期四 05:10
【明報專訊】盼開發月球「氦-3」 夠人類發電萬年

水是生命之源,最近月球表面證實有「大量」冰水,又再牽起建立月球太空站甚至殖民的討論。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昨坦言,月球「是一個古老的、僵死的星體」,難以改造成人類居所,相比下火星條件還有利一些;不過月球蘊藏著豐富的核能發電原料「氦-3」,是地球稀有原料,一經開發,夠人類用1 萬年。

歐陽自遠年屆70多歲,有中國「探月計劃第一人」之稱,他獲理工大學 邀請訪港,昨與過百師生分享中國嫦娥探月工程發展及太空探索進展。他憶述,當楊利偉成為中國首位登上太空的航天員時,有人曾問他何時才有載人登月計劃,他回應說︰「載人登月不是問題,但去到月球後要有能力回地球呀!現階段嫦娥探月工程,著重以無人探月器為主,對月球及地月空間進行科學研究,逐步掌握地月飛行技術。」

月球「地質時鐘」停滯31億年前

歐陽自遠說,月球外表遭撞擊得凹凸不平,「地質時鐘」停滯在31億年前,但內地科學家憑「嫦娥一號 」衛星上的「微波月亮圖」,分析出月球蘊藏著100萬噸「氦-3」。「氦-3」在地球上的蘊藏量稀少,目前人類已知且容易取用的僅約0.5噸。

「氦-3」是氦(Helium)的同位素,含有兩個質子和一個中子。它大量存在於太陽風中,直接落到沒大氣層保護的月球表面,成了月壤重要組成部分。「氦-3」在核聚變中放射性小,而且核反應易於控制,是既無污染又安全的核原料,不僅可用於核電站,且適合作為火箭和飛船的燃料,用於宇宙航行。

把月球「冰」變水 成本高昂

「這種核原料既安全又清潔,夠人類用1萬年,但1噸『氦-3』價值40億美元(約310億港元),1克約3.2萬人民幣。」歐陽自遠說,10噸「氦-3」就滿足中國1年能源需求,另月球表面沒雲層遮擋陽光,亦適合研發太陽能收集站,開發月球資源成為多國探月的重要目標之一。

近日美國太空總署宣布在月球表面發現「大量」冰水,然則月球是否適合人類移居?歐陽自遠說,是次撞擊探測任務掀起過萬噸塵埃,才找到95公升冰,只能說是小量,且人類要將當中的「冰」變成可用的「水」,成本高昂,反而移民火星比移民月球條件更為有利。「月球在白天平均溫度達107℃,晚上則為-153℃,長期沒受太陽照射的位置溫度更低於-200℃,要在月球居住,我只能跟你開玩笑︰學延安一樣建窰洞吧!」他續說,相比下,火星是地球的姊妹星,構造與地球最似,但相信人類要移居火星也要花上數百年努力。

探月障礙 別國拖延交付零件

現時國際間對月球資源探索的共識是「誰先開發利用,誰先獲益」,探月競爭激烈。歐陽自遠認為提高科研質素、培訓國家科研人才至為重要,目前負責中國登月工程的核心人員約有4000人,參與相關工作的人超過10萬,「但這仍遠不及美國的40萬人多」。他鼓勵理工大學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如需要探月數據作研究,可透過工程學院聯絡中國科學院,他們也非常歡迎台灣 科研人員參與,因為「這是中華民族的事情」。

他直言中國目前的探月工程是「前有狙擊,後有追兵」,中國探月面臨的最大障礙之一,是必須向其他國家進口零件器材,一般需提前半年訂貨,但往往遭某些國家拖延,一年多都未收到供貨,延誤計劃進展,「有時真讓人感覺非常惱火」。

柏林牆倒



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柏林牆倒20年 左右分歧未解
環球民調﹕23%人指資本主義存致命缺陷

【明報專訊】德國柏林圍牆倒下20周年紀念活動昨晚達至高潮,一列象徵圍牆倒下引發東歐「骨牌效應」結束共產鐵幕的巨牌,一個撞一個在勃蘭登堡門前倒下,締造了感動時刻。但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指出,在欣喜之餘,德國迄今依然受分治的陰影所影響。一項27國民調更顯示,大部分民眾認為資本主義有問題,近兩成半認為存在「致命缺陷」。

昨天共有31名國家領袖高官,參加了這場堪稱歐洲最盛大的慶典。默克爾與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一起走過博恩霍爾梅爾橋(Bornholmer Bridge)——當年東德民運浪潮中,東德率先開通往西德的關卡。之後他們與各地來賓歡聚勃蘭登堡門下,像20年前見證柏林圍牆磚石塌落般,看覑學童彩繪的千塊巨型骨牌倒下,最終以一場露天音樂會和煙花匯演作結。推骨牌這大會高潮由波蘭前團結工會領袖華里沙(Lech Walesa)牽頭,代表結束東歐共產鐵幕先由波蘭於1989年初引發,繼而由柏林再延伸至整個東歐。

總理默克爾﹕德國統一未完成

德國民調顯示,79%國民同意11月9日柏林圍牆倒下,是值得歡慶的日子。但德東失業高企等,依然是社會潛存難題。默克爾說﹕「德國的統一還沒完成。我們必須解決這個問題,讓東西兩地生活質素達至平等。」

英國廣播公司昨發表一項跨國民調顯示,許多人仍對當年東歐共產政權瓦解是好是壞,意見分歧。參與調查的機構GlobeScan主席米勒說﹕「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似乎並非如當年認為般是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重大勝利,尤其是經歷過去年(金融海嘯)之後。」

調查於今年6至10月舉行,訪問了歐、亞、非、美和澳洲共27國逾2.9萬成年人。雖然受訪者中有54%人認為蘇聯瓦解是好事,但認為那是「壞事」也佔22%。最贊成蘇聯解體的是美德英法,但昔日東歐共產國家民眾卻見解兩極。61%俄人和54%烏克蘭人認為是「壞事」,波蘭和捷克則分別有80%和 63%認為是「好事」。

1/5中國受訪者抗拒資本主義

這20年間全球民眾對資本主義的不滿情緒亦在擴散。27國受訪者中,僅11%認為自由市場資本主義運作良好,而且只有美國(25%)和巴基斯坦(21%)有逾兩成人存此想法。認為有問題但相信可循更多監管和改革解決的,佔51%。認為資本主義紕漏百出達危險程度、需要另立新經濟制度的,平均有 23%;法國、墨西哥、巴西和烏克蘭更各佔三、四成。

調查亦顯示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特徵依舊獲廣大支持。有15國的大部分受訪者希望,政府能直接操控國家主要行業甚至收歸國有,這觀點尤以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最熾熱,支持者達77%,巴西和法國也達64%及57%。在墨西哥、智利等22國,又有近九成受訪者支持均富主張。中國方面,大體認為蘇聯瓦解是好的,僅五分之一受訪者抗拒資本主義,儘管不少人認為需要改革它,七成人贊成政府加強監管企業和均富。

法新社/路透社

---

「當年誰料中國走上列寧式資本主義」

【明報專訊】就像法國大革命,1989的歷史意義,同樣充滿政治和意識形態角力。美國保守派強調是列根的軍事擴張和硬撼摧眦了共產主義,這觀點在美國被定性為「標準」,但在歐洲,主流看法卻是西歐透過軟實力和對話接觸,配合外交、政治宣傳和電視,促成東歐變天。

意識形態角力 1989各自解讀

再放大一點看,很多歐美輿論大談東歐揚棄共產走向資本主義民主是「歷史必然」的勝利,其實亦屬選擇性的論述,不提中共1989年六四鎮壓後穩住政權,並透過專制資本主義實現崛興,連俄國現在也在參考。評論家加頓阿什(Timothy Garton Ash)說﹕「中國結果走上了列寧式資本主義,這是1989年時無人想像到的,它現在更成了西方自由主義民主的主要意識形態挑戰者」。

美國兩大黨認定1989標誌世界擁抱美國的「普世價值」,所有獨裁者終必在經濟自由主義和人民力量下敗亡,但兩黨卻互指對方錯汲1989的教訓,民主黨指小布殊迷信武力,共和黨則指克林頓和奧巴馬錯跟專制政權交往。

