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1.08

秘密叢林

英發現失落170年叢林
2008年11月28日

【明報專訊】英國一名園丁在康沃爾郡特雷巴公園(Trebah Gardens)斬樹時,意外發現山谷深處別有洞天,找到一個失落了近170年的秘密叢林。

39 歲的園丁迪基在一側陡峭的山谷斬削灌木時發現了這一秘密叢林,「我在這裏工作18年,此前卻從未見過。這就像一部與眾不同的兒童小說,你站在那裏,彷彿置 身巴西叢林中。」迪基表示,方圓半英畝的叢林中,覆蓋大量熱帶植物、棕櫚樹等,當中還有許多異國物種,如南半球的朱蕉棕櫚樹和高大的樹蕨類植物、加那利島 的棕櫚樹、東亞和南美的八仙花灌木。此外,秘密叢林中還發現了中國虎耳草科植物常山,這種藍色的開花植物被認為是傳統中醫的50種基本草藥之一。

維多利亞時代福克斯打造

專 家認為,這令人驚嘆的叢林是由維多利亞時代的福克斯(Charles Fox)在1840年打造,自那以後便神秘消失,不為外界所知。福克斯是著名的航運家族成員,他可能是在周遊列國時蒐集到各地的珍稀植物和種子,並打造了 這個熱帶叢林風格的花園,不過可惜的是,他未能親眼見到花園現在的輝煌。

迪基說:「這極美的場景其實一直存在,只是一直未被發現。多年來,它被更多的本土植物包圍,但卻繼續隱匿地蓬勃發展。 」

每日電訊報/每日郵報

28.11.08

green treehouse designs

From tree tents to ewok 'ecospheres', Inhabitat.com rounds up the most weird and wonderful treehouse designs


Tree tents by Dutch sculptor and designer Dré Wapenaar. Originally designed to ease the lives of tree-sitting activists, they also make excellent treetop retreats for campers, kids, and anyone soothed by an evening spent softly swaying among the branches. Each beautifully formed droplet attaches directly to a tree trunk and is roomy enough to sleep a family of four


The new Yellow Treehouse restaurant, designed by New Zealand-based Pacific Environments Architects, is perched high above a redwood forest. Looking like an enormous chrysalis grafted onto a 40m-high redwood tree, the project is constructed of plantation poplar slats, redwood balustrading milled at the site, and makes extensive use of natural lighting throughout


New York’s Madison Square Garden has taken on a Swiss-Family-Robinson feel lately. This is due to an art exhibition featuring work by Tadashi Kawamata called Madison Square Tree Huts, which was unveiled last month. A gathering of small wooden houses up in the trees, these project aims to shake up our notion of public space and how it interacts with ideas of urbanity, rural romanticism and play


Canada-based Tom Chudleigh has created these Free Spirit Eco Spheres. Chudleigh’s simple floating spheres are hung like pendants from the treetops. Each sphere is handcrafted from fibreglass and locally sourced wood and is capable of accepting an electrical line for electricity and heating. A weblike support system ensures that the spheres stay stable, and they can be reached by spiral staircases wound around the tree trunks

16.11.08

polar exploration

The changing face of exploration
Face to Face: Polar Portraits is a new book of pioneering photography, drawing on some of the earliest visual records of polar exploration and modern portraiture


Pen Hadow training for his North Pole solo expedition, Resolute Bay 2003


Photographer Martin Hartley on the frozen ocean, Adventure Ecology Trans Arctic Expedition 2006. "Being a photographer in the polar environment demands that you have to endure the usual levels of discomfort with relative ease if you wish to free up some mental space for creative decisions"


"Emperor and mule", a photograph by Frank Debenham, 1911


Small man, large iceberg, Qikiqtarjuaq, 2004


Pan hopping in Lake Fjord, second British Arctic Air Route expedition 1932-33


British adventure athlete Rosie Stancer in Resolute Bay, 2007


The photographer Herbert Ponting posing for a polar portrait in Antarctica, January 1912. He provided his own caption: "Ponting cooling his head"


Terra Nova framed in the distance from within a cavern in a stranded iceberg, taken by Herbert Ponting in 1911 on Scott's fateful British Antarctic Expedition

Face To Face: Polar Portraits by By Huw Lewis-Jones is published by Scott Polar Research Institute. Further details at polarfacebook.com

is there pure genius?

