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11

企鵝

2011年8月30日 星期二
皇帝企鵝重返南極
【明報專訊】於今年6月迷路去到新西蘭的皇帝企鵝「快樂大腳」,踏入為牠特製的保溫箱,昨日隨船離開新西蘭出海,踏上返回南極的歸途,來一場大團圓結局。(法新社)


2011年8月29日 星期一
迷途企鵝今回南極
【明報】因誤闖新西蘭酷熱環境,一度羸弱瀕死的皇帝企鵝「快樂大腳」(Happy Feet),經專家兩月悉心治療,終於恢復體力,今天將乘船往南極圈海域,踏上歸途。
食三文魚奶昔增磅
惠靈頓動物園昨有約1700民眾輪流入場,送別「快樂大腳」。園方稱,這隻年約3歲半的皇帝企鵝自6月下旬住進冷氣房療養、臥冰牀、食混入磨成粉末狀三文魚的奶昔,體重已由當初的22公斤,增至如今約27.5公斤。牠昨日接受過最後一次體檢,今天將在獸醫照料下,登上國家水與大氣研究院一艘調查船度身訂做的恆溫箱,遠航4日到坎貝爾島(Campbell Island)附近,讓牠重投大海。
儘管放生地點距南極洲尚有2000公里遠,但專家表示,該島嶼海域是皇帝企鵝的正常覓食範圍,估計牠可以重遇同類,並順流南歸。
將重投坎貝爾島海域
6月20日新西蘭民眾發現牠流落在距南極出生地逾3000公里外的惠靈頓海灘,並誤把近3公斤沙礫雜物當碎冰狂吞「解暑」,一度病危。專家為牠三度洗胃及送往模擬南極環境的動物園,牠才逐漸康復過來。但有人質疑為救一隻企鵝花掉約58萬港元,倒不如人道毀滅或任牠在灘頭自生自滅。
「快樂大腳」的經歷除獲國際傳媒報道,還衍生敍述其故事的書籍、紀錄片製作方案。牠的返家過程將有衛星追蹤監測,公眾可登入www.wellingtonzoo.com瀏覽。
(法新社)

誤闖新西蘭的皇帝企鵝「快樂大腳」,在惠靈頓動物園療養兩月,已完全康復。圖為牠上周在冰涼空調室活動的情况。

28.8.11

鑽石行星

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銀河系發現鑽石行星
【明報】澳洲、英國和美國等地科學家在銀河系發現一顆「鑽石行星」。這顆行星直徑6萬公里,相當於地球直徑的5倍,主要成分是碳元素,密度卻比現知的所有星體更高,因此當中的碳必然是與鑽石結構相似的結晶狀。

此項由澳洲、英國、美國等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合作的研究,周四刊於權威學術期刊《科學》。科學家以澳洲、英國及夏威夷的天文望遠鏡,監察中子脈衝星J1719-1438散發至地球的電磁波變化,繼而發現環繞其運行的新星體。

直徑為地球5倍
「鑽石行星」位於距地球4000光年外的銀河系巨蛇座(Serpens),它每2小時10分鐘圍繞J1719-1438運行一周。它的直徑估計約6.4萬公里,是地球的5倍,質量比木星稍大,但密度卻達木星的20倍,比所有已知星體更高。新星體外圍亦可能含氧,但較輕的氫和氦等元素應不存在。

科學家指出,新星體很可能曾是一個巨型星體,但外層物質被具有高度磁性的脈衝星吸走,僅餘下密度極高的部分。根據演化歷史和密度推測,星體應是由結晶碳——亦即鑽石組成。不過其外觀是否閃閃發亮的球體,暫難以估計。
(路透社/每日郵報)

科學家以天文望遠鏡觀察中子脈衝星J1719-1438(圖中藍色光點),透過其傳送至地球的電磁波,發現環繞其運行的「鑽石行星」(於圖中虛線軌道上)。

25.8.11

東岸地震

2011年8月25日 星期四
【明報】極少受地震威脅的美國東岸,本港時間周三凌晨發生5.8級地震,震央位於弗吉尼亞州,是該州114年來最強地震,搖晃持續20至30秒,首都華盛頓、紐約以至加拿大多倫多都感到明顯震動,數千萬人受驚,美東主要機場航班一度受阻,華府多處地標受損。下月便是九一一襲擊十周年,不少未經歷過地震的紐約居民起初還以為恐襲重臨,慌忙衝出大廈逃生。專家指地震雖未釀傷亡,但已敲響警號,美東寬鬆的建築物防震條例必須修訂。...