1989令西方傲慢 戰爭受挫始收斂

在贏家壟斷論述下,俄國觀點最受漠視。很多俄國人都覺得被西方出賣,皆因當年克宮肯讓東歐華沙公約集團解散,西方也應解散北約,真正結束冷戰,但西方卻搞北約東擴,在歐洲劃下新界線。學者薩洛特(Mary Sarotte)說﹕「1989年後的未來,可以有其他選擇,但西方選了一個讓歐洲分裂永存、把俄國拒諸邊陲的未來」。很多歐洲評論認為,1989年結束了美蘇兩極世界,但20年後,美國「一極獨大」也走向終結,法國前外長韋德里納(Hubert Vedrine)說,1989令西方傲慢自大,直至近年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吃苦頭,才開始收斂。

紐約時報

土星環

科學家再發現巨大土星環
(明報)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20:35

科學家再發現一道巨大土星環,半徑約為原有土星環的50倍。

科學家們對《自然》雜誌表示,這個新觀測到的光環向土星周圍的太空延伸約1300萬公里。

新發現的光環亮度微弱,主要成分估計是一個叫菲比的土星衛星表面撞落的碎礫。這個新光環的規模是太陽系裏已知最大的。

土星被稱為太陽系行星中最美麗的一個,因為它有一個人們熟知的冰塊和塵礫組成的土星光圈——E環,距離土星24萬公里。

新觀測到的土星環比E環更寬,延伸距離更遠,且與土星呈27度傾斜。

這也為新光環源自菲比提供了強有力的論據,因為菲比繞土星運行的軌道傾斜度也較大。

美國科學家借助太空望遠鏡觀測證實了此前推測可能存在的這個由微小岩礫組成的土星光環。由於組成光環的物質體積微小,它雖然寬度大、延伸光,但色彩和亮度微弱。

(英國廣播公司)

26.11.09

要常吸收新靈感

逢人生低潮 忌投閒置散
(明報)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05:10

【明報專訊】藝人面對的事業高低潮,猶如股市上落。張達明說自己也不例外,作為藝人有當紅或不受歡迎的時候,面對箇中逆境,他說最重要是不要讓自己投閒置散,其中一件事必定可以做的,就是多讀書。

多讀書 充實自己

在創作力薄弱時,唯一可以做到是充實自己,好像張達明多年來做舞台劇,近年開始寫劇本,在自己沒有靈感時,最好便是到世界各地去參考別人的創作,從而「重燃」自己的創作靈感。

「最重要是要看多些書,因為低潮時,工作會減少,平日沒時間看的書,可以趁空閒看,也會令自己吸收新的知識。」他表示,這方法一般打工仔也適用,在工作不如意時,不用讓自己空閒不做事,要令自己吸收不同知識,充實自己再靜待機會,並安慰自己最好快些「衰多兩錢重」,就像股市快些到谷底,在谷底便會反彈。

藝人如商品 要留意「包裝」

他說,作為藝人,最重要在自己不如意時,更要小心自己言行。不開心時會找朋友消遣,一般人會視為平常,但身為公眾人物有機會被娛樂記者大造文章,所以挑選 消遣場合時也要很小心。他坦言:「藝人是一個商品,商品要留意包裝,顧客的感受,我自己買東西時,都會留意一下包裝靚唔靚,有沒有爛,最重要是買了之後令 自己開心。所以,在低潮時,更要投資自己,學習不同東西,最好不要失信心及方向,若對自己失信心,哪有人會買你,你怎會反彈呢?」張達明語重心長地說。

---

張達明 跟股票談戀愛

【明報專訊】很多投資名家的結論是:「不要與股票談戀愛」,但張達明就偏偏喜歡與幾隻股票「談戀愛」,其中包括匯控(0005)及中資銀行股。他坦言藝人工作忙碌,很難追貼市場發展,因此要好好掌握股票的走勢,便要聚焦幾隻心水股,萬一有任何消息或者走勢改變,也易於掌握。

藝人在投資方面看來屬輸多贏少,每次金融風暴之後,都有新聞報道指那些藝人虧損了多少。張達明幸而未有沾手雷曼相關產品,他的投資理念是買定幾隻股票,長時間掌握那些股票的走勢。「我買來買去都是那幾隻股份,掌握那些時候叫高位,那時是低位,不會花心,因為太過『濫交』,會分身不暇,很難掌握走勢。」

選定心水股 不能「花心」

對大部分香港人來說,工作同樣很忙碌。有時單是聽聽所謂專家推介,未經深入研究,便把錢投進某隻股票,往往傷痕纍纍。

「我以前多數聽朋友意見投資,或者靠小小運氣。結果有贏有輸,這幾年聽完消息後,要再加分析,掌握個別股份特質才進行投資」。張達明說。

股市「沒有頂」 知足有斬獲

「在我而言,投資必須知足、不能貪心、亦要有節制守紀律、不跟風,投資能夠賺到十多個巴仙已經很好,這已經遠高於定存回報,賺得比別人多,為甚麼不走?為甚麼還要再等?股市怎樣等都是沒有頂的!」張說。

3年前,他聽朋友說應買入一隻股份,並且有消息傳該股的股價會由1元升至4元。經過思慮後,他決定投資該股。但升了一倍左右,還未到4元時,他認為要知足,便在2元多逐步止賺。結果該股為他帶來約三倍的利潤。在他沽出之後,該股股價急挫。著他入市的朋友反而要「坐艇」至今。所以張總結這次投資經驗,認為投資股份不可以「闊佬懶理」,止蝕及止賺同樣重要,投資錯誤是不可避免,但要在下跌時狠心止蝕,並且在上升時逐步止賺。

「現在的我,投資取向趨向平衡,藍籌、二三線股都會買,有穩陣的投資部分,又有用來試下自己眼光的,就算蝕起來,也不會像以前一樣血本無歸。」

認為目前是牛市二期

早前當匯控(0005)跌至40多元時,張達明有買入,雖然之後再跌,但也沒有沽出。唯及後當股價回升至50多元後便放了,把錢轉到一些二三線股。「我相信現時是牛市二期,在升市初期多數由大價股帶動,之後會轉至二三線股。我相信這個定律,所以,當恒指升至萬七點後,便買入細價股。」

張達明經歷的第一個投資風浪發生在1994年。「當時以為可以透過投資股票,令自己發達,便將當時八成身家投進股海。」張達明說,料不到買入第二天,股份便停牌,當時還以為有好消息公布,估不到復牌寄望落空,數十萬元白白化為流水。幸好,當時沒有借孖展。

4年前,他又聽(倪匡的兒子)倪震說,曾有朋友向他推薦買入1隻澳門賭業概念股(為海王集團(0070)),當時股價只為2仙左右。張達明聽到消息後,靜悄悄地買入了300萬股,然後放在一旁,耐心等候股價上升。有一天,他突然發覺該股股價已經升了1倍,於是立即致電經紀,想以4仙沽出,卻因為剛剛收了市,未能落盤。翌日他忙於工作,沒有時間理會股價的變動。後來他再次致電經紀,得悉股價已經升抵5仙,立即將全部300萬股沽出套利。

高風險投資 有心理準備「蝕晒」

「達明」現時大部份錢放在他幾隻「戀愛對象」,另有約一成的資金,則拿來「小試牛刀」,甚至投資仙士股。但他不忘告知記者:「投資要分散,除了股票外,還有長線的基金及保本產品,另外亦有保險及孩子的教育基金等。我有小部分資金投資在高風險項目,但我有『蝕晒』的心理準備。」

買豪宅連車位 轉售價更高

【明報專訊】多年以來,張達明的投資以物業為主。他投資物業的心得是選擇豪宅之外,還要連車位一併買入,因為多數買得起豪宅的人會有車,若有車位,他日轉售時叫價自然較高。

