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11

杜鵑

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蠱惑杜鵑 換蛋呃鳥代湊B
【明報】鸚鵡學人說話,老鷹不用拍動翅膀飛翔,鷺鷥常用單腳站立,牛背鷺與水牛為伍,啄木鳥不斷啄木而沒有腦震盪……在大自然法則下,鳥類各有生存之道與特性,今期樂活行主角杜鵑鳥的最大本領有點壞——佔其他鳥的便宜!杜鵑鳥和牠的小寶寶蠱惑伎倆多多,狸貓換太子,簡直有如電影情節。

或許白居易的《燕詩示劉叟》太深入民心,我們總以為所有雀鳥都如燕子般含辛茹苦養育子女——「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 」。的確,大部分雀鳥都如燕子般對雛鳥無微不至,但杜鵑鳥卻是個例外,愛把育兒責任推到別人身上!

香港逾十種杜鵑鳥
「牠們徹頭徹尾就是一個賊!行蹤神秘,非常狡猾,偷偷在其他鳥巢中生蛋,『博大霧』讓養母以為那是自己的親生骨肉,代為湊大子女。」愛觀鳥的香港觀鳥會教育及推廣委員會成員王學思說。香港有超過10種杜鵑鳥,大部分都會找養母養育自己的子女,省下大堆育兒工作。不過,蠱惑的杜鵑不是每次都成功,如果養母看見杜鵑鳥在鳥巢附近出現,會狠狠地把牠們趕走。

香港擁有濕地、樹林、灌叢和海岸等不同生境,吸引不同鳥類棲息,香港曾記錄的鳥類品種多達500種。學習觀鳥,大部分人都會以辨認雀鳥外形為主,但對於杜鵑科雀鳥來說,辦認牠們的聲音比樣子容易,因以牠們常躲於叢林中不易看見,可是叫聲獨特,只聞其聲,你便知道牠是哪一隻小傢伙。

「ko-el ko-el」、「cuc-koo cuc-koo」很耳熟是吧!這些都是杜鵑鳥的聲音,鳴叫的多是雄鳥,鳥聲是醉人還是擾人見仁見智。杜鵑鳥中特別是噪鵑,冬末至初夏,凌晨開始便發出響亮叫聲,觀鳥會每年也接獲市民對杜鵑鳥聲音的投訴,王學思表示﹕「市民會問我們有沒有辦法令牠們不出聲?鳥鳴是牠們求偶、呼喚同伴或作出警誡的聲音,是自然不過的事,希望大家能多多包容。」杜鵑鳥的聲音究竟是怎樣?牠們有哪些成員?如何偷天換日?看看以下介紹便一清二楚。

八聲杜鵑 無良大蝦細
學名﹕Cacomantis merulinus
英文名﹕Plaintive Cuckoo
「我們被指控為叫聲奇怪及無良的杜鵑鳥,我的叫聲為8音節,前4拍長而慢,後4拍快而急,很有節奏的,有人演繹為『家-婆-打-我,執錯包袱』。至於無良的指控,是因為我們找的『養母』長尾縫葉鶯體長只有約12厘米,我們八聲杜鵑雛鳥的體型比牠更大,看在別人眼中,長尾縫葉鶯很悽慘。我喜歡佇立於架空電線上,塱原是我們喜愛居住的地方。雄性八聲杜鵑頭呈灰色,下胸至腹部橙褐色,尾部有白點及橫紋。由2到11月都可見到我的蹤影,體長為22厘米。」
我的叫聲﹕www.youtube.com/user/alanzaku#p/u/8/T2Zilaa0l98
養母﹕長尾縫葉鶯
(學名﹕Orthotomus sutorius)
樹林及市區大型公園常見,尾巴常豎起,巢由樹葉建成,呈杯狀。
體型嬌小的養母長尾縫葉鶯(左)正在餵冒牌子女八聲杜鵑(右),身為幼鳥的八聲杜鵑比養母的體型大一倍有多,養母仍悉心照料,十分陰公。
灰橙雄鳥--八聲杜鵑雄鳥顏色分明,頭部灰色,下胸至腹部橙褐色。
八聲杜鵑相比其他杜鵑鳥身軀細小,赤色型雌鳥全身有橫紋,十分易認。
長尾縫葉鶯

紅翅鳳頭鵑 逼走正印騙母愛
學名﹕Clamator coromandus
英文名﹕Chestnut-winged Cuckoo
我是紅翅鳳頭鵑,在香港的杜鵑科雀鳥當中,樣子最可愛,我有黑色的長冠羽,驟眼看似gel了頭,上體黑色,下體偏白,喉帶橙粟色,體長約46厘米。我的同類都像小型猛禽,樣子沒我那麼善良。
樣子不同 養母未為意
我們杜鵑鳥在雀鳥界惡名昭彰,因為我們不像一般雀鳥會築巢孵蛋,而是找特定的養母替我們哺育子女。方法是趁牠們不為意時,叼走牠巢裏一顆蛋,然後直接在牠巢中生蛋,那就神不知鬼不覺。黑領噪是我要找的養母,牠對BB竟然一點都不像自己不感奇怪,仍對我的子女愛護有加,把牠們餵得肥肥白白,說來也有點不好意思!
「小魔怪」擠走鳥蛋
我們杜鵑鳥的子女也被喻為「小魔怪」,因為牠們食量驚人,而且會比養母的蛋早孵化出來,小小雛鳥一旦出世,便使出潛藏本能,利用背部把原本在巢中的鳥蛋全部擠出鳥巢,獨個兒霸佔巢穴,讓養母專心一意把牠湊大。每當牠張開口,養母便餵牠食物,充分得到悉心照顧,若有其他「哎吔」弟妹存在,食物或會不足夠,那就會減低了牠們的生存機會。
我的親戚八聲杜鵑的子女,體型甚至比養母龐大,身軀細小的養母也不覺異樣,含辛茹苦把冒牌貨養大,很多人看在眼裏也覺得陰功,不過這是我們的天性,在我們眼中,為了生存沒有對錯之分。我們找的養母都是常見品種,我們的子女調走養母的蛋,從正面角度看,其實是有助維持生態平衡呢!
我是夏候鳥及春、秋過境遷徙鳥,3至8月是最常見到我的月份,想見到我,就要到稀疏林區、次生林或長得較高的灌叢,如南涌、米埔等,當你聽到像笛子的高音「bee...bee」聲,不妨看看我是否在你身邊。
想聽我的叫聲,可以登入以下網址:
www.youtube.com/user/alanzaku#p/u/6/A3ebtTwAvBQ
養母﹕黑領噪
(學名﹕Garrulax pectoralis)
頭部圖案搶眼,愛在地上覓食,主要在林區活動。
黑領噪