2億年斷層疤痕釀禍
位於北美板塊中部、遠離板塊邊緣的弗吉尼亞,為何發生5.8級地震?專家認為這可能要由2億年前說起——雖然弗吉尼亞現非處於活躍地震斷層上,但境內卻存在2億至3億年前大西洋與歐洲開始分離時形成的殘留斷層「疤痕」。

全球每年可測量的地震平均約有50萬次(當中10萬次令人有震感、只有100次會構成破壞),八成發生在太平洋火環地震帶。位處火環帶板塊邊緣的美西加州,1年會有1萬次可測量地震;相比下,美東的地震活躍程度僅及美西的1%。

但在2億年前,現時的美東地區,其實也是位處兩大板塊的撞擊交匯處,常有地震。布朗大學地震學家費舍爾(Karen Fischer)指出,雖然隨地殼變化,弗吉尼亞現已遠離板塊邊緣,昔日活躍的斷層「傷疤」亦已緩和,但來自大西洋方面的地殼活動推力,仍持續朝美東擠壓,「我們發現,壓力正在這些斷層疤痕上累積、釋放」。

專家:如收緊虎鉗爆磚頭
波士頓學院韋斯頓天文台台長埃貝爾(John Ebel)打比喻解釋﹕美西加州的板塊撞擊地震,就像拿兩塊磚頭互撼,至於今次弗吉尼亞地震,就像把一塊磚放在虎鉗中,然後收緊虎鉗,隨壓力不斷增加,磚頭最終可能在中間部位爆裂。

事實上,2003年,弗吉尼亞便曾發生過一次4.5級地震。港大地球科學系教授陳龍生向本報說,世界各地發生地震的地點若非處於板塊邊緣或斷層,通常有3原因,包括河流沉積物積聚、山脈移動或冰川溶解,暫時無法得知美東今次地震,是否與這些因素有關。

地震專家彭志剛說,今次地震震級不算高,但美東廣泛地區有震感,他解釋主因是美東地殼結構比較堅固(基岩構造更緊密),同樣震級的地震震波傳遞得比美西地震要遠。地震學家赫韋(Peggy Hellweg)的比喻是﹕美東的地震,傳播效果像敲鐘;美西的地震,傳播效果像敲一堆沙。「若加州出現類似今次美東強度的地震,恐怕只有震央30英哩範圍感受到。」

美東罕見地震掀9.11恐慌

24.8.11

法院外牆雨燕

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
工程被指阻燕歸
工人疑剷巢了事
【明報】香港觀鳥會6月中發現,屯門法院外牆維修工程搭建的棚架和工程網,可能阻擋燕子進出鳥巢,分別向漁護署、屯門法院和建築署投訴。但他們兩個月後重訪上址,卻發現現場15至20個燕巢竟全部消失,懷疑工人被投訴後,索性剷走燕巢一了百了,估計約30隻燕子因此死亡。

漁護署回覆稱,證實工程前法院外牆有鳥巢,已提醒有關部門施工時採取預防措施。不過建築署回覆稱,6月28日曾勘察,未發現有關鳥巢,其後署方聯同法院和漁護署再勘察,亦未有發現。

屯門法院外牆20巢30死
小白腰雨燕是本港常見燕子,常在建築物上築巢,築巢期平均4至6個月。觀鳥會燕子研究組召集人王學思表示,小白腰雨燕身體構造特別,腳要抓住鳥巢或枝頭才可起飛,從不落地;幼鳥學飛前靠成鳥覓食餵哺。若進出鳥巢的路被阻隔,成鳥無家可歸卻不能歇息,最終會死亡,幼鳥亦會餓死。

王學思表示,承建商只需在工程網上,朝燕巢正前方或下方,剪開1呎乘1呎的出入口,便能解決問題。他們6月15日向漁護署求助,署方翌日向屯門法院反映,但直至7月初才獲建築署回覆,聲稱會跟進。

王說期間曾見到有燕子在法院上空徘徊,多次想穿過工程網回巢,但無功而還。

批當局官僚 漠視生命
直至觀鳥會本月2日再到場觀察,雖然外牆上工程網已剪開數個洞,但燕巢不翼而飛,質疑工人貪方便剷走燕巢。王學思批評,各部門做法太官僚﹕「他們當投訴是文件處理,漠視了當中涉及燕子的生命。」會方本月去信申訴專員公署,要求查清真相。
屯門法院外牆有小白腰雨燕的鳥巢(箭嘴示),圖為6月維修工程開始搭建棚架,當時尚未鋪設工程網。
小白腰雨燕是本港常見品種,必須腳抓住鳥巢或枝頭才能起飛,因此從不落地。

觀鳥會月初再到場觀察,發現工程網已剪開進出口,但15至20個鳥巢全部消失。

species of insects

Latest bid to count and catalogue the living world is billed as the most accurate yet, but only a tiny proportion is known to science

The new Darwin Centre at 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 London.