要考慮車位與單位比例

「我投資物業最好要有車位,因為很多老闆都有駕車,自然對車位有一定需求,買家不用愁車位。」

他特別教大家怎樣選擇有車位的單位。首先,選擇的大型屋苑,先分析車位的供應,最好是每4、5個住宅單位以上才有1個車位,這樣可確保車位「物以罕為貴」。

另外,該屋苑最好是以3房或以上比例的單位佔多,這類屋苑的車位需求一般會較大。

94年首置業 13年升值一倍

另外,最好選一些非屋苑住宅業主也可泊車的大型屋苑車位,客源較廣易將車位租出。

張達明在樓市多次買賣,都能有所斬獲。「我1994年開始置業,當時以144萬元購入港島南區一個海景居屋單位(面積700呎),供了13年後,現時已升值一倍,以居屋物業來說,算是不錯。」

張於2001年9月結婚,育有一子(7歲)一女(5歲),現居於清水灣一間2000呎兩層高別墅,該別墅於2005年以900萬元購入。

「2000年中我與太太以600多萬元購入位於西貢竹洋路的樂居雙號屋,單位面積2,101呎(兩層),連天台望海景,環境不錯。」

5年之後,當他的小女兒出世,為求有理想的生活空間,他決定賣出西貢竹洋路的雙號屋,結果賺了400萬元。

合伙買內地樓 大有收穫

「05年我經一個外籍朋友介紹,與他合資購入一間位於珠海的1,800呎單位(一層兩伙),當時購買原因是價錢『抵』,50萬樓價加20萬裝修費,我只需投資35萬就可擁有半間1,800呎的珠海樓,相當不錯。」

「該層珠海樓一直交由我朋友(另一個業主)打理,我毋須繳付管理費及雜費。直至上月有人出價140萬洽購我們的單位,我們亦同意成交,帳面獲利一倍離場,算是一項成功的物業投資。」

培養多樣興趣 不憂子女入歧途

【明報專訊】近期本地新聞離不開中學生吸毒,張達明一子一女分別7歲及5歲。他表示,自小培養子女有多樣化興趣,好像定期帶他們去看話劇,看完之後更要子女寫一篇「視後報告」,好與父母交流對話劇的看法。另外,他也會帶子女參觀自己的工作間,了解父親日常工作情况,引發他們的興趣,張達明說:「若果一個人興趣多多,又怎會有時間去掂毒品,他只會擔心自己時間不夠用。」

孟母三遷 為子女住清水灣

古代有「孟母三遷」,張達明也有類似的理念,選擇居所時為子女的生活空間著想。他說自己搬到清水灣道一個屋苑,是為了讓子女有更多活動空間。現在居所靠近郊區,可以在假日到附近郊野公園活動,他笑言:「最好不要在名店林立的地區住,(否則子女)好易變成購物狂。小朋友有大自然環境下陪伴成長,身心發展也會健康些。」

張達明平日在工作許可時也會帶子女探班,因為他相信子女知道父母工作情况很重要。知道父母工作怎樣辛勞之後,可以令他們明白父母賺錢不易,從而不會胡亂花費。

24.11.09

南極冰山

上百座南極冰山漂向紐西蘭 航運緊急拉警報
(法新社)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19:05

(法新社雪梨23日電) 官員今天表示,超過百座南極冰山,甚至多達數百座,正罕見的朝紐西蘭漂移,紐西蘭因此發布沿海航運警報。

澳洲南極局(Australian Antarctic Division)一位冰川學家說,衛星影像顯示,冰山已經漂過奧克蘭群島(Auckland Islands),目前正朝位於東北方約450公里外的南島(South Island)前進。

科學家楊恩(Neal Young)表示,光是所看到的一群冰山就有上百座,其中一些寬度超過200公尺,顯示實際冰山數可能高達數百座。

楊恩說,這些冰山是日前一塊大浮冰的剩餘部分。隨著全球暖化導致氣溫和海平面升高,這塊浮冰由南極冰層分裂出來。

楊恩告訴法新社:「這些全都來自一塊更大的浮冰,這塊浮冰離開南極時,面積很可能多達30平方公里。」

他表示:「這塊浮冰在南極轉了一大圈,較大的部份現已崩裂,形成較小的冰山。」

他說,這麼多冰山如此接近紐西蘭,還是2006年以來頭一遭。當時一些冰山漂流至與紐西蘭海岸線相距不到25公里,這也是紐西蘭外海1931年首次發現冰山。

楊恩表示:「這些冰山沿著同一路徑漂至紐西蘭,至於是否會漂到南島,還很難說。」

紐西蘭已經在南大洋地區發布沿海航行警報。

這些冰山是本月在澳洲麥夸利島(Macquarie Island)外海所發現較大冰山的殘餘,其中一座大冰山估計有2公里長,另一座則是北京奧運體育場「鳥巢」的兩倍大。

南極冰層

南極冰層瓦解速度超乎想像
(法新社)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09:50

(法新社巴黎22日電) 一項新研究顯示,曾被視為大部分未受全球暖化影響的東部南極冰原,自2006年起,已喪失數十億噸計的冰體,未來很可能助長海平面升高。

今天發表在英國「自然地球科學」(NatureGeoscience)期刊的研究顯示,較小且較不穩定的西部南極冰原,也有大量且明顯的冰體在脫落。

科學家擔憂,全球溫度上升可能引發南極西部快速瓦解。南極西部融解的冰水,將足以讓全球海平面上升約5公尺。

2007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預測,海平面將在2100年前上升18至59公分,但這項估計並未將格陵蘭(Greenland)及南極冰原瓦解的潛在影響算入。

許多IPCC科學家今天表示,即使吸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降低,海平面仍可能上升近1公尺,此已足夠讓幾個小島國家無法生存,造成肥沃三角洲上的數億家園受損。

18.11.09

北極無冰

英科學家:北極無冰提早至2019年
16.10.2009 18:35

【商台互動國際組】若然北極冰層全部融化將會出現何種境況?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遭受水災?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度提高?還是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的西北航道可免用破冰船,船隻即可自由航行?勿再以為「北極無冰論」是天荒夜談,實際上近年的研究均指出,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北極無冰的時間正逐漸提前,最新研究顯示,10年後北極的夏季將變無冰海洋。

今年3月,英國的一班科學家組成探險調查隊伍遠赴北極波弗特海(BeaufortSea)北部地區,測量冰層厚度。結果令人震驚的是,這個地區的冰塊大部份只得1.8米厚,比早年大量縮減不少。

負責分析這項資料的劍橋極地海洋物理教授沃德姆表示,冰層大量融化使這個地區的冰塊變得脆弱;此次研究結果亦支持北極將在20年內無冰的業內共識,及更進一步指出,10年內北極大部份的冰層將消融。日後,貨輪不必依靠破冰船就可從太平洋直通至大西洋。

同時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指出,北極在地球的氣候系統中處重要點位,北極無冰對其以外地區將造成強大衝擊。屆時沒有冰塊反射陽光,會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增,加劇溫室效應;由於冰塊融化令海水上升,可能全球四分一人口可能受到洪澇之災。(中國日報網)

17.11.09

北極圈塌冰湖

北極圈塌冰湖 400馴鹿溺斃
(明報)2009年11月16日 星期一 05:20
【明報專訊】北歐國家瑞典一批趁冬季來臨前遷徙的馴鹿,上周五在北極圈內渡過一個冰封湖面時,冰層疑因結得不夠厚實而突然斷裂,多達400隻馴鹿溺斃,屍體被水流沖上岸,堆積在湖岸四周。

事發時,土著牧民正帶領約3000隻馴鹿進行一年一度的冬季遷徙,由努爾博滕(Norrbotten)的庫堯雷湖(Kutjaure)西岸渡湖往東。其間,一些走在前面的馴鹿疑似察覺冰層異樣而驚惶回身,引發鹿群出現羊群效應,紛紛掉頭亂走,接著冰面就裂開,大量馴鹿跌入湖裏。努爾博滕縣行政委員會經理古斯塔夫松說:「整個鹿群繞圈亂動,對冰面構成重大壓力。」初步估計,墮湖淹死或在試圖爬出水面時互相踐踏而死的馴鹿多達400隻。庫堯雷湖數十年來都是馴鹿由夏季牧區遷往冬季牧場過冬的必經之路。