大杜鵑 熱唱求偶歌
學名﹕Cuculus canorus
英文名﹕Common Cuckoo
養母﹕香港沒有繁殖紀錄
「你未必見過我,但一定聽過我的聲音,或者因為我的叫聲易認獨特,所以你們人類把我的聲音作為時鐘的報時聲,cuc-koo cuc-koo,這是我們繁殖期發出的求偶聲,香港並非我們繁殖地,而且只會偶然出現,所以你們很少機會聽到我們真身的叫聲,蒲台是我有機會出現的地方!我們體長約33厘米,眼睛有黃色眼圈,雙腳都是黃色的,身體大部分是灰色。」
我的叫聲﹕www.youtube.com/watch
很多鳥類的名字都以牠的鳴聲命名,如大杜鵑名為Common Cuckoo,因鳴叫聲像cuc-koo

噪鵑 凌晨嘈生晒
學名﹕Eudynamys scolopaceus
英文名﹕Common Koel
「我是香港最常見的杜鵑鳥之一,體長約43厘米,以果實、種子和昆蟲為食物,鳴叫聲為雙音節的ko-el,雄鳥全身藍黑色,雌鳥跟幼鳥相似,全身深褐色帶白色斑點,因為我是留鳥,全年可見,出現於公園和花園,在春夏季特別活躍,每晚凌晨三四時開始發出響亮叫聲,居民時常被我們吵醒,因此經常被人投訴。」
我的叫聲﹕www.hkbws.org.hk/web/chi/birdcall/Koel1.wav
養母﹕黑領椋鳥
(學名﹕Gracupica nigricollis)
養母﹕喜鵲
(學名﹕Pica pica)
留鳥,常見於郊外及市區大型公園,以樹枝、吸管、鐵支築巢。
喜鵲

養母﹕紅嘴藍鵲
(學名﹕Urocissa erythrorhyncha)
愛在濃密矮樹叢內活動,普遍易見。
紅嘴藍鵲

養母﹕黑臉噪
(學名﹕Garrulax perspicillatus)
像戴了黑色臉罩,生活於茂密叢林,常發出「標標」吵耳叫聲。
黑臉噪

鷹鵑 夜來凄厲聲
學名﹕Hierococcyx sparverioides
英文名﹕Large Hawk Cuckoo
養母﹕沒有資料
「我是春季過境遷徙鳥和夏候鳥,每年春、夏季會由東南亞向北遷徙至華南地區繁殖,我們的眼睛有黃色眼圈,頭、背、翼及尾上深灰褐色,尾部有褐色的黑色橫紋相間,體長約為40厘米。
我偏好稀疏林地生活,如塱原、石崗、南涌、錦田等。每年3至9月期間可以聽到我們的叫聲,我特別愛在晚上鳴叫,叫聲近似高音的「戶污戶污」。由於鳴聲猶如日語的『慈悲心』,所以日本人都叫我們做『大慈悲心鳥』,台灣人形容我叫得像『哭夠了﹗哭夠了﹗』深夜聽來頗為凄厲。」
我的叫聲﹕www.youtube.com/user
噪鵑 藍黑色雄鳥--在市區大型公園及有樹木生長的開闊地方也有機會聽到其叫聲。
噪鵑 深褐色雌鳥--雌鳥全身呈深褐色帶白色斑點,樣貌並不討好。
鷹鵑屬於體型較大的杜鵑鳥,聲音響亮。

四聲杜鵑 聞聲知春來
學名﹕Cuculus micropterus
英文名﹕Indian Cuckoo
「我是夏候鳥,有名你叫四聲杜鵑,我的叫聲共有4 個音節,音似『穀-咕-穀-咕』,有人把該4個音節演繹為『家婆打我』和『one more bottle』。我們上體呈灰褐色,下體白色帶深褐橫紋,體長33厘米。」
我的叫聲﹕www.youtube.com/user/alanzaku#p
養母﹕黑卷尾
(學名﹕Dicrurus macrocercus)
黑卷尾的尾部分叉,常站立於電燈柱和樹枝等顯眼處,會在樹上建成茶杯形的鳥巢。
四聲杜鵑求偶聲易認響亮,聽到其聲音就知道春天來到了。
黑卷尾
小知識﹕BB也狡猾 搖翼呃食物
母親狡猾,杜鵑鳥BB也不遑多讓。香港偶見的棕腹杜鵑(學名:Hierococcyx nisicolor)與大部分的杜鵑鳥一樣,雛鳥孵化後會隨即將其他鳥蛋擠出巢外。對於養母而言,雛鳥數量減少會導致牠的餵食次數減少,雛鳥以防食物不足,於是運用伎倆欺騙養母以索得更多食物。雛鳥翅膀內側有一黃色翼角,驟眼看像雛鳥口部,雛鳥刻意搖晃翼角,製造巢內有許多雛鳥待哺的假象,這一舉動,成功刺激了盡責的「養母」運送食物回巢,牠就不會捱餓了。

南涌聽聲覓杜鵑
香港有多個觀鳥熱點,前往南涌鹿頸一帶交通便利、生境多樣豐富,鳥種較多,是個不錯的觀鳥地點,我們今次前來的目的是要找紅翅鳳頭鵑。

生境豐富 對岸鷺鳥天堂
坐小巴來到南涌的天后宮,對出就是鷺鳥天堂鴉洲,翠綠色的小島上有點點白斑,望真一點原來全是鷺鳥,如果遇上退潮時間,可以在此看到大大小小不同鷺鳥在海中覓食。我們走過對面馬路,沿南涌河旁的道路走,放眼盡是綠色植物,近處是灌木叢,遠方有樹林。寧靜的環境中只有鳥聲作伴,「ko-el ko-el」噪鵑響亮叫聲突然出現,同行觀鳥會成員即時用望遠鏡搜索,原來對出的大樹上有隻噪鵑在歌唱。

道路旁一邊有魚塘,一邊有紅樹林,退潮時招潮蟹愛出來曬太陽,前方有南涌楊屋、鄭屋及羅屋,一個多小時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八哥、紅耳鵯、白頭鵯等雀鳥,但不及聽到「bee...bee」「bee...bee」聲興奮,這種像汽車倒後警告聲的鳴叫聲,正是來自今次主角紅翅鳳頭鵑。牠擁有可愛的樣子,可是牠不像噪鵑普遍,下次要遇上也要講運氣。
路口旁有南涌河,來到此處不妨觀察叢林附近有沒有發現。
從這個路口前往觀鳥路。
道路平坦,走起來沒半點難度,輕輕鬆鬆便可觀鳥。
望遠鏡是觀鳥的必備工具,在望遠鏡中你可清楚看到雀鳥的一舉一動。
不同品種雀鳥會用不同材料築巢,黑領椋鳥的巢主要以樹枝建成,以木柱電線杆代替樹木。
觀察技巧﹕聽聲辨位 望遠鏡搜索
由於杜鵑科雀鳥常躲於叢林中不易看見,想找出牠們,先憑聲音辨別牠們的位置,然後用望遠鏡從上至下,左至右掃描式找尋,確保沒有看漏眼,如果牠們飛過,就要留意牠們的落腳點。另一方法是留意「養母」的巢,說不定,你可以看到杜鵑鳥偷天換日的手段。