A gift or hard graft?
We look at outrageously talented and successful people - the Beatles, Mozart, Rockefeller, Bill Gates - and assume there is such a thing as pure genius. Not necessarily, argues Malcolm Gladwell...

8.11.08

小吃紅綠燈名單

衛署推小吃紅綠燈名單
小學供應小食 九成「學童不宜」
2008年11月7日

【明報專訊】面對每5個港童便有1個 是小胖子的警號,衛生署調查更發現,現時學校供應的小食竟有逾九成是少吃為佳或限量選擇的類別,署方首度推出小學生小食「紅綠燈」名單,讓家長、校方更懂 為學童選擇健康小食。依據這分類,椰汁、加糖涼茶、雪糕、威化餅及一切炸品統統列入「紅燈區」,學童全不該吃,連乳酸飲料如益力多和牛油粟米等,最好每星 期只吃兩次。

衛生署今年1月初隨機抽樣調查了本港51間小學合共9135名小四、小五學生及8232名家長,當中68%學生稱有吃小食習慣,近九成人更是每周也會吃高糖、高脂、高鹽小食。

而現時學校供應的小食,竟多達47.4%屬於少選為佳的「紅燈」小食,43.5%屬限量選擇的「黃燈」小食,餘下只有9.1%屬宜多選擇的「綠燈」小食。

每周吃六種零食 一學期後增5磅

衛 生署營養師胡燕柵說,5歲至13歲學童每日所須熱量約1800千卡,脂肪和糖分攝取量應分別佔總熱量的三成以下和一成以下,即約60克和45克,鈉攝取量 少於980毫克,故學童每周即使只吃五六種零食,一個學期後也足以增加5磅。除了肥胖外,胡稱攝取過量鈉(鹽分指標)更可導致高血壓,增加心血管負荷,這 亦造成近年心血管疾病年輕化的現象。

「紅燈」應少吃 「黃燈」每周不宜吃超過兩次

雖然衛生署早於2006年推出過小食 營養指引,但校方指仍難分辨哪些是健康小食,胡燕柵舉例說﹕「他們會問﹕純味餅乾脂肪含量高,還是消化餅乾含脂肪高一些?哪一種才健康?」故署方首次以 「紅綠燈」為小食詳細分類,並就其定義提供具體數據參考。如餅乾每食用分量的總脂肪含量超過3克,飽和脂肪逾1克,更含有高糖餡料,便屬「紅燈」食品;在 果汁成分表,若糖分排在首一二位,則代表糖分含量高,亦屬紅燈。

根據有關標準,除了一切油炸食物、牛角包、芝士蛋糕和高糖高鹽零食全列入學 童不該吃的「紅燈」小食外,被視為「健康飲品」的加糖涼茶,如銀菊露、夏枯草、參蜜等也屬「紅燈」食品。雪芳蛋糕、奶鹽梳打餅、動物餅、牛油粟米、魚蓉燒 賣等均屬「黃燈」,每周不應吃超過兩次。胡燕柵強調,不少人誤會健康小食一定較昂貴,但其實提子乾、餅乾、水果等價錢,也不及朱古力、汽水貴,但營養價值 高得多。不過,紅綠燈計劃只屬建議,校方、家長和小食部會否跟從仍是關鍵。







英「紅綠燈」標籤分辨健康食物

【明報專訊】針對人口肥胖問題,英國食品標準局(FSA)早於2004年提倡「紅綠燈」三色食品標籤,提醒國民食品中所含的脂肪、飽和脂肪、糖和鹽含量屬於高、中或是低水平。高水平標示為紅色,中等水平是黃色,低水平是綠色,有愈多綠色標誌的食品,愈有益健康。

如此一來,便可省卻消費者購物時逐一計算各營養成分,只需看標誌顏色,便可快捷地選取到健康和營養均衡食品。有關紅綠燈計劃,甚至提出禁止電視媒體在播放兒童電視節目期間,播出有關「垃圾食品」的廣告。詳情可瀏覽http://www.eatwell.gov.uk/foodlabels/trafficlights

hippo

Sydney zoo shows off baby hippo
Monifa, a three-week-old pygmy hippopotamus, makes her debut at Taronga Zoo, Sydney. Pygmy hippos are an endangered species, with only 3,000 remaining in the wild

natural world

The week in wildlife
Flamingos, geese and squirrels; the pick of this week's images from the natural world