英國太陽報/合眾社/法新社

9.11.09

環保玩具

環保設計熱 玩具救地球
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 06:30

(星島日報報道)玩具世界其實就是天馬行空,想得出的都可以成真,因此我們才會有超人、怪獸,掌心上也因而容得下一艘太空船;甚至在長滿鐵鏽的熊身上看到地球、看到青草地。Toy2R創辦人蔡漢成(Raymond),為自己一手設計的Qee穿上無限可能,從製作物料到設計概念,雙管齊下訴說環保主題。這次沒有超人站在書架上打怪獸,只有玩具Crossover大自然,談環保、論愛護地球。

  大自然元素 塑膠仿木

  一個城市中,環保從來是個不倦的主題,生活中衣、食、住、行各個範疇統統響應,但原來一隻小小的玩具Figure,可能性也很大。

  出自Toy2R創辦人蔡漢成(Raymond)手下的Qee,「自出娘胎」已演變過不同造型,跟Simpsons、落水狗等角色也合作過,近日卻跟環保扯上關係。「環保是老問題,我們自小已經在聽,加上近年人們對環境污染及氣候暖化等問題的關注增加,我希望藉著Qee,來傳遞環保以及愛護地球的訊息。」這次的的環保系列,不止在設計上配合主題,更連製作上也講究環保,用上了玩具鮮見的製作技術。「這次我們嘗試用了塑膠的物料,造出恍似天然的木紋,令Qee看起來像木製一樣,同時表達大自然的元素,卻不是真的斬掉一棵樹來做玩具,其實失了環保的意義。」

  甲蟲點睛 無毒無害

  除了「木紋熊」,系列中還有另一款創新之作,就是全身青綠及「毛茸茸」的Qee。「它身上看來很像真的草,其實只是長短不一的植毛,是我從系列 Logo的照片上取得的靈感。」這隻「青草Qee」頭上方還有一隻甲蟲,手裏也握著一束花,「有花、有草、有生命,這就是大自然。」即使是店外的宣傳海報,也不單純以照片表達,刻意把Figure混入自然環境,令櫥窗以Hard Graphic帶出環保訊息。Raymond還表示,Figure亦做了物料測試,包裝盒上有近八個國家的警告語,非常認真。「物料均無毒無害,也是品牌責任的一部分吧。」

  五大自然元素

  1 鐵:最有型

  物如其名,實物拿上手的質感獨特,真有如觸摸著鐵鏽表面,深沉色調亦是整個系列中最Cool的一款。(非賣品)

  2 木:最創新

  創新Item之一,分深淺兩色,用塑膠製造木紋效果,以此取代砍伐樹木。(售$350)

  3 皮:反濫殺

  褐色效果如同為Figure穿上了皮革物料,傳遞防止濫殺動物取其毛皮的訊息。(非賣品)

  4 石:雙重表達

  造出石紋效果,亦有如被火燒後的紋理,故可代表另一自然元素火。(非賣品)

  5 草:最Green

  以長短不一的植毛營造草原感覺,頭上的小甲蟲有畫龍點睛的感覺。(售$350)

  ■厚身Canvas環保袋,設計獨特。

  ■不止設計意念,連製作物料也考慮周到,充分表現環保主題。

4.11.09

Mount Kilimanjaro

2009年11月4日 星期三
暖化惡果 「赤道雪山」20年後恐消融

【明報專訊】美國一項研究顯示,隨覑氣候變暖,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Mount Kilimanjaro)的積雪快速融化,速度是逾萬年來最快,20年後山頂積雪很可能消失殆盡,屆時乞力馬扎羅山的「赤道雪山」奇觀將與人類告別。

研究在周一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刊登。研究顯示,在1912至1953年間,峰頂積雪面積每年以1%速度減少,但到1989至2007年,縮減速度增至每年2.5%。2007年峰頂積雪面積比2000年減26%,與1912年相比更縮少達85%。

比百年前萎縮85%

研究發現,在山峰冰雪層邊緣線「後退」的同時,冰雪層也在變薄——北側最高處的冰雪層厚度,自2000年以來減少了1.9米,南側最高處的冰雪層減少了5.1米,而一片稱為「富特旺勒冰川」(Furtwangler Glacier)的冰雪層,厚度更減少了一半。專家警告,如此融雪情是乞力馬扎羅山過去11,700年來從未遇過的,按此情,乞力馬扎羅山的雪頂在 2022年時就「很大機會」完全消失。

報告作者之一、美國地球科學教授湯普森(Lonnie Thompson)說,類似乞力馬扎羅山冰雪減少的情,在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的高山也有出現,造成山峰積雪減少的主因是氣候變暖,雲的變化和降雪量的變化則是次要因素。

乞力馬扎羅山位於坦桑尼亞,海拔約5900米,是非洲最高山峰,每年4萬人親訪熱帶雪山,每年為坦桑尼亞帶來約4億港元收入。雪頂消失勢將打擊當地旅遊業。

新華社/法新社/有線新聞網絡

20.10.09

北極湖泊

全球暖化證據 北極湖泊沉積物驟增
(法新社)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12:35

(法新社華盛頓19日電) 一項研究今天顯示,可追溯到20萬年前的一個加拿大北極湖泊,1950年以來,在全球暖化中,沉積物史無前例增加,而人類的活動可能是沉積物增加的原因之一。

在加拿大、美國研究人員共同進行的這項研究中,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冰河專家艾克福德(Yarrow Axford)表示,「以我們在沉積物中所見到的生物和化學紀錄而言,過去幾10年來在20萬年的歷史中是很獨特的。」

艾克福德在「國家科學研究院學報」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發表研究,「當北極由於自然進程的原因,應在逐漸冷卻之際,我們在地球最偏遠地區之一卻見到了暖化的明顯證據。」

研究人員表示,數千年來,加拿夫巴芬島(BaffinIsland)的環境,緊隨著自然和循環性氣候變遷而改變。這些氣候變遷包括地球繞著太陽運轉時擺動所造成的氣候變遷。

不過,可追溯到1950年的湖泊沉積物顯示,原預期的氣候變冷,卻被諸如排放溫室氣體等人類活動推翻。

研究人員欲從100英畝(40公頃)湖泊裡取出沉積物,分析裡面的藻類、昆蟲化石和地球化學痕跡,重建過去20萬年前的當地的氣候模式。

這些沉積物較現在丹麥格陵蘭(Greenland)仍存在的冰芯,還要再早8萬年。它揭露過去2次冰河時期和3次兩個冰河期中間時期的環境條件。

研究人員發現,幾千年來在寒冷的湖邊大量孳生類似蚊子的的蠓,卻在1950年後開始銳減。曾經表現能適應最寒冷氣候的兩種蠓已一起消失。

共同研究人員史莫(John Smol)說:「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人類足跡,即使在偏遠的北極地區,也會壓倒長期以來存在的自然進程。」

太陽系外行星

天文學家發現32顆太陽系外行星 總數突破400
(法新社)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13:05

(法新社巴黎19日電) 天文學家今天宣布,新發現位於太陽系外的32顆行星,其中部份只有地球的數倍大。

這些被稱為「太陽系外行星」(exoplanets)的星球相對而言並不大,擁有近似於當年地球誕生環境的機率也相對增加。

科學家使用「高精度逕向速度行星搜索器」(High Accuracy Radial Velocity Planet Searcher,HARPS)完成這些發現,它被視為全球最精準的低質量行星搜索器。

HARPS光譜儀裝載在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台(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 ESO)3.6米望遠鏡之上。

科學家在葡萄牙波圖(Porto)進行的一場系外行星座談會中發表成果。至今發現的系外行星總數已超越400個,分別來自30個不同的行星系,其中有1/5均由HARPS發現。

這些行星中多數均宛如木星,是含有有毒氣體的巨大星球,不適於目前已知的生命居住。

但ESO在新聞稿中表示,其中28顆體積在地球的20倍以下、被稱為「超級地球」(super-Earths)的行星,很可能是岩石構成的星球。

它們之中是否有任一顆星球具有碳質生物,部份將取決於它們圍繞恆星公轉的軌道。

17.10.09

arctic

Arctic to be 'ice-free in summer'

Pen Hadow's team completed an extensive survey of the Arctic ice cap

The Arctic Ocean could be largely ice-free and open to shipping during the summer in as little as ten years' time, a top polar specialist has said.