保育點子﹕放鳥變成害鳥
許多人認為,放生雀鳥是給予牠們自由,是一件好事,事實又是否如此?香港觀鳥會教育及推廣委員會成員王學思表示:「南涌一帶不時有市民放生雀鳥,可是市民在放生前有沒有考慮到那裏的環境是否適合該種雀鳥生活?季節或天氣是否適合?小鳥的身體狀况是否健康?如果牠是於開闊原野生活的雀鳥,以食種子維生,你將牠放在叢林環境,牠會因找不到食物而餓死,也有機會因難以適應野外環境而死亡。有些鳥販甚至刻意在野外捕捉雀鳥,然後出售作放生用途,數十隻鳥困在籠裏,身體狀况欠佳,加上一次過被放生,被迫在同一個地方『爭食』,隨時因食物不足夠而餓死,放生拯救生命的行為,變成危害生命的殺生行為。」

漁農自然護理署在南涌貼上請勿放生雀鳥海報,圖中雀鳥正一步步踏上死亡之路。

延伸閱讀﹕
鳥鳴集(香港觀鳥會)
香港唯一推廣保育雀鳥的民間組織,成員都是愛鳥惜鳥之人,網站內提供香港觀鳥熱點、不同鳥類的調查報告、鳥類名錄等資料,並提供超過60種香港鳥類的鳴叫聲。
www.hkbws.org.hk
(click「下載區」→「鳥鳴集」)

動物行為映像(英/日)
收錄1114段動物行為片段,包括昆蟲、鳥類、爬蟲類、魚類及哺乳類等,內容令人大開眼界。
www.momo-p.com/index-e.html

香港鳥類圖鑑
由香港觀鳥會編著,介紹香港出現的456種鳥類、香港觀鳥主要地點、鳥類活動主要生境、觀鳥活動注意事項等,書中有超過2000幅相片,另附有介紹香港37種不同種類的雀鳥DVD,有助觀鳥愛好者深入認識本地鳥類。
售價﹕$298(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圖書館索書號:388.8024 2329

斑鳩

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魔術斑鳩 點止助手咁簡單
【明報】說到最經典的魔術,變白鴿肯定佔一席位。其實大部分魔術師變的,並非真正的白鴿,而是白斑鳩。早前參加電視節目《魔法擂台》的鄭嘉禧(Michael),便是香港其中一位擅長變白斑鳩的魔術師,為了養白斑鳩,他曾鑽研鳥糞、被迫搬家、向漁護署自首。變白斑鳩也許不用一秒,但背後要花的心血,不是你我想像得到。

白斑鳩當然不是真的憑空變出來,牠除了是表演拍檔,平時也是魔術師的愛寵。養了白斑鳩7年的Michael,之前其實從沒養過任何動物,直至8年前,他走過一家魔術用品店,店員即場表演一個變硬幣魔術,Michael便開始對魔術着迷;後來他又看了外國魔術師變白斑鳩,便決心要學好這個魔術。

魔術師不是神,不是想要有白斑鳩,便可即時變出來。為了找白斑鳩,Michael花了不少功夫和時間。「要找一般斑鳩不難,但我走遍了整條雀仔街,也找不着一隻白斑鳩。幸好後來一位魔術師前輩,讓了兩隻白斑鳩給我,從此開始了養斑鳩的生涯。」

研究糞便 細心照料
對Michael來說,苦練魔術問題不大,但如何養斑鳩,倒是難到了他。由於照料不善,大概過了9個月,一對白斑鳩便先後病死。「當時我哭了,覺得自己累死了牠們。後來央求魔術師前輩,再讓一對白斑鳩給我。」有了上次的教訓,Michael痛定思痛,花足時間蒐集養斑鳩的資料。「每次遇到疑問,我便到雀仔街請教賣雀養雀的大叔,自己也細心觀察加以鑽研。例如我看見白斑鳩沒精打采,便跑出去研究野斑鳩的糞便,野斑鳩的糞便是綠色且較結實,我家白斑鳩的則又黃又稀,如此便知道牠們腸胃有問題,迅速把一般雀糧換成粟米,之後牠們便健健康康了。」

既然在香港找白斑鳩不容易,Michael便嘗試幫牠們繁殖。要白斑鳩生蛋,首先要替牠們築一個愛巢。「斑鳩的身形比一般雀鳥大,我走遍雀仔街,只有小鳥巢售賣,於是我便買了一個藤籃,剪碎了再製成鳥巢。第一次看見牠們孵蛋,至小斑鳩誕生,我可興奮極了。」後來Michael希望白斑鳩的蛋更健康,便在牠們的食水中加入小量鈣粉,不料牠們都不肯喝。「養斑鳩也要將心比己,我便試喝一口,自己也覺得很難喝,便在水中加入一點橙汁。最後效果十分好,白斑鳩願意喝水了。」

向漁護署自首領牌照
白斑鳩繁殖成功,卻帶來另一個問題。「白斑鳩性格溫馴,但也十分吵耳,經常在家咕咕大叫,影響了家人的作息。在無計可施的情下,唯有搬出來住。」Michael養白斑鳩的過程,可說一波三折,自從禽流事件後,飼養這類禽鳥都要有牌照。至2008年,Michael覺得這樣偷偷摸摸養白斑鳩也不是辦法,便主動向漁護署自首,希望正式申領牌照。「那時要上庭見法官,解釋自己在禽流感爆發前已有養白斑鳩,再加上自己的職業是魔術師,最後終於獲得牌照,但也要交上無牌飼養時的罰款。」

很多觀眾也許會疑惑,為何白斑鳩會聽聽話話,等待魔術師變出來,之後又不會飛走?這一切其實都是用時間換取回來。「最初別說變魔術,我連碰也不敢碰,怕不小心弄傷白斑鳩。後來再找資料及請教別人,開始嘗試親手餵飼,時間久了,白斑鳩便會信任你,願意在手上停留。」當然這樣還未可以表演魔術,當中其實還有許多技巧。

各有特性 非隻隻可表演
「首先要了解白斑鳩的習性,平時要多跟牠們玩耍,並利用食物作訓練。而且不同的白斑鳩各有特性,我養了十多隻白斑鳩,其實大概只有5隻較常用作表演,當中更只有一隻,懂得環繞觀眾席飛一大個圈。為了這個表演,我足足花了兩年時間訓練。另外,收藏白斑鳩的衣服也要講究,衣袋必須舒舒服服,牠們才願意乖乖躲在裏面,而且時間也不可太長,半小時內便要讓牠們出來放鬆放鬆。」

說到表演,不得不提早前播出的《魔法擂台》,Michael在火中取出白斑鳩,令網友議論紛紛,也有不少觀眾擔心白鴿(白斑鳩)變紅燒乳鴿。「大家不用擔心,白斑鳩並沒有燒傷。那對魔術手套本來充滿水分,手一合火本來會馬上熄滅。那次出現失誤,主因是等待拍攝的時間太長,手套都差不乾掉了,所以火沒有一下子熄掉。」事實上,Michael當天也十分擔心,回到後台,馬上檢查白斑鳩有沒有燒傷,為了進一步確定,翌日Michael馬上帶白斑鳩看獸醫。「帶白斑鳩看醫生,也有專門的地方,不是所有獸醫都擅長看禽鳥。經獸醫檢查後,確定白斑鳩沒有燒傷的痕,不論我還是觀眾,都可安心了。」