Israel: Cranes take flight at the Hula Valley nature reserve


Czech Republic: Fishermen pull a net from lake Svet


Kuhhorst, Germany: Free-range geese are herded together at a farm. Goose is a popular dish in Germany for the Christmas day meal


Havana, Cuba: Flamingos at the flora and fauna stand during the inaugur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Fair


Cairo, Egypt: Lovebirds in a cage eye look at a stray bird which is looking for food. Lovebirds are popular pets in Egypt but many owners released their captive bird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bird flu epidemic two years ago


Sofia, Bulgaria: A man walks in a park on a warm autumn day

6.11.08

綠色生活

齊為地球添綠意
2008年11月5日

【明報專訊】食物安全問題無日無之,近日連雞蛋也驗出含有三聚氰胺,香港人實在「無啖好食」。當大 家似乎對內地食物失去信心之際,不少人已轉為追捧標榜「無添加」的有機食品,過健康的「綠色生活」。究竟什麼是有機?何謂綠色生活?今期找來香港綠色生活 「代言人」盧冠廷現身說法。

產品獲認證才算「有機」

「有機」兩字在盧冠廷口中不停出現,究竟什麼是「有機」?「有機」除了是一套無害的農業生產技術外,背後的意義是尊重自然和生命、注重生態保育、減少浪費資源,強調人類和其他物種及大自然的和諧共存 。

不過,市面上標榜有機的產品比比皆是,誰是真正「有機」?誰是魚目混珠?香港有機資源中心教育及出版主任劉穎姬表示,簡單來說,有機產品就是利用有機方法生產或加工處理的產品。詳細一點說,有機方法一般指﹕

1. 注重保持產品的天然成分

2. 不使用化學肥料或化學農藥

3. 不使用人工合成物料

4. 沒有基因改造

一般人可能認為「有機」只限於食物,如蔬菜、水果、稻米等農作物。其實,一些加工產品如麵包、穀類產品(如粟米片、麥片)、皮具和日用品如衣服、護膚品、棉花、木材等,只要通過認證,也可以是有機產品。

有機產品10優點

根據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的資料,有機產品有以下優點﹕

1. 化學物質少

有機產品的所有生產及加工過程,均只允許在有限制的情下使用化學物質。

2. 重金屬含量低

有機耕作不使用化學肥料及化學農藥,所以重金屬及致癌的硝酸鹽含量較低。

3. 非基因改造處理

有機產品的所有生產及加工處理過程中,均不可加入任何基因改造的程序。

4. 保持食物原味

有機農業提倡保持產品的天然成分,因此可保持食物的原來味道。

5. 天然物料有利生態

有機生產鼓勵使用天然物料和適量施肥及灌溉,減少資源浪費,提高農場內及其周邊的物種。

6. 維持土壤肥沃

土壤是生產糧食的基本要素,但土壤退化及污染日趨嚴重。有機農業要求的土壤保護措施,旨在恢復和維持土壤的生命力,令土壤能繼續提供足夠而優質的食物。

7. 避免爆發傳染病

密集式動物飼養方法容易傳播疾病,而有機農業則要求開放的動物飼養方式,令動物有空間伸展活動,增強抵抗力,減低疾病散播的風險。

8. 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農業是提供糧食的產業,更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環節,消費者可支持農業繼續發展,避免產業單一化。

9. 保護農業生產的工人

有機農業禁止使用化學農藥,能避免從業員患上與農藥相關的疾病。

10. 支持本地農業發展

傳統農業在香港逐漸式微,有機農業成新出路,有機產品可擴大市場,增加農民收入。


盧冠廷開設綠色生活專門店,店內貨物包羅萬有,主要售賣日常家居用品,「售賣環保用品,可為香港人提供多一個選擇」。


盧冠廷身體力行,開設綠色生活專門店,努力推廣綠色生活。

兩大原則﹕對人體環境無害

【明報專訊】多年前已開設環保產品店的盧冠廷表示,綠色生活有兩個概念,一是對環境無害,二是對人 體無害。近200年來,人類為了發展經濟而破壞生態環境、濫用石油產品,「一些大企業及政府為了賺錢,只會告訴你石油產品的好處,而石油產品的壞處及帶來 的影響呢……就只會避而不談。你知道嗎,石油產品會令我們的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例如會破壞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而且會令泥土沙漠化,種不出食物。所 以綠色生活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減少使用石油產品」。

盧冠廷全情投入綠色生活,因為他認為,綠色生活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唯—生活方式﹕「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氣候變化的影響可以有多大,當你知道原來這是關於人類存亡的時候,你就會改變,願意過綠色生活。」