"It's like man is taking the lid off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planet," said Professor Peter Wadham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ofessor Wadhams has been studying the Arctic ice since the 1960s.

He was speaking in central London at the launch of the findings of the Catlin Arctic Survey.

The expedition trekked across 435km of ice earlier this year.

Led by explorer Pen Hadow, the team's measurements found that the ice-floes were on average 1.8m thick - typical of so-called "first year" ice formed during the past winter and most vulnerable to melting.

The survey route - to the north of Canada - had been expected to cross areas of older "multi-year" ice which is thicker and more resilient.

When the ridges of ice between floes are included, the expedition found an average thickness of 4.8m.

Professor Wadhams said: "The Catlin Arctic Survey data supports the new consensus view - based on seasonal variation of ice extent and thickness, changes in temperatures, winds and especially ice composition - that the Arctic will be ice-free in summer within about 20 years, and that much of the decrease will be happening within 10 years.

"That means you'll be able to treat the Arctic as if it were essentially an open sea in the summer and have transport across the Arctic Ocean."

According to Professor Wadhams, faster shipping and easier access to oil and gas reserves were among short-term benefits of the melting.

But in the longer-term, losing a permanent feature of the planet risked accelerated warming, changing patterns of circulation in the oceans and atmosphere, and having unknown effects on ecosystems through the acidification of waters.

Pen Hadow and his companions Ann Daniels and Martin Hartley endured ferocious weather - including a wind chill of minus 70 - delayed resupply flights and starvation rations during the expedition from 1 March to 7 May.

When I met them on the ice, as part of a BBC team that joined the pick-up flight, all three had lost weight and were evidently tired from the ordeal.

The expedition had been blighted by equipment failures. A pioneering radar system, designed to measure the ice while being dragged over the ice, broke down within days. Another device to measure the water beneath the ice never functioned at all.

A planet transformed

The technical breakdowns forced the team to rely on hand-drilling through the ice which slowed progress and meant the team's planned destination of the North Pole had to be abandoned.

Pen Hadow admitted that the expedition had not led to "a giant leap forward in understanding" but had been useful as an incremental step in the science of answering the key questions about the Arctic.

His view was backed by Professor Wadhams who said the expedition had provid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ice that was not available from satellites and that no submarines had been available to science at that time either.

Pen Hadow said he was shocked by the image of how "in my lifetime we're looking at changing how the planet looks from space."

He also described how polar explorers were having to change their methods from the days when sledges could be pulled by dogs over the ice.

"Dogs can swim but they can't tow a sledge through water which is what's needed now."

"Now we have to wear immersion suits and swim and we need sledges that can float. I can foresee needing sledges that are more like canoes that you also pull over the ice."

13.10.09

男女有別 管教不同?

(明報)2009年10月11日 星期日 05:10

【明報專訊】「男仔紮紮跳坐不定又粗枝大葉;女仔則文靜乖巧心細如塵。」

「男仔一定要剛強,因為將來要養家;女仔柔弱少少無所謂啦。」

各位父母施教時曾否受這些觀念所影響?養兒和育女果真如此大不同?兩個有仔有女的專家媽媽,回望十數年教仔教女的歲月,總結經驗,齊齊分享教養心得。

因應性格施教 拒定型免綑綁
【明報專訊】分享媽媽:列小慧

背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註冊社工、認可家事調解員、叙事治療法深造文憑(澳洲);兩子一女分別16、14及10歲。

10歲的May May和14歲的哥哥Jeremy在理工大學的校園內你追我逐,活躍非常,誰說女孩子必定靜若處子?

媽媽列小慧說﹕「我並不認為男仔必定較女仔活躍。有些家長會對女兒說:『你是女仔來的,要斯文口的。』這反將女兒定型。」她說父母受主流社會的價值觀影響,認為男仔應這樣這樣,女仔該這樣這樣,有意無意間在建構著孩子的個性。

同樣育有兩子一女的列小慧非常反對性別角色的定型。她笑說,次子Jeremy個性較文靜,小時候有點像女孩子,好嗲、好甜,她甚至忍不住替當時兩歲的他穿了條裙子影相,兒子還兩手合起來斜放在臉頰旁。女兒小時候看電視,見到漂亮洋娃娃的廣告,媽媽就說:「咁作狀,邊有人穿這些裙子的。」間接地為她製造寬鬆的性別形象。

女仔過分定型 或變公主病

她說,把性別角色定型,容易產生問題,例如公主病。「公主病,即女仔要人侍候,孩子並非一生下來就如此,而是源於由小到大的教養問題,被灌輸﹕『你是女仔來的』、『女仔係咁,發吓小姐脾氣無所謂。』說來覺得理所當然,但過了頭的話就是病。」她續說﹕「女性可以有好多方便,嗲吓人:『我唔得呀,你幫吓我。』便有人湧過來幫助。很多人用此形象來賺取方便,也建構了自己。」

睡前親吻 與兒子主動談性

兒子踏入青春期,媽媽會否跟他們減少身體接觸?列小慧說:「我大仔16歲,他每晚臨睡前仍會吻爸爸媽媽一下,有些家長覺得好核突,但我認為這是親密關係的表達。為何因為他是男仔,因為已16歲就不可以?」她說青春期的男孩子確實會有較多性幻想,容易有性衝動,但列小慧說自己比較開放,也可能因為從事教導社工的工作,覺得什麼也可以和子女談。「我會主動問兒子有沒有夢遺?有沒有開始喜歡女孩子?長子就答:無喎!我好唔得閒,沒時間想這些。」

「男女在生理上確實有不同,但之間的差別是否大到要好著意呢?」她說應該因應每個人的角色和性格去施教,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認定大子搞對抗 關係惡劣

不約而同,列小慧也認為出生的排序影響著孩子的個性。有段時間,長子跟媽媽關係緊張,二佬一一看在眼裏,記在心中。「大哥因為是第一個孫,得到很多關注,小時候由祖母照顧,常帶他到街市,給他好多stimulation,令兒子的思維得到發展,可自由表達。我和丈夫也是活躍的人,常帶他到處去玩,因此他的大小肌肉發展得很好,很活躍。二佬自小哭聲已很柔弱,較溫馴,因為他從觀察中學習,知道怎麼做就不會被人罵。」

列小慧曾經跟長子關係緊張,正因為她認定兒子搞對抗,把他定了型。小時候長子跟人打招呼時會摑人一巴掌;他不做功課;除了一年班上學期外,他考試拒絕作答,因為他全部都懂,問為何一定要用考試去讓老師知道他懂?5歲時,列小慧想孩子嗲她,對他說﹕「你要聽媽咪話呀!」兒子卻答:「我做咩要聽你話?為何你是我媽咪,我便要聽你話?」列小慧說﹕「因為我是你媽咪,一定想你好。」兒子反駁﹕「你怎麼知道你以為是好的,一定對我好?」列小慧當時很擔心,怕兒子從此被標籤成問題兒童。希望利用獎罰方法去改變其行為,兒子卻覺得她「口徒氣」。

找出閃亮點 由憤怒變欣賞

「哥哥這樣有性格,令做媽媽的不知所措,最尷尬的是,我是教社工的,應該要教得好。那時令我對自己有很多質疑,我點教人呀?我教人用的方法原來行不通的。」列小慧很憤怒,覺得兒子「玩口野」、搞對抗,直至兒子8歲,她到澳洲修讀叙事治療後,明白把子女定型帶來的害處,關係才好轉。叙事治療主張把人和問題分開,指每個人的生命故事情節豐富,人卻往往選擇脗合自我形象的事情叙述,看不到其他閃亮點。「叙事治療提醒我們,很多主流看法好理所當然,我們沒思考過為何會如此?可否不如此?」

「我把他定型了,因而看不到他的氣質、獨特的地方。我開始欣賞兒子,覺得他以往問了一些很重要的問題,而那些問題我已不再問了,因為我們在社會生存得耐,知道要這樣才能夠生存,而且又生存得幾好。」

她總結:「主流論述成為我們的綑綁,要問自己為何要跟?要跟幾多?教養孩子時最重要的價值觀在哪裏?性別定型只是其中一種定型,個性的定型是另外一種,定型會令大家互相綑綁。」


育有兩子一女的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列小慧(中)反對性別角色的定型,認為這會產生很多問題。圖為次子及幼女。


列小慧(右)說,大仔(中)好man,想話事,很清楚自己想做什麼。二佬(左二)很懂得關心人,有憐憫心。妹妹(右二)則兩種性情也有。左為列小慧丈夫。

11.10.09

8 Foods That Fight Fat

Want to lose weight as you chow down? Your wish is granted! (I promise, this is no fairy tale.) Your supermarket is filled with foods that studies show have lipid-melting powers to help melt fat and keep you slim. Stock up on these fat-fighting super bites, and you'll be trimmer even as you indulge. Read on to discover the eight foods that deserve a permanent spot in your fridge—and in your diet!