斑鳩原鴿大不同
斑鳩(Dove)和原鴿(Pigeon)同屬鳩鴿科,長相亦頗為相似。而由於我們常看到的變「白鴿」魔術,其實大多數都是白斑鳩,所以不少人又稱白斑鳩為魔術鴿。跟原鴿相比,斑鳩身形較小,尾巴較長,翅膀較短,性情相對較溫馴和安定。另外鴿子的鼻子上面長有鼻瘤,而白斑鳩則沒有。話說,第一個變白鴿的美國魔術師Channing Pollock,真的使用白鴿,後來其他魔術師才轉用白斑鳩。

雅枝竹

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明報】原個雅枝竹逐片吃
雅枝竹(Artichoke)也許是世上最不環保的食材之一,或者正確點說,在港吃雅枝竹其實十分不環保。這種說法,或會惹來意大利菜愛好者的不滿,但想一想,一個重量近一公斤的雅枝竹,老遠從地中海乘飛機而來,先不計算遺下多少碳足印,更嚴重是一個雅枝竹其實只吃最中心的一部分,是不是十分浪費呢?Christian製作的這個雅枝竹菜式,卻是原個上碟,兼讓我們吃遍整個雅枝竹的每一部分,因此,我對雅枝竹有少少改觀了。

在Christian記憶中,第一次吃到完整的雅枝竹,是在法國波爾多﹕「當時我在朋友家中作客,置身屋外的門廊。正值炎炎夏日,我剛清理過那些古老的葡萄酒發酵桶後,實在是漫長的一天。在孩提時代,我當然也吃過雅枝竹,就是後來在廚藝訓練中,也會接觸到,只是一直以來,雅枝竹都只會吃其中心部分,因此第一次吃整個雅枝竹的時候,是令人十分驚訝的。」

啜吃葉子清脆美味
「我最喜歡互動的食物。何謂互動?就是必須經過一些用心的製作,才能將其美味發掘出來的食物。那一天,我將那雅枝竹的花瓣,逐片逐片脫下,然後蘸到加入了新鮮Chives香草碎的Cream Cheese之中,在啜吃那藏在厚重葉子表皮內的肉,收結時帶來一陣清脆的美味,配襯的那瓶乾白酒,正正就是來自我剛清理完畢的發酵桶,此刻無價。」

咖啡蛋黃醬滿驚喜
「也許你們都知道,在我的食譜之中,咖啡是常客,而這一道Red eye mayonnaise,可說是Red eye gravy的變種。據說最初Red eye gravy這種醬汁,源自美國Texas,在煎過煙肉之後,就將一點咖啡加入煎鑊中,做成醬汁。加入了咖啡的mayonnaise(蛋黃醬),帶泥土氣息,和輕微的酸度,美味,而且充滿驚喜。」

「再一次嘗到整個的雅枝竹,讓我想起那一個身在波爾多的夏日,那瓶清爽的乾白酒,和那個跟我糾纏了一整天的巨型發酵桶。」
雅枝竹本身帶甘甜的味道,與mayonnaise中的咖啡,少許的微苦,有同聲同氣的味道。


28.7.11

dinosaur

The fossil Archaeopteryx may not have been one of the earliest birds but just another feathered dinosaur, claim scientists

Archaeopteryx created a sensation in Victorian England with its bird-like wings but teeth and tail of a dinosaur.

2011年7月29日 星期五
中國化石推翻始祖鳥地位
專家:始祖鳥不屬地球第一鳥
【明報】生物史上第一隻鳥是什麼?考古學家都會答是150年前首次出土的始祖鳥,但中國科學家發表研究報告,稱在國內發現一種新品種恐龍化石,與始祖鳥身體特徵十分相似,證明始祖鳥只是一種恐龍,而非鳥類。有關發現推翻始祖鳥的歷史地位,在考古學界引起很大爭議。

命名曉廷龍 兩者特徵極相似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及其團隊,在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發表研究報告,指早前於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中,發現由商人購得的新物種化石,該化石源自1.55億年前侏羅紀時代,於中國東北遼寧髫髻山組出土,大小與雞隻相若,重約800克。化石有羽毛,前肢粗壯,並有成列的小排牙齒,屬兩腳獸足肉食恐龍。團隊將之命名為鄭氏曉廷龍(Xiantingia Zhengi),紀念博物館館長鄭曉廷。

或改寫鳥類演化假說
研究人員仔細研究鄭氏曉廷龍化石的骨骼結構,並與始祖鳥(Archaeopteryx)比較,發現兩者有大量非常相似的特徵,例如眼眶前有巨大孔洞、爪子能伸縮、第2隻腳趾特別巨大而彎曲豎起等,均屬恐爪龍下目(Deinonychosaurs)的特徵,為鳥類所無,證明曉廷龍和始祖鳥應是與鳥類接近的有羽恐龍,而非鳥類。

美國俄亥俄大學教授威特默(Lawrence Witmer)就報告撰文評論,指科學界普遍認為鳥類從恐龍演化而來,新發現不會影響此理論,但可能從根本改變人類對原始鳥類的理解。他指出,由於始祖鳥被視為最原始的鳥,關於鳥類起源的假說,包括鳥類何時及如何從恐龍演化誕生、如何獲得飛行能力、其飲食機制等,均透過始祖鳥作為研究基礎,如果始祖鳥並非鳥類始祖,鳥類的演化假說將會被改寫。

圖譜結果不同 物種關係難定
威特默稱,目前科學家對恐龍演化成鳥類的理論仍有大量爭議,加上在侏羅紀末期,原始物種的成員均甚相似,任何新發現都可能改寫早期的物種演化圖譜。威特默指出,近年發現的新物種耀龍(Epidexipteryx)、熱河鳥(Jeholornis)及會鳥(Sapeornis)均有可能取代始祖鳥,成為「第一鳥」。

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教授本頓(Mike Benton)則認為,報告雖顯示曉廷龍是目前為止與始祖鳥最接近的物種,但不足以推翻始祖鳥作為鳥類始祖的地位。報告說明物種演化的圖譜,可能因不同分析而出現不同結果,難以完全肯定物種間的關係。

始祖鳥化石於1861年在德國巴伐利亞州出土,估計生存於約1.5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它同時擁有爬蟲類的牙齒及尾巴,以及鳥類的有羽翅膀,因此被視為鳥類起源,以及恐龍經歷演化產生鳥類的明確例證。不過近年不少較始祖鳥化石古老的化石出土,均擁有鳥類特徵,例如羽毛、叉骨及3指手掌等,令人質疑始祖鳥是否鳥類之祖。
(英國廣播公司/獨立報/衛報)
中國科學家早前發現這副鄭氏曉廷龍化石,推翻了始祖鳥的「第一鳥」江湖地位。
鄭氏曉廷龍模擬圖。

poem

Poetry﹕The Early Bird
2011-06-30 (來源: 明報)
Oh, if you're a bird, be an early bird
And catch the worm for your breakfast plate.
If you're a bird, be an early bird-
But if you're a worm, sleep late.