衣 「我穿有機棉花做的衣服。傳統棉花的種植過程使用了大量農藥,不單影響生態環境,而且會令農夫死亡。加上製造衣服過程加入化學品及膠質,製造時或丟棄後都會破壞生態環境。」

食 「我會盡量選擇有機食品。任何含有防腐劑、色素的食品都有害。有機食品卻不會對人體及環境造成任何損害。」

住 「在家中,我會使用不含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的油漆,窗簾和脇單都選有機棉花。所有清潔用品都不含有害化學品。」

行 「若有需要駕車,應選擇較省油的汽車款式。」例如環保混能車


有機棉花做的衣服與一般衣服的分別是,原材料在耕作時沒有使用化學肥料及化學農藥。


獲得有機耕作物生產認證的蔬果。


盧冠廷的家裝有太陽能發電板,能源取自天然,自給自足。


圖為售賣環保混能車多年的富利堡主席黃毅力。環保混能車除了用汽油外,部分時間可用電推動,較為環保。

一人一小步 忘過度消費

【明報專訊】盧冠廷認為現時年輕人有 一個影響地球生態的壞習慣,就是消費﹕「他們買回來的東西多過自己的需要,這已是一種不環保的壞習慣。」他說,全人類都應該盡努力做一些保護環境的事, 「即使是細微的習慣改變,但集合多人的改變,改變就會很大」。他更警告,人類僅餘可飲用的水正被急速污染。最壞的結果是我們可能不單沒有食物,最後連乾淨 的食水也變成奢侈品。 「不過我們還有一半機會去改變。」他語重心長的說。

盧冠廷小檔

盧冠廷是1980年代的著名唱作人。1998年,他被怪病纏身,經詳細檢查的結果是﹕身體正常。及後,他終於找到關於化學敏感症的書籍,得知病從何來。自此他學會了「自保」,退下舞台專注幕後音樂工作,並開設環保產品店,尋求屬於自己的綠色生活。

相關概念

有機(organic)

習慣(habit)

生態危機(ecological crisis)

綠色生活(green living)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想一想

1. 根據以上資料,試指出盧冠廷關注哪些問題,並加以說明。

2. 你認為盧冠廷是否過慮?試以例子支持你的答案。

3. 什麼因素影響人對綠色生活的理解?試從價值觀、生活文化、健康資訊或社會期望其中兩方面討論。

記住三大標誌


此標誌授予有機農產品或含有不少於95%有機材料的加工產品。


此標誌授予含有不少於70%,但不多於95%有機材料的加工產品。


此標誌授予轉型期內生產的農產品。

【明報專訊】究竟有機產品以什麼標準 釐定?一些產品聲稱「綠色食品」、「天然」、「環保」、「無基因改造」等,都不代表一定是「有機」產品。所以市場極需要一個獨立的第三者機構,檢查生產過 程,證明產品是以有機方法生產。說的就是香港有機資源中心認證有限公司,專門負責處理有機產品認證的申請。

香港有機資源中心教育及出版主任 劉穎姬表示,認證有限公司由成立於2002年12月的「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由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有機農業協會、綠田園基金組成)管理,中心獲蔬菜統營處 農業發展基金撥款,已制訂一套適用於有機農業的有機標準及認證系統,進一步推動本地有機農業發展。

農場或加工場地只要符合有機生產及加工標 準的要求,即可被認證為有機,獲認證農場或加工場生產的產品,即可稱為「認證有機產品」。由05年4月開始,市面上經由本地驗證的有機產品,都會貼上「有 機」標誌。認住這個標誌便不怕買到假的有機產品。劉穎姬說,現時中心發出3種有機標誌,截至08年10月30日,全港共有55個獲認證的農戶及4個加工處 理商。

延伸閱讀

1. 〈盧冠廷環保救明天〉,《明報》,2008.05.02

2. 綠色生活專門店﹕http://www.greeenearthsociety.com/index.asp

3. club o 綠色資訊﹕http://www.club-o.org/modules/wfsection/index.php?category=6

4. 香港有機資源中心﹕http://www.hkbu.edu.hk/~hkorc

5. 綠色和平──基因改造﹕http://www.greenpeace.org/china/ch/campaigns/food-and-agriculture

6. 鍾華楠﹕《城市化危機》,商務印書館,2008年9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