Almonds These yummy nuts are high in alpha-linolenic acid, which can accelerate your metabolism of fats. In fact, dieters who ate 3 ounces of almonds daily slashed their weight and body-mass index by 18 percent, while those who skipped the nuts reduced both numbers less— just 11 percent—a study i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revealed. Chomp almonds à la carte (limit yourself to 12 per serving to keep calories in check). I get a pack at Starbucks and nibble throughout my day. Or sprinkle them into a recipe such as Black Bean–Almond Pesto Chicken. Go nuts!

Berries I tell my daughter, "These are nature's candy!" Turns out they're also your body's best friends. Strawberries, raspberries and other vitamin C–spiked fruit can supercharge your workout, helping you burn up to 30 percent more fat, research from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at Mesa has found. If they're not in season, buy the little gems frozen in a bulk-sized bag so you'll always have them on hand to whip up a Berry Bliss Smoothie or Strawberry-Sunflower Pops, regardless of whether berries are in season.

Cinnamon Adding 1/4 teaspoon to your plate may prevent an insulin spike—an uptick that tells your body to store fat. Sprinkle it on your morning cereal or coffee or on your yogurt in the A.M., or savor it in Apple-Cinnamon-Raisin Oatmeal.

Mustard It's heaven on a soft pretzel, but mustard may also be a weight loss wonder. Turmeric, the spice that gives mustard its color, may slow the growth of fat tissues, a study in the journal Endocrinology finds. Use it on sandwiches instead of mayo, or sprinkle turmeric on cauliflower pre-roasting to give it a kick. Try it on tuna salad—I promise it adds zest.

Oranges This citrus fruit, which contains fat-blasting compounds known as flavones, deserves to be your main squeeze. Women who ate the most flavones had a much lower increase in body fat over a 14-year period, a study i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notes. Eat oranges sliced or swig fresh OJ (including pulp!) to get the best benefit from the fruit.

Soybeans Reason to toss a half cup on your salad? Soybeans are rich in choline, a compound that blocks the absorption of fat and breaks down fatty deposits. Oh, and they're addictively delish! But if breast cancer runs in your family, experts suggest you should talk to your doc before adding soy to your diet.

Sweet potatoes The colorful spuds' high-fiber content means they keep your insulin steadier than their white sisters, which means less fat packed on your hips, research finds. Top a small baked tater with lowfat cottage cheese for a tempting side dish, or whip up Miso Soup With Sweet Potato Dumplings.

Swiss cheese Calcium-rich foods reduce fat-producing enzymes and increase fat breakdown, and Swiss has more calcium than many of its cheesy peers. Choose the reduced-fat variety, such as Sargento. Slip it into your sandwich, put it on top of high-fiber crackers or use it for a healthier grilled cheese. Yum!

For other tricks to eating your way to your healthy, happy weight, load up on these 20 slimming superfoods at Self.com.

9.10.09

The week in wildlife
9 October 2009: From rare pigeons to rutting stags, this week's best images from the natural world


New England's autumn foliage meets with an early snow in Franconia

8.10.09

土星環

天文學家發現新土星環 為太陽系最大行星環
(法新社)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00:35

(法新社巴黎7日電) 驚訝的天文學家發現土星有一道新的巨大光環,據信是由離土星十分遙遠的一顆小衛星的塵埃和冰屑所構成。

土衛九(Phoebe)是土星的衛星之一,它的直徑僅214公里,但它的塵埃和冰屑可能構成了這個創下紀錄的稀薄光環。天文學家在英國科學週刊「自然」(Nature)發表了這項報告。

這是太陽系目前發現最大的行星環,此環位於土衛九的運行軌道內,距離土星約600萬公里,向外延展1200萬公里。

由美國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薇比瑟(Anne Verbiscer)帶領的三位美國天文學家,於今年二月間利用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史必哲太空望遠鏡(Spitzer Telescope),觀測鄰近土衛九的太空區域。

太空總署引述薇比瑟說:「這是一個超大的行星環。」

直至今日,太陽系最大的行星環,是環繞木星的「薄紗環」(gossamer rings)以及土星的E環(E ring)。木星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

新發現的土星環遠比這兩個行星環還要黯淡。

研究團隊指出,新發現也可以用來解釋土衛八(Iapetus)的奧密。土衛八是顆一面黑一面白的怪誕土星衛星。

從土衛九環飄散出的塵埃可能被捲入土衛八,使得土衛八的一側佈滿深色物質;隨著太陽系的發展,物質可能達數公尺厚。

三人天文小組成員一之,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of Maryland)的韓密爾頓(Douglas Hamilton)指出:「天文學家長久以來一直猜測,土星的外圍衛星土衛九和土衛八表面的深色物質之間,必定有什麼關聯。」

「這條新的光環提供可信的證據,顯示兩者之間的關聯性。」

土衛八表面一側變黑的同時,另一側則逐漸變白。



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超巨土星環曝光

【明報專訊】神秘的土星又再讓人驚喜!經過數世紀以來的科學觀察,科學家終於首次發現,土星除了原有的美麗光環外,原來另外還有一個「隱形」的超級巨型土星環,這個巨環闊度達1200萬公里,規模屬太陽系之最,足以容下10億個地球,改寫了幾百年來人類對土星和太陽系的認識。不過由於這巨環離太陽極遠,密度也不高,因此只能靠紅外線太空望遠鏡才能觀測得到。

厚240萬公里 可容10億個地球

以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天文學家韋爾比斯策(Anne Verbiscer)為首的科學家,今年2月利用施皮策紅外線天文望遠鏡(Spitzer telescope),仔細監測土星其中一個衛星Phoebe(土衛九)的周圍環境,靠土星環發出的微弱紅外線,證實了這個超巨土星環的存在。現有的土星環「E環」離土星僅24萬公里,但新發現的土星環,最近也距離土星達600萬公里,並向外再伸延1200萬公里,其厚度更達到240萬公里,約是土星直徑的20倍,整個環就足以可以容納10億個地球。韋爾比斯策道﹕「這是一個超巨型的環。」

目前人類在太陽系發現的行星環,主要是土星環和木星環,基本上可以靠天文望遠鏡用肉眼看到。相比下,今次發現的新土星環,主要由碎石、塵和冰碎組成,密度低,而且這個巨環離太陽距離很遠,幾乎未能反射任何可見光,因此從地球上不能用肉眼觀測得到,以致過去數百年來一直未被發現。直至2003年美國太空總署將施皮策紅外線天文望遠鏡送上天空,才令這項發現成為可能,因為這個冰冷(達-193℃)的巨環雖不能反射出可見光,卻會釋出熱輻射,令專門感應熱力的紅外線天文望遠鏡派上用場。

紅外線天文望遠鏡建奇功

新土星環與原有土星環呈27度角傾斜,跟土衛九屬同一軌道,運行方向也一樣,與其他土星衛星的方向相反。科學家相信,這個環就是土衛九受外物撞擊後激射出的碎片形成,而整個超巨土星環的所有碎片組在一起,也只可填滿土衛九一個直徑不足1公里的隕石坑。韋爾比斯策說:「那些碎片十分細小,所以那環也十分稀薄;事實上,如果你站在環中,你根本不會留意到……在每平方公里空間,只有10至20件碎片。」