Shel Silverstein, who has appeared in this column, writes, among other things, comic verses for children. In his works, he sometimes presents views that are at odds with those conventionally (傳統上) held by adults, which, of course, makes him all the more popular with young readers.
The Early Bird, for example, overturns a piece of wisdom that many parents would like to instill in their children: rise early and live each day with vigour (活力). Children are told to consider the early bird. It flies out of its nest to look for food, and succeeds to catch worms before other birds come to fight for food.
Silverstein looks at the situation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worm, however. It is very fine if you are a bird. What if you are a worm? If a worm rises early, chances are that it will get caught by an early bird. Hence, the humour of this short poem: Silverstein recommends worms to sleep late. There is a good reason to be a late-riser after all.
text by Fai
(file photo)

(poets.org)

23.7.11

particle

Unusual data bumps detected by two teams at Large Hadron Collider thought to be glimpse of elusive source of particle mass

A Cern scientist examine data at the Large Hadron Collider. New experiments showing unusual data bumps prompt suspected sightings of the elusive Higgs boson, or 'God particle'.

22.7.11

太空船

2011年7月22日 星期五
穿梭機30年歷史落幕 「俄太空船時代來臨」
【明報】美國「阿特蘭蒂斯」(Atlantis)號穿梭機在本港香港時間昨午5時57分回航,為穿梭機30年歷史畫上句號。俄國宇航局隨即「贈興」,宣布踏入「聯合號時代」(era of the Soyuz),因為今後數年,只有俄國的聯合號太空船可載人往返國際太空站。

俄國宇航局(Roskosmos)昨稱,「美國穿梭機在人類探索宇宙活動中的地位舉世認同」,但在嘉許穿梭機過去運載了許多必需物資建設國際太空站之餘,俄國不忘趁機宣傳「聯合」號,聲言「由今天起,執行可靠載人升空任務的聯合號時代展開」。

自讚「可靠夠成本效益」
俄國「聯合」號太空船的外形,不像附有機翼的穿梭機那樣迷人,其原理與系統自1961年運送全球首位太空人加加林(Yuri Gagarin)升空後,無甚重大改變。但它歷久不衰,在穿梭機退役後,將成為當前可載人往返國際太空站的唯一工具。俄國宇航局說,「聯合」號仍能繼續飛行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可靠和夠成本效益」。它又反駁西方媒體指「聯合」號殘舊,表示其設計「不斷現代化」。

美國周四黎明時分,「阿特蘭蒂斯」號順利降落美國佛州甘迺迪太空中心。約隔1小時後,4名太空人逐一出艙,接受太空總署官員歡迎。穿梭機指揮官弗格森(Chris Ferguson)道﹕「報告休斯頓,任務完成。」弗格森日前在國際太空站受訪時說﹕「看這項計劃(穿梭機)結束,心頭有幾分難過。對許多30年來獻身穿梭機計劃的人而言,這是個激動的時刻。但我們將努力樂觀振作。我們會試把這當成慶典,慶祝這了不起的圓滿成就。」

穿梭機機隊乃全球首批可重複使用的航天器,自1981年4月12日首架穿梭機升空以來,「哥倫比亞」號、「挑戰者」號、「發現」號、「奮進」號和「阿特蘭蒂斯」號這5架穿梭機,合共運載了355名來自16國的太空人升空852次,總航程逾8.7億公里,相當於到木星的距離。其中「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分別在1986年和2003年爆炸解體,14名太空人犧牲。餘下的穿梭機退役後會送到博物館。

內地評論﹕太空競賽軍事化
雖然美國出於成本考慮,結束穿梭機時代,但內地《光明日報》的評論文章指出,這並不代表美國放棄在太空競賽中佔領導地位,而僅是一次戰略調整。評論指出,穿梭機是美蘇競賽產品,負上不惜工本也要「擊敗蘇聯」的政治使命,但冷戰結束,穿梭機的政治價值亦消失。現在美國想緊找的,是一邊加緊太空武器研發,一邊在航天產業民間商業化的競爭中「佔據統領天下的制高點」,「後穿梭機時代的宇宙開發已塗抹上了濃重的軍事化色彩」。美國的商用太空船已預期2015年投入服務,可送人到太空站,打破俄國未來4年的壟斷。

專家﹕華需汲取穿梭機教訓
中國航天專家龐之浩向《科技日報》表示,穿梭機如今退出太空舞台,值得中國汲取經驗教訓,深刻反思。

龐之浩說,一般載人太空船每次最多只能運送3人和數百公斤貨物,相比下,穿梭機可運載4至7人以及20至30噸貨物,又有起重能力很強的機械臂等裝置,功能更強大、用途更廣泛。他說,穿梭機最有價值的太空活動,是能在軌道回收、修理或升級衛星組件,例如美國用穿梭機5次在軌維修哈勃望遠鏡,延長其壽命和能力,取得巨大科學成果。

穿梭機作為運載工具,先後把哈勃望遠鏡、麥哲倫金星探測器、伽利略木星探測器、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和美國導彈預警軍事衛星等送入太空;作為實驗平台,太空人在穿梭機密封艙內進行了大量醫學、生命科學、天文觀測、材料加工、製藥等試驗。龐之浩說﹕「穿梭機許多技術,至今仍是很先進的,但一些致命缺陷,導致它最終退出太空舞台。」

急求技術躍進 反變白象
他表示,穿梭機問世前,被指具備五大優越性,包括功能強大、發射成本低、更安全、更舒適和發射間隔短,但事實證明,當中只有功能更強和更舒適屬實,成本和安全非但沒優勢,反成了致命缺陷。實踐證明,穿梭機每次發射費高達4億美元(是原設想的10倍以上),主因是返回地面後要花長時間大量維修,結果每年最多只能作5至6架次的發射。至於兩架穿梭機解體災難,更令安全受質疑。龐之浩認為,問題出在航天發展策略,美國當年急於發展功能強大、可重複使用的穿梭機,追求的是「大躍進」提升,而不像蘇俄採取的循序漸進戰略,結果繞了大彎路,現在美國又回歸輕型太空船,更強調安全和低成本。他直言,中國航天事業近年發展迅速,但穿梭機的經驗「值得我們引以為戒。應把握科學規律,將跨越式發展與循序漸進相結合」。
「阿特蘭蒂斯」號穿梭機昨降落甘迺迪太空中心,為穿梭機30年歷史畫上句號。

20.7.11

瑪雅

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旅遊達人書寫趣世界
【明報】...
遊瑪雅古蹟 「外星人」基地朝聖
古巴是一個烏托邦似的遊歷,墨西哥是另一種吸引力。項明生笑言:「我要趕在2012年前去。」他自小喜愛閱讀歷史,對瑪雅文明充滿好奇,甚至相信他們是外星人。去年讀到《科學》(Science)期刊確認6500萬年的世界末日,「那時小行星撞向地球,滅絕了地球大部分生物,包括恐龍,而還在石器時代的瑪雅人卻推斷了那次世界末日」。