19.8.11

aliens

Rising greenhouse emissions could tip off aliens that we are a rapidly expanding threat, warns a report

When they see what a mess we've made of our planet, extraterrestrials may be forced to take drastic action.

So all aliens are likely to be humanoid, says an academic? What a pity for all those fantastic creatures of film and literature

18.8.11

how the universe formed

Dazzling blobs shed new light on the universe
Scientists solve mystery of why Lyman-alpha blobs shine so brightly

Astronomers looked to Lab-1, the largest Lyman-alpha blob, to find a more accurate picture of how the universe formed.

12.8.11

green movement

Share your photos of Friends of the Earth, Greenpeace and WWF
To mark the 40th anniversaries of Friends of the Earth and Greenpeace, and the 50th of WWF, we're looking for your photographs to mark the flowering of the green movement

Friends of the Earth's recycling protest outside Schweppes headquarters, London, in October 1971.

astronomy photography

Astronomy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2011 shortlist – in pictures
Judging is under way for the Astronomy Photography of the Year 2011. These are some of the shortlisted entries. Winners will be announced on 8 September and will go on display the following day at the Royal Observatory, Greenwich. The exhibition is free and will run until February 2012
Equinox by Juan Carlos Casado. This time-lapse image shows the rotation of the Earth from the vantage point of Ecuador on the day of the Equinox in 2010. As the sun passed overhead then sank into the west it burned a bright path across the middle of the sky in this long-exposure image. Then, as the sky darkened, the stars became visible, the Earth’s spin making them trace their own circular paths about the north and south celestial poles

10.8.11

'phoenix' bird

Fossil remains of a bird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suggest it was up to three metres tall and weighed more than 50kg

Two possible body shapes for Samrukia nessovi, with a human and 'normal-sized' Mesozoic bird for scale. Samruk was a mythical Kazakh phoenix.

bonobos v chimps

Scientists at the Royal Zoological Society of Antwerp have carried out an intelligence test which pitted bonobos against chimpanzees as part of a campaign to help publicise the African trade in bonobos as bushmeat.

The bonobos, chimp-like apes who live in matriarchal family groups and frequently use sex to resolve social conflicts, defied expectations by beating the group of chimpanzees in intelligence tests, because the chimps were too busy fighting among themselves for dominance
The Astrosaurs author picks his favourite out of this world reads, from Lucy and Stephen Hawking's astronomical adventure to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via Doctor Who

t's cosmic: Artist's impression of how planets beyond our solar system might look.

人腦

2011年8月1日 星期一
人腦進化見頂 難更聰明
英研究:環境轉變或致智能衰退
【明報】數百萬年來,人類進化的重點在於增強智能。很多學者也假設,人類正朝「更高層次」的智慧生物進化。但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卻稱,人腦進化已見頂,受制於物理法則,人腦結構的複雜性及人腦消耗的能量,沒可能無止境增加,意味人腦發展正處於「高原停滯期」,很難在這認知能力的高峰尋求突破,因此沒什麼空間讓人類演化成更聰明的生物,相反人類有可能因環境轉變觸發大腦「逆向演化」,令人腦萎縮智能衰退。

消耗能量佔人體兩成 限制信息處理

劍橋大學的神經生物學教授勞克林(Simon Laughlin)在新書《Work Meets Life》指出,人腦的重量雖然僅佔人體體重2%,但消耗的能量卻跟心臟肌肉一樣,達整體消耗能量的兩成。最消耗能量的是負責推理的腦皮層灰質細胞。即使只是些微增加腦力,也會令能量需求劇增。

勞克林說:「人腦的推論演繹能力消耗極大能量,因為腦部要從不同的信息來源搜尋關聯。能量需求意味人腦可處理的信息存在一定限制。」

除能量消耗,腦細胞微型化接近極限,也是人腦進化的主要障礙。人腦由10個區域組成,負責視力及活動等不同功能,這些區域由神經聯繫,因此個人智力高低,關鍵在於神經的質量與效率。

神經系統微型化近極限

劍橋大學的精神病學研究亦發現,神經傳遞信息的速度愈快,智力就愈高。換言之,神經系統愈緊密,人就愈聰明。人腦進化亦是朝着增加神經聯繫,增強人類智力。為此人類腦部結構不斷「微型化」,3磅的大腦組織,已包含1000億個神經元(神經細胞);每立方毫米的腦皮層,已有10萬神經元。神經細胞之間的細長軸索(axon),就是腦細胞互通信息的通道,每立方毫米的腦皮層,就有4公里的軸索。軸索愈幼,就愈能節省空間和能量。