破解土衛八「陰陽臉」之謎

今次發現亦解釋了土星另一個衛星土衛八呈現「陰陽臉」的原因。從地球觀察,土衛八衛星顏色一邊黑一邊白,專家一直不明其原因。土星巨環的發現,令專家相信可能是巨環的碎片,受到土星引力影響,逐漸移向土星,落在圍繞土星350萬公里運行的土衛八的其中一邊表面,令其顏色逐漸變深,「就像小蟲撞向汽車擋風玻璃般」,日積月累下造成「陰陽臉」。

美聯社/德通社/法新社

土星光環非扁平 突起處如高峰

【明報專訊】從17世紀伽利略發現土星兩邊「好像有什麼附覑物」以來,美麗的「土星光環」一直充滿神秘色彩,今次天文學家發現新土星巨環,相信又會改寫教科書內容。

土星光環直徑達27萬公里,光環環系分為A至G共7層,距土星最近的是D環,亮度最暗;其次是C環,透明度最高;B環最亮;然後是A環;A環外依次是F、G、 E三環,最外層的E環十分稀薄和寬廣。這7層環系,實際上是由成千上萬個環集聚在一起形成。

充斥冰塊星球碎片

土星光環由許多大小和形態各異的冰塊及其他混合物組成,呈螺旋波浪狀、鋸齒狀或輻射狀等。美國太空總署的「卡西尼」(Cassini)號飛船 1997年10月升空,任務是環繞土星飛行,考察土星及其大氣、光環、衛星和磁場。探測回來的數據表明,土星的光環已存在45億年,幾乎同太陽和行星形成的時間一致,相信光環物質曾是土星的衛星,最終分解成碎片形成。剛於上月,卡西尼號觀測的新證據顯示,土星光環原來存在一些「高峰」,高出土星環平面近4公里,「高得像阿爾卑斯山」,但在一些點上,星環的厚度只有10米,打破外界一直以為土星環是扁平狀的認識。





4.10.09

人類

Ardi, Eggs, and Arenas: Buzz Week in Review
Some might say that everything on Earth has already been discovered. To them we say, "You're just not looking in the right places." This past week, the science community was rocked by a couple of epic finds. No idea what we're talking about? No problem, because we're gonna recap what you missed with the Buzz Week in Review...



人類疑非黑猩猩進化 400萬年前祖先懂直立
2009年10月3日 星期六

【明報專訊】一隊由70人組成的國際科學家昨宣布,經過17年研究,終成功將在非洲埃塞俄比亞發現、一副距今440萬年前的零碎雌性地猿始祖化石拼湊完整,推斷出她能直立走路,外形似人類多過似猩猩,可能是目前已知的最早人類祖先,甚至推翻人類是由類似黑猩猩的祖先進化而來的傳統理論。

對於這位雌性「地猿始祖」(Ardipithecus ramidus),科學家將她暱稱為「阿爾迪」(Ardi)。科學家於1992年在埃塞俄比亞阿瓦什山谷發現阿爾迪的零碎化石,經過17年以科學技術重新拼湊繪圖,恢復了一些主要骨骼的原貌,如有牙齒的頭骨、手臂、手、骨盆、腿和腳,得出一副完整的女性原始人骨骼。

能兩足走路 不能跑

科學家研究結果顯示,阿爾迪身高1.2米、體重約50公斤,小臉,大腦尺寸與現代黑猩猩相似,約為現代人的五分一。她於440萬年前與鸚鵡、猴子、熊、犀牛、大象和羚羊等共同生活在阿瓦什山谷的林地;她善於爬樹,但也能像人類般,使用雙足直立行走,由於她沒有如我們的拱形腳掌,故相信不能跑和走得太遠;另外,她行走時亦能攜帶物品,熟練控制物體的能力超過黑猩猩。阿爾迪的生活年代,較多年前同樣在埃塞俄比亞發現的另一副雌性南猿「露西」(Lucy)的化石,還要早120萬年,露西過去被視為是已知最早人類祖先。

黑猩猩進化四肢走路

人類跟黑猩猩基因相近,科學家相信人類和黑猩猩有共同祖先,於600萬至700萬年前分道揚鑣,走上不同的進化道路。對於這個共同祖先,專家一直以為跟黑猩猩很相似,用四肢走路,但最新的發現卻可能推翻這個觀點,尤其是阿爾迪已可用雙腳直立走路,更像人類。人們甚至不能排除,黑猩猩開始時也許亦是兩腳走路,但後來卻走上不同的進化道路,為了適應森林環境而「進化」成用四肢走路。

領導研究的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專家懷特(Tim White)說﹕「這不是普通的化石,它既不是大猩猩,也非人類,它是我們曾經的樣子……達爾文在這個問題上非常聰明,他說我們應小心研究,真正能夠了解最後共同祖先長得像什麼樣子,唯一方法就是找到它。雖然我們仍未找到,但我們已較以前最接近找到,是在440萬年前。」

英國廣播公司/獨立報/美聯社

29.9.09

火星隕石坑

火星隕石坑洞內有冰 比想像更接近赤道
(法新社)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11:20

(法新社華盛頓24日電) 透過火星勘測號軌道太空船(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裝載的高解析度相機,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科學家發現火星上新隕石坑洞內有冰的證據,位置約在火星北極至赤道一半距離處。

高解析科學實驗相機(HiRISE)科學家亞利桑那大學的柏恩(Shane Byrne)說:「我們以前知道火星高緯度地區地表下有冰,不過根據現今火星的氣候,有冰的地點延伸到比你所想像更接近赤道。」

負責操作高解析相機的HiRISE研究人員說,在這個新隕石坑洞內發現的冰純度極高。

柏恩說:「以前我們都覺得是50%的沙塵與50%的冰,不過這次大概是1%的沙塵,99%的冰。」

柏恩與其他17人共同撰寫這項報告,發表在明天的「科學」(Science)期刊上。

科學家利用太空船上數種設備,連續快速偵測並證實外表閃亮,純度極高的冰存在於5個不同的隕石坑洞內,深度介於1.5英尺(約45公分)至8英尺(2.5公尺)。

柏恩說,當他們仔細端詳幾個坑洞的照片,發現「這個亮藍色的東西似乎要從坑洞底部跳出,看起來就像是冰」。

14.9.09

storm chaser

Storm chaser Jim Reed
The extreme weather photographer and storm chaser Jim Reed has spent the past 20 years as close as possible – perhaps closer than is advisable – to the most extreme meteorological events. Covering disasters such as Hurricane Katrina and Hurricane Ike, Reed's book, Storm Chaser: A Photographer's Journey, documents his time in the field.
Surviving the direct strike of 17 hurricanes in the US, 2010 marks Reed's 19th consecutive year of extreme weather photography. Reed currently has images being shown at the Corcoran Gallery of Art in Washington


A lone lightning bolt strikes the ground beneath an isolated supercell at sunset near Medicine Lodge, Kansas


A wall cloud forms beneath a tornadic thunderstorm in Wilson County, Kansas on 1 May 2008


A supercell thunderstorm erupts over west-central Kansas on 8 May 2008


A tornado beneath a low topped supercell creates a large debris cloud in western Kansas on 8 May 2008


A supercell thunderstorm explodes with tornadic power near WaKeenney, Kansas, on 23 May 2008


An electrical storm fires over Gillette, Wyoming, on 15 June 2003


A supercell thunderstorm spins over western Oklahoma during twilight on 30 March 2008


A lone lightning bolt strikes the ground beneath an isolated supercell at sunset in Kansas


A tornado, filled with swirling dirt, grinds across a farm road in western Kansas on 8 May 2008


A severe thunderstorm with striated shelf cloud strikes Butler County, Kansas, at sunset on 25 July 1995


A spectacular sunset occurs during a severe thunderstorm in north central Oklahoma on 8 May 2002


A tornado with large Liberty Bell-shaped debris cloud swirls across a dirt road less than 500 feet in front of an unmarked Kansas State Trooper patrol car