這就更促使他決定旅遊瑪雅古蹟,親眼去看瑪雅於630至740年期間的京城帕倫克(Palenque)。他帶着兒時讀書的記憶,向着「外星人」基地朝聖,爬石塔,看浮雕,「前一晚我簡直興奮得睡不着」。

遊過墨西哥瑪雅人留下的金字塔,項明生相信2012年就是世界末日嗎?他引用了霍金的說話﹕「霍金大抵是地球最聰明的人了,他接受英國《衛報》訪問時說世界沒有天堂,天堂是個童話故事,世界與人類的出現只是偶然。簡單來說,世界末日是計算不來。」他總結說,既然人生是一個偶然,「我們就是爭取為它帶來最大價值,去看我們未知的地界,例如──在我們地球對面的中南美」。

烏鴉

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不要憐憫 日災區校長拒明星慰問
搜索未完工 烏鴉成尋屍線索
【明報】來到日本仙台市的若林區深沼海岸,映入眼簾的,是很多被海嘯得歪歪斜斜的樹木。當記者所坐的車子駛進災區時,司機特別提醒地震後陸地沉降,道路有點顛簸。雖然已加緊清理,但路旁的田野仍堆積不少海嘯上岸的垃圾瓦礫,搜索人員仍在搜尋失蹤者。司機說﹕「如果看到烏鴉在上空盤旋,那兒通常都埋了死屍。」
日本3‧11大地震距今已逾4個月,本報記者本月初獲日本外務省邀請,前往重災區考察。位於仙台沿岸的若林區,面積約50平方公里,在海嘯中有29平方公里被淹,受災翌日便驚傳發現300具屍體。經數月清理,記者走在若林區街上,總算未嗅到異味。然而在另一重災區、以水產業為主的宮城縣氣仙沼市,腐屍味偶爾還是會撲面而來,當地人也弄不清臭味源自魚屍還是人畜。...
陸前高田市海濱的松林在震災中全被冲毀,只剩下一棵「希望之松」。

18.7.11

蝴蝶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種蘆葦 蝴蝶光臨
【明報】大埔鳳園不時發現新品種蝴蝶,噚日又傳喜訊,今年6月園內發現罕見無斑珂弄蝶。呢種蝴蝶展翅長度得4厘米,但飛行速度快,停留休息時翅膀豎起,前後翅重疊,形態好似戰鬥機。

鳳園錄得高達200幾種蝴蝶,佔全港近八成,市民去到鳳園幾乎可以睇晒全港蝴蝶,但原來得來不易,鳳園顧問潘瑞輝話,多年一直致力增加蝴蝶寄主植物品種,希望吸引更多蝴蝶棲息,近年漸見效果,好似佢年園內種蘆葦,結果成功吸引濕地生境出沒無斑珂弄蝶。

鳳園噚日公布調查,蝴蝶保育區今年3至4月以問卷訪問758人,發現76%受訪者認為香港自然生境受破壞情嚴重;63%人認為生態受破壞的主要原因係環境污染,其次分別有四成人認為係興建房屋及政府監管土地使用唔夠。鳳園認為政府應該做好高生態價值地區規劃,以免受發展威脅。

鳳園舊年園內種蘆葦,結果吸引濕地生境出沒無斑珂弄蝶。

17.7.11

蝴蝶

2011年7月17日 星期日
棒紋喙蝶首現香港
【明報】濕地公園近日在園內首次發現屬於喙蝶科(Libytheidae)的棒紋喙蝶(Libythea myrrha),特徵是喙部特別長,是香港新記錄的蝴蝶品種,令本港的蝴蝶紀錄增至11科。公園至今紀錄152種蝴蝶,當中有較少見的品種,例如柑橘鳳蝶和紅鋸蛺蝶。園內的蝴蝶園種植大量蝴蝶幼蟲的食用植物及蜜源植物,成為蝴蝶的理想棲息地,是訪客賞蝶的熱點。
此外,公園8月會舉辦講座及工作坊,指導訪客以微距技術拍攝昆蟲和其他動植物。由即日至8月31日,園方舉辦「微距攝影收集」活動,鼓勵訪客於園內拍攝微距生態相片,於公園內展出優秀作品。
棒紋喙蝶

紅鋸蛺蝶屬罕有蝴蝶品種,大多為橘紅色,有部分雌蝶呈灰綠色,翅膀展開後可長達70毫米。

13.7.11

婆羅洲猩猩

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婆羅洲猩猩 港誕龍鳳胎
【明報】香港動植物公園添喜事。15歲的婆羅洲猩猩Raba上周五誕下一對精靈活潑的龍鳳胎,令公園的婆羅洲猩猩增至5隻。康文署表示,今次是動植物公園首次成功繁殖婆羅洲猩猩雙胞胎,待牠們在園內生活一段時間後便會亮相。

榮升「猩爸」的婆羅洲猩猩Vandu,去年1月透過保育繁殖計劃由匈牙利一動物園送抵香港,負起傳宗接代的重任。Vandu經隔離檢疫後,去年3月亮相。

議員爭更大居住空間
愛護動物協會曾批評,體型形龐大的猩猩居住在面積只有270平方米、高5米的獸籠內,活動空間不足。中西區議員陳淑莊關注動植物公園空間有限,表示會透過區議會與康文署跟進,「為猩猩BB爭取較佳的居住環境,唔想佢一家大小住『房』」。

眼仔碌碌 健康理想
7月8日早上,「猩爸」Vandu和「猩媽」Raba的愛情結晶品在園內出生。這對雙胞胎健康情理想,雄的體重約2公斤,雌的也有1.4公斤,尚未取名,現由園內獸醫及工作人員悉心照料。在政府新聞處拍攝的短片可見,這對小猩猩「眼仔碌碌」,又會摟工作人員的手,有如樹熊,十分趣致。

婆羅洲猩猩屢傳喜訊
本港動植物公園自1978年引入婆羅洲猩猩,雌猩猩不時傳出喜訊,例如在2004年成功產下小猩猩。園內唯一雄性猩猩「達圖」(Datu)08年9月逝世後,剩下兩隻雌性猩猩Raba及Merdeka,當中Merdeka已26歲。去年引入的雄性猩猩Vandu最終與Raba開枝散葉。

婆羅洲猩猩體形龐大,是人類和黑猩猩外世上最大的靈長類動物,由於身上長滿紅棕色的長毛,又稱紅毛猩猩,壽命可達35年,曾有動物園飼養的猩猩壽命長達50年。
可愛趣致的「猩女」(圖左)與「猩仔」(圖右)是婆羅洲猩猩Raba(母親)和Vandu(父親)的「愛情結晶品」,公園人員更為兩隻小猩猩穿上尿片。
婆羅洲猩猩Raba(母親)

婆羅洲猩猩Vandu(父親)

12.7.11

butterfly

The 'gynandromorph' butterfly emerged during the Sensational Butterflies exhibition at the museum in London

The butterfly has one antenna longer than the other and male and female reproductive organs fused down the middle.

11.7.11

neptune

As Neptune nears a historic orbit around the Sun, Robin McKie recalls the dramatic story of how the icy world was discovered

Neptune rising: although discovered in 1846, we didn’t get a glimpse of this alien world until Voyager 2 swept past in 1989.