但研究發現,這微型化的過程已接近極限,更幼的軸索將無法控制神經物質的傳遞。也有學者指出,更細小的腦細胞會產生更多熱量,超出大腦的散熱能力。

勞克林指出,大腦在進化過程中擴大或萎縮,都是要更適當地配合外在環境的轉變。若人類生活條件改變,大腦亦可能逆向演化而出現萎縮。
星期日泰晤士報

pictures

images
Dadaab, Kenya: A herd of goats in a field during sunset at the Ifo refugee camp

健康之道﹕保持聯繫

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
前衛生署長李紹鴻 退而不休 活力持續
【明報】退休17年的衛生署前署長李紹鴻,一直在忙。退休後,他跑去應徵香港中文大學社區及家庭醫學系的教席,之後又籌辦中大公共衛生學院,游說賽馬會捐款興建學院的大樓。不談中間十年八載他忙些什麼,就說最近,他才擔任上月在港舉行的一項國際防癆學術會議的大會主席,9月及10月又要準備遠行,分別參加控煙及防癆的會議。今年78歲的他,樂在其中,全因工作帶來sense of achievement(成就感),使得身心靈都得到滿足。

李紹鴻是中大社會醫學榮休講座教授、香港防癆心臟及胸病協會副會長、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顧問,要參加的會議比很多未退休的人還要頻密還要多。

「沒有什麼時間放假的。」他說。那天接受我們訪問之後,已安排好要參加3場會議,下午是香港愛滋病基金會,以及灣仔區議會討論健康城市計劃的會議,晚上是他上月任大會主席的「第三屆國際防癆聯盟亞太區學術會議」的檢討會。之後他8月要到上海及昆山,9月去台灣,10月去法國,會議的主題離不開他的「老本行」公共衛生——控煙、防癆、健康城市或健康學校的推廣,一切有助於促進整體人口健康,預防疾病及延長壽命的都是。

他原本計劃這個暑假到英國,跟次女及三女與外孫一起探望住在彼邦的長女享受天倫樂,但時間表太滿,探親只好順延。「我沒時間,我猜12月才有,但12月可能很冷啊!」說罷無奈地一笑。

特別留意 血糖血脂血壓
雖說退休17年,但李紹鴻還未肯停下來,因為他正在實踐所提倡的健康之道﹕保持聯繫。「就算你退了休,很多朋友移了民又或不在了,便要(跟社會)保持聯繫,keep in touch,否則久而久之可能變得很孤獨。」與此同時,從中又能認識新朋友,有益身心健康。

公共衛生預防為先的策略,李紹鴻把它應用在自身之上,每年接受身體檢查。他說,要特別留意血糖血脂血壓,一驗出問題,立即修正。若不理會,嚴重至要送往醫院便太遲。他自言到目前為止,健康上沒有什麼問題,認為趁早培養健康生活最關鍵。

朝朝吃蔬果麥片 常備泳衣
「現在我們推動所謂的healthy living, active ageing(健康生活,活力晚年),不要待老時才做。」早些開始建立健康生活模式,成為習慣,也就容易維持下去。所以,問他最自豪的健康習慣是什麼,他爽快地回答﹕「最緊要持續。」他的早餐「持續」有一碗麥片和蔬果,泳衣也「持續」留在私家車內,以便他完成工作後,隨時到馬會游泳半小時,身體力行自己所倡議的。

聽李紹鴻在訪問中以一小時談及本港公共衛生的歷史,又闡述他如何參與其中,尤其着手籌辦中大公共衛生學院,成立10年來培訓了一眾本地人才,大概明白他投身半世紀的公共衛生事業,不單止是一份工作,也是他滿足感的源頭,連他自己也說﹕「有個sense of achievement(成就感)。」其實亦為他的心理健康帶來裨益呢!