9.9.09

landscapes

Margaret Drabble's top 10 literary landscapes
From St Ives to Aldeburgh, the Lakes to Stonehenge, Margaret Drabble describes her favourite places to go walking in the footsteps of great writers


Where to wander ... Grasmere in the Lake District.

flamingos

Crimson Wing flamingos star in new Disney film
The Crimson Wing, is the first film from Disney's new natural history label, Disneynature. It follows the life and struggles of a million-strong colony of pink flamingos in Lake Natron, northern Tanzania, which are threatened by plans for a new factory in the area. The film is due for release in selected UK cinemas on 25 September

Watch the trailer here


The Crimson Wing: Mystery of the Flamingos is made by Disney and follows the life and struggles of a million-strong colony of pink flamingos in Lake Natron


The film shows the life cycle of flamingos from the moment they hatch


Flamingos huddle in the lake at dawn


Soda deposits swirl on the lake. Lake Natron is one of the largest soda lakes in the Rift valley. Its eight saline lagoons provide an ideal habitat for the salt-loving micro organisms on which the flamingos feed


...and away

animals

Counting the animals two by two
Patrick Barkham visits London Zoo during its annual stocktake to find out how they keep track of their creatures great and small

7.9.09

earth

Satellite eye on Earth: August
Moving ice fields in Canada, phytoplankton blooms off Russia and 'popcorn' clouds in the Amazon were among the images captured by Nasa's Earth Observatory satellites last month

images from orbit


The impact of an asteroid or comet several hundred million years ago left scars in the landscape that are still visible in this satellite image of the Aorounga crater, in the Sahara desert of northern Chad. The concentric ring structure is thought to be 345-370m years old and is one of the best-preserved impact structures in the world


Novaya Zemlya is an Arctic archipelago off the coast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An extension of the Ural mountains, this mountainous archipelago has an average altitude of roughly 1,000m (3,280ft) above sea level, and glaciers cover much of the northern island.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Novaya Zemlya was used as a nuclear test site. The sparsely vegetated land appears in shades of beige and icy white. A narrow band of sea ice hugs the south-eastern coast, and smaller pieces of sea ice float off the northern island's north-eastern tip. Before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used to linger along the coast of Novaya Zemlya's larger island each July. After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however, increased summertime melt made open ocean more common


Heavy monsoon rains arrived in Bangladesh in August, swelling the Brahmaputra river and many of its tributaries. The overdue rains left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residents stranded, and flooded tens of thousands of hectares of crops. Nasa’s Aqua satellite captured the bottom image on 26 August 2009, and the top image a month earlier on 23 July. Both images use a combination of infrared and visible light to increase the contrast between water and land and show a stretch of the Brahmaputra river as it passes through eastern India and neighbouring Bangladesh


Greece, 24 August. A large smoke plume is visible west of Athens, pushed south by strong winds. Some light smoke is also visible south of Athens and comes from the area which was under threat days earlier previous days. The burned areas appear in dark and have been highlighted by a red line


This Envisat image shows the Ganges delta in the south Asia area of Bangladesh and India. The delta plain, about 350km wide along the Bay of Bengal, is formed by the confluence of the rivers Ganges, the Brahmaputra and Meghna. The colour effect comes from variations in the Earth's surface that occurred when three Envisat radar acquisitions taken over the same area at different times were combined


Mount Hood is located within the Cascade range of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and it is the highest peak in Oregon at 3,426m. The Cascade Range is characterised by a line of volcanoes associated with a slab of oceanic crust that is descending underneath the westward-moving, continental crust of North America. Magma generated by this process rises upward through the crust and feeds a line of active volcanoes that extends from northern California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southern British Columbia in Canada. While hot springs and steam vents are still active on Mount Hood, the last eruption from the volcano occurred in 1866. The volcano is considered dormant, but still actively monitored


The Heiltskuk (also written Ha-Iltzuk) ice field covers an area of approximately 3,600 sq km in the southern Coast mountains of British Columbia. This detailed astronaut photograph shows the ice field mostly covered by snow across the upper mountain slopes, and two major valley glaciers that extend from it. Valley glaciers are large masses of slowly flowing ice and debris that move downhill, carving out wide U-shaped valleys in the process


Typhoon Morakot bore down on the island of Taiwan on 7 August. Morakot was a category two storm with winds of about 160kph and moved slowly north-west over Taiwan. As a category two storm, Morakot does not possess a distinctive eye, but it still large, with spiralling clouds stretching from the Philippines to Japan's southern islands


In the chilly waters of the Barents Sea, off the north-western corner of Russia, the ocean switched on its carbon dioxide vacuum during August: a giant bloom of single-celled, plant-like organisms called phytoplankton. During these blooms, which can cover thousands of square kilometres of the surface of the ocean, a litre of seawater may contain a billion or more phytoplankton cells, each one a microscopic chemical factory that vacuums carbon dioxide out of the surrounding seawater and uses photosynthesis to turn it into stored chemical energy. The milky-blue colour that dominates the bloom suggests that it contains large numbers of coccolithophores, phytoplankton that arm themselves with tiny calcium carbonate (chalk) scales. Chlorophyll and other light-harvesting pigments from other species of phytoplankton can add darker blues, greens, and reddish-browns to the bloom

environment site

cloud seeding

莫斯科研「種雲」令冬天不降雪
(星島)2009年9月7日 星期一 15:30

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冬季以冰天雪地見稱,但這種情況將來可能會消失,因為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正研究採用「種雲」(cloud seeding)的方法,確保市內在冬天不會下雪,從而節省清除積雪的成本,改善市內的生活面貌。

盧日科夫指出,既然莫斯科市當局過去利用這種「種雲」技術在重要的節慶前夕製造人工降雨,從而令到隔天確保有良好天氣,因此理論上也可以利用有關技術,令到莫斯科市內在冬天不再降雪,而且又可以令到市郊增加雨量,保持農作物濕潤,增加收成,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他強調,一旦當局落局採用「種雲」法,農民將會享受更多的收成;而莫斯科市內也可以減省清除積雪的成本,從而達到改善生活的目的。

不過,向來在冬季冰天雪地的莫斯科突然沒有雪的話,實在令外界難以想像。

但莫斯科市政府指出,以人工改善天氣,僅是出動剷雪機等清除積雪成本的三分一花費。當局說,要清除市內積雪,往往要出動2500架剷雪機,並要在行人道及街道聘請5萬工人清理積雪。

為了在節慶前夕製造人造雨,莫斯科要派出多達12架貨機在天空向雨雲噴灑碘化銀、液化氮及水泥粉,以達到人工降雨效果,確保翌日放晴。

但科學家警告,若果在冬天進行「種雲」,會造成嚴重的環境後果。而且在「種雲」過程中曾發生意外,去年試過有空軍貨機不慎掉下一包25公斤的水泥,砸穿了莫斯科一個住戶的屋頂。

1.9.09

the terrifying consequences of the melting Sermilik fjord in Greenland

The Sermilik fjord in Greenland: a chilling view of a warming world
'We all live on the Greenland ice sheet now. Its fate is our fate'




The Sermilik fjord, where hundreds of icebergs are calving from Greenland's vast ice sheets.

It is calving season in the Arctic. A flotilla of icebergs, some as jagged as fairytale castles and others as smooth as dinosaur eggs, calve from the ice sheet that smothers Greenland and sail down the fjords. The journey of these sculptures of ice from glaciers to ocean is eerily beautiful and utterly terrifying.

The wall of ice that rises behind Sermilik fjord stretches for 1,500 miles (2,400km)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smothers 80% of this country. It has been frozen for 3m years. Now it is melting, far faster than the climate models predicted and far more decisively than any political action to combat our changing climate. If the Greenland ice sheet disappeared sea levels around the world would rise by seven metres, as 10% of the world's fresh water is currently frozen here.

This is also the season for science in Greenland. Glaciologists, seismologists and climatologi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are landing on the ice sheet in helicopters, taking ice-breakers up its inaccessible coastline and measuring glaciers in a race against time to discover why the ice in Greenland is vanishing so much faster than exp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