8.7.11

polar bear

Modern polar bears are partly descended from extinct brown bears that lived in Ireland during the last ice age, scientists have discovered

Polar bears have mitochondrial DNA found in the bones of ice age bears discovered in caves in Ireland.

6.7.11

uk landscape

Map lays bare landscape of UK in intimate detail
...Maps are works of art, mesmerising the eye while expanding the world. And this new map is engrossing....
It takes every scrap of land in the UK, down to a resolution of 25m, and identifies the habitat there. From mountains, heathers and bogs of Scotland to the broad fields of the barley barons of East Anglia, the environmental "DNA" of the nation is revealed...

5.7.11

arctic


Oil and mineral deals mean money and jobs, but Inuit leaders are concerned about the lack of a national debate on industrialisation and what it means for the traditional way of life

Development in the Arctic has consequences for maritime law, conservation and human rights
Seqi Olivine mine in Godthab, Greenland. Global warming is opening up the Arctic for exploration.
What is the Arctic?
The Arctic is the area around the north pole – as opposed to Antarctica, which surrounds the south pole. The Arctic can be defined in a number of different ways bu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the region inside or near to the Arctic Circle.
But some will define it on the basis of air or sea temperature, the native territories of the Arctic indigenous peoples, or the area north of where trees stop growing...

As rising temperatures expose more land for exploration, prospectors are rushing to the far north in the hope of carving out a new mineral frontier
A satellite image showing the minimum concentration of Arctic sea ice in 2005. The yellow outline indicates where the concentration of ice was in September 1979.

4.7.11

蝴蝶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東涌蝴蝶聖地隨時受威脅
周邊規劃空白 團體倡擴保育點
【明報專訊】東涌散頭「蝴蝶聖地」首次發現小豹律蛺蝶,令本港的蝴蝶族群又添新成員。根據規劃署法定圖則及郊野公園分佈圖,散頭周邊規劃空白,意味隨時受發展威脅。大埔環保會指出,政府擬發展的範圍與頭極為接近,要求政府將大量蝴蝶出沒的地點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以避過發展威脅。

佔港六成品種
政府正就東涌餘下發展計劃的可行性研究,邀請顧問提交合約意向書,下周二截止。大埔環保會顧問潘瑞輝表示,本港有240多種蝴蝶,散頭有140種,佔全港約六成;該處近年不斷發現新品種蝴蝶,種類之多,是全港之冠,成為觀蝶發燒友口中的「蝴蝶聖地」。舉例說,散頭於2005年重新發現本港絕30年的藍咖灰蝶及普福萊灰蝶,去年又發現疑波灰蝶及藍灰蝶,最近更首次發現小豹律灰蝶。

他估計,中國鄰近沿海城市有小豹律灰蝶出沒,加上散頭有該種蝴蝶幼蟲的寄主植物黃牛木,因此吸引外來蝴蝶到港落地生根。

現保育地覆蓋未全面
身兼城規會成員及大埔環保會主席的邱榮光表示,散頭周圍生境豐富,包括東涌河,河口是鹹淡水交界之處,沿岸有大量紅樹林,除了孕育逾百種蝴蝶,其他物種亦非常豐富。但漁護署於1994年僅指定頭成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主要保育沿岸的紅樹木欖,以及稀有海草喜鹽草和矮大葉藻等,覆蓋範圍未夠全面。

他說,初步評估發現,蝴蝶出沒地點由東涌逸東對出的東涌河口,沿岸一直伸延至散頭,直至沙螺灣,面積約30公頃,應規劃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將私人土地剔出,與地主商討合作保育。翻查規劃署的法定圖則及漁護署的郊野公園分佈圖,散頭周邊規劃空白,意味隨時受發展威脅。散頭毗鄰北大嶼郊野公園擴建部分,但政府於08年指定北大嶼郊野公園時,沒有將散頭一帶包括在內。

為了確定散頭的生態價值,大埔環保會委託東涌天主教中學的學生,定期到散頭做普查,為該處建立蝴蝶資料庫。邱榮光又稱,除了東涌發展,散頭亦受港珠澳大橋及機場第三條跑道等大型基建影響,認為政府為上述工程所做的環評,應評估對該區生態的累積影響,不應獨立評估。
普福萊灰蝶是世界體型最小的蝴蝶之一,展翅只有2厘米,香港已多年沒有牠出現的紀錄,近年於頭再發現其蹤影。
東涌頭近年不斷發現新蝴蝶品種,最近發現的蝴蝶是小豹律蛺蝶。圖為雄性小豹律蛺蝶。

北極

2011年7月4日
北極邂逅真好漢
【明報】極地思索——香港首位踏足地球三極 (南極、北極及「高極」青藏高原)的女探險家李樂詩博士,一連八星期在「極地思索」系列分享探險路上的啟思、得著與人情故事。(8之4)

我一直懷疑自己前生是個愛斯基摩人,長相輪廓相似;走進他們社區生活,如魚得水。起居節奏安穩寧靜,讓人有更多機會靜觀內省;簡樸的快樂比較純淨,持續性強。我有個心願,好想重返格陵蘭的依塔村,住上幾個月,假如日後健康許可的話。

對於旅行的意義,不同人各有體會,最浪漫的,莫過於無心插柳,旅途上邂逅心儀的另一半,二人分別成功重組一個完整的自己。記得1996年,在依塔村認識一個來自日本的新移民婦女美子,她本來在東京從事廣告客戶服務,一年前,暫洗鉛華,老遠來到冰天雪地的格陵蘭,給自己身心放一個大假。她聘請了當地獵人做嚮導,天天在雪地上馳騁。

東洋女子 奔北極嫁獵人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在無垠風雪中,吹送過來的答案顯而易見:「因紐特獵人,都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們狩獵英勇,保護婦孺,一力擔起一頭家。美子成長於男尊女卑的社會,來到異域,身邊這個獵人,男性極了,每天為她擋風抵雪,帶領她遠離危險陷阱,這份備受保護的溫馨感覺,完全將東洋女子的芳心融化了。假期結束,返日本後不久,美子決定重回北極,及時抓緊這份久違的快樂。她義無反顧下嫁了這個真漢子,讓一切回歸自然。

極地小村落的生活很簡樸,美子雖然是新移民,沒有被負面標籤,很快入鄉隨俗。當地人比較恬靜,心態平和,少言語,最愛與大自然溝通。旁觀美子和丈夫,並不多話,眼神微笑,兩手互牽,種種身體語言的交流,足令彼此明白對方。

兩人靜靜安坐一隅看海,有時美子用望遠鏡見到遠方出現獵物,馬上通知丈夫,夫婦和諧合作。每次準備出海,男人推出獨木舟;女人從旁打點細軟,默默為男人送行。起錨,木舟嘩地一聲衝向大海,一股生之力量拔浪而起;出門謀生,一別可能好幾個星期。

女主內,主持家頭細務,縫製毛皮衣服鞋履,一切不假外求,真正的無印良品。待男人帶著獵物安全回家,就會向老婆上繳有血有肉的實物「家用」。適者生存,狩獵需要力氣,娘娘腔的男人會被大自然淘汰,兩性分工亦因而好明確。

日後,如果你到訪北極,雪地上遇到兩個男人,一個一身歐陸名牌西裝,手拿iPad 2;另一個渾身臃腫海豹皮衣,拉著一架10狗雪橇,你是否懂得如何選擇能帶給你幸福下半生的人?