■多媒體短片
mingpaohealth.com/doctor.htm

冷門選擇﹕喜戶外工作 投身公共衛生事業
李紹鴻在醫學院畢業後,投身當年冷門的公共衛生事業,原因很簡單﹕因為這科成績很好,喜愛戶外工作,同時對負責進港船隻檢疫的港口衛生工作十分嚮往。

「成個新界周圍走」
「以前的港口醫官很威風的,船隻進港,你上去檢疫,醫官穿像海軍般的制服,看看有沒有傳染病,(沒有)才批准它進港。」及後他投考醫務衛生署(衛生署前身),跟主考官即時任署理署長的鄧炳輝說想擔任港口醫官,而非熱門之選——到醫院看症,可能因為答案太叫人意外,鄧炳輝竟從椅子上跳起來。結果署方一圓年輕的李紹鴻半個願望,派他擔任新界衛生醫官,作預防疾病及健康教育的公共衛生工作,那時是1960年。

李紹鴻那時奉旨不用穿西裝結領帶,只需以短袖襯衣、短褲及長襪輕裝上班,每天駕車或坐船「成個新界周圍走」。他還記得一周的行程﹕周一在總部,周二去大埔,周三去離島,周四去元朗,周五去荃灣,周六去西貢。

不少醫生都有「門戶之見」,對行內人(不同專科的同業)如此,對行外人更甚。但李紹鴻打從擔任新界衛生醫官起,便明白制止傳染病散播,有賴各方人士通力合作,包括傳媒﹕「你哋講一句,好過我哋講十句。」

當年偏遠地區的動靜,全靠警署「收風」。有次龍鼓灘警署致電他的辦公室,說村內一所學校爆發天花,請他們去看看。這下可麻煩,因為只能循水路去,要訂署方的船翌日才能出發。到達之後,幸而發現只是水痘,跟致死率不低的天花相比,問題不算大。

9.8.11

甲蟲

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
重整香港甲蟲名冊 角毛瓢蟲全球獨有
【明報】本港寵物店出售的甲蟲主要由外國入口,動輒數百元一隻,但原來香港也有數百種甲蟲,與進口貨比較更毫不遜色。香港昆蟲學會花了5年時間調查,發現本港至少有600種甲蟲,包括發燒友喜愛飼養的大型甲蟲,其中一種更是全球獨有的「香港角毛瓢蟲」,以及36種過去從未在香港被記錄的甲蟲。

19世紀探索寶地
香港昆蟲學會會長饒戈表示,過去本港鮮有人研究昆蟲,但19世紀中葉,香港卻是外國人探索昆蟲的寶地,大量甲蟲標本被採集後,運送到倫敦大英博物館和巴黎國立自然博物館,生物分類學家根據這些標本,發表新品種,但後來漸漸被遺忘。

饒戈說,事隔逾百年,學會對本地甲蟲重新有系統地研究,長時間實地考察,並蒐集百多年前簡陋的圖文資料,核實甲蟲品種及名稱。學會至今已整理264種甲蟲資料,並結集成書,當中包括一種香港獨有的「香港角毛瓢蟲」。該種甲蟲體長只有2.6毫米,自1976年被發表為新種,一直只在本港有紀錄,今次是首次在本地文獻刊出其照片。

港至少600種甲蟲
學會估計,本港至少有600種甲蟲,還有大量研究空間,初步發表的264種甲蟲中,有36種在香港首度記錄,例如體長僅9毫米的白絨毛肖葉甲蟲,表面呈金屬藍色或綠色,寄生於灌木亮葉猴耳環,每年4、5月才可見。另外,學會亦「重新發現」百多年前記錄過的甲蟲,包括1858年發表的竹麗甲及淺黃嗡蜣螂等。

饒戈說,學會希望透過全面研究本地甲蟲,長遠向市民推廣到郊外觀賞甲蟲,但希望市民不要捕捉,因為到目前仍未掌握個別品種的習性,在這情况下飼養甲蟲只會令其死亡。

7.8.11

木星

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
木星探測器另類乘客
【明報】美國太空總署(NASA)太陽能木星探測器「朱諾號」,於香港時間昨晚發射,預計於2016年抵達木星軌道。圖為探測器上的3名「乘客」,這3個Lego公仔分別是朱比特(左)、朱比特妻子朱諾(中),以及首位用望遠鏡發現木星其中4顆衛星的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右)。 (法新社)

polar bear

Polar bear kills young British adventurer in Norway
Norwegian authorities remove the carcass of a 250kg polar bear that killed Horatio Chapple and injured four others on Von Postbreen glacier.

挪威北極熊噬遊客5死傷 英少年探險團 全部頭重創

5.8.11

mars

University of Arizona study suggests images of dark tendrils are best explained by salty water melting and freezing

These striations may be evidence that Mars has water flowing on its surface, according to a study by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20110806 火星發現疑似水流痕跡

jupiter

The spacecraft Juno is due to launch on Friday on a five-year mission to investigate Jupiter before plunging into the gas giant

4.8.11

moon

A collision with a smaller moon may explain why the terrains on the far and near sides of the moon are so different

Artist's impression of a hypothetical collision between the moon and a companion m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