「真正的人」 環保先驅

北極原住民乃因紐特人(Inuit),Inuit意思是「真正的人」或是「高貴的人」,狩獵是他們的特權,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就如我們常說的,靠山食山,靠水食水。他們又被稱為愛斯基摩人(Eskimos),Eskimos印第安語意解:吃生肉。將這群耐寒堅忍的冰雪強人,形容為茹毛飲血的不文明族類,確有冒犯之嫌。

極地苦寒,寸草不生,沒有蔬果供應,唯有將海豹連血帶肉進食,才補充到維他命,否則好易患上壞血病而死。

維生資源得來不易,當地人十分惜物,是全球的環保先驅。他們的衣飾全部就地取材,獵物的肉可食、血可飲、毛皮可做保暖衣物、骨頭用作雕塑飾物或家常用品,沒有丁點兒浪費。

獨戰困境 自救不求人

冰原及冰川高低凹凸不平,陷阱處處。有一次,走在我們前面的友人及他的獵人,突然連人帶雪橇跌入冰海。我急忙叫停我的獵人去幫忙,豈料他大叫一聲,命令狗隊長朝另一方向前進,頭也不回。

想不到因紐特人這樣冷酷無情!後來才知道,這是當地的習俗,男子漢應該懂得辨別險境,並會自救。如果旁人看到他沒有大的生命危險而輕率施以援手,反而是瞧不起他。為了尊重對方,「你需要幫忙嗎?」這句話在當地不輕易聽得到。當然,若真正遇上危難關頭,獵人們也會守望相助。

事實上,獵人出征,除了雪狗伴隨,往往是個人行動。面對突如其來的暴風雪或者野獸侵襲,根本不能奢望等人援救,困境中的生命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自愛自強自助,人生漫漫長路,每個人應發揮自己最大的能耐,面對生活各種挑戰。求人不如求己,從跌倒中學習,累積求生經驗,是真好漢所為。

因紐特人一生的生活時間表當中,時刻都與大自然角力,更明白生命無常,很能坦然面對生離死別。獵人每次離家狩獵,都有可能是永訣。這就是生活,他們只會勇敢面對。也許由於自信滿滿,對生活同樣充滿信心,樂天知命,很多老人都健康長壽。

歲月不饒人,有些年邁獵人昔日驍勇善戰,如今再無力拿起獵槍,頓感失落,生無可戀。他們會將安樂死的意願告諸親友,當嚴冬來臨,就靜悄悄走到雪地,自沉冰窟;塵歸塵,凍土歸凍土,勇敢地為自己圓滿一生。

我曾讀到一篇老去英雄的獵人歌,「為什麼我現在已拿不起矛?為什麼我現在力不從心?為什麼我現在看不見白熊?這一切改變為什麼?」真是人類永恆的一闋天問。

在香港偶遇大大隻雪狗,困於侷促石屎街巷,英雄被困香江,真為牠們難過。回想在一望無際的雪地,獵人呼嘯一聲,一隊雪狗拉著雪橇拔腿狂,前路無阻,一下子恍如由香港直跨越廣州,千里之行,氣勢如虹。雪橇是雪地的越野戰車,雪狗質素高,那輛雪橇馬力就媲美法拉利。

人狗相依 奮鬥風雪中

人與狗於雪域相依為命。獵人像唱歌似的口令,指揮狗隻快慢及方向。牠們拉著雪橇,一天起碼走八小時,頂著五六百磅重的人與物資,冒風雪奔馳。有時掉進薄冰中,吃力掙扎起來,腳板變成粉紅,口鼻冒煙,馬上又要繼續上路,真正為口奔馳。休息時,席冰而睡,以雪當被;早上起來,破雪而出。早餐有點海豹肉,更多時候要工作至中午才進食第一餐。主人派肉,論資排輩,狗兒不爭先恐後。

狗隊疾跑期間,若狗有三急,只好獨自趕快跑前幾步,火速解決,雪橇已飛到身邊,大隊亦不會停下等待,此時繩帶猛烈拉扯,瞬間要快腳走回原位,免被拖倒冰上。連便便時間都欠奉,難怪歸隊後,狗狗總以怨恨眼神再三回望主人,「唉!既沒有最低工資,上廁所時間都剝削」!雖然如此,牠們對「無良僱主」忠心耿耿,不畏艱苦,圍攻獵物時奮不顧身。

探險家與科學家到雪地探險,得靠獵人帶路;獵人沒有雪狗幫忙,根本寸步難移。人與狗,感情深厚,都是雪地上的無名英雄。

極地生活看來相當刻苦,為什麼他們仍留守家鄉?

大概人生的快樂不能純粹用物質多寡來衡量,這只是我們城市人一廂情願的價值觀。近年,外來的文明也帶給原住民物質享受,超市有一般生活用品供應,用丹麥錢可買到他們以前看不到也用不上的物品。氣候暖化,水患令他們家園遭,捕獵愈發艱難;當文明愈來愈靠近,因紐特人能如何自處呢?

■李樂詩博士簡介
極地博物館基金創辦人,首位踏足地球三極的香港女探險家,與內地極地科學家無間斷合作,從科學角度研究、探索極地與環保之關係及重要性。

■克服嚴寒﹕極地最重要裝備——心
去極地最重要的裝備是什麼?最重要是好好裝備你的心。1996年,我第5次進入北極,因為想透過大眾傳媒增加市民對極地及環保的認知,就答應TVB義務帶隊,到北極拍攝。藝員羅嘉良和黃智賢工作繁忙,沒有時間預先作體能等鍛煉。豈料剛到就遇上暴風雪,攝氏零下40度的嚴寒環境很可怕,大家感到氣餒,心理質素變得極差,對前進好猶豫。我說:「這機會可能僅此一次!」放棄好容易,錯過了,卻可能後悔終生。最後團隊克服了畏懼的心魔。13日的旅程結束後,羅說:「好值得!」

■旅遊錦囊﹕北歐出發自由行
進入北極路線有多種選擇,其實在北歐各國過了北極圈已屬北極區,在北歐各大城市可前往斯瓦爾巴群島(Svalbard)的挪威綜合考察站。

斯瓦爾巴群島旅遊資源豐富,六至九月為夏秋季,遊客可進行野外健行、冰川探索、玩獨木舟等。

前往方法﹕先到挪威奧斯陸,再往斯瓦爾巴群島的行政中心Longyearbyen,來回機票價約800美元(約6240港元),當地有大量旅行社提供不同日數旅程。詳情可瀏覽旅遊局網頁﹕http://www.svalbard.net
文、圖﹕李樂詩
雪狗每天都跑十多小時,上冰山、踏厚雪、過薄冰,為主人忠誠服務。
海豹艱辛地咬了冰洞爬出雪地曬太陽及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