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3.09

earth hour

Big Ben and Houses of Parliament to switch off the lights for Earth Hour
London landmarks join thousands of others around the world that will go dark for an hour to raise awareness about climate change

g20

G20

23.3.09

「外星人」

英解密檔案揭婦人「外星人」傾偈
(明報)3月23日 星期一 05:10

【明報專訊】一個操北歐人口音的外星人;一架神秘劃過倫敦希斯魯機場上空的三角形飛船、一架鑽石狀的UFO……這些聽起來不可思議的故事,來自英國國防部最新解密的廿年前UFO秘密檔案。

英國政府今次已是第3次公開有關UFO的檔案,涉及1987年11月到1993年4月的1200宗UFO「目擊」。其中一份檔案記載了一名女子報稱在1989年11月,跟「外星人」近距離接觸的遭遇。該名諾里奇婦女報告稱,她在運動場遛狗時,碰到一名身穿棕色服裝、類似飛行員打扮的金髮男子。他一口北歐口音,告訴她是「外星人」。他表示,英國出現的神秘麥田圈,是他的同類留下的,但強調到訪地球是「友善」的。他表示,被告知不可與人類說話,但他認為跟人類溝通很重要,所以和她說話。她轉身逃跑後,聽到一聲巨響,回頭赫見發橙白色光亮的大型球狀物體升空,不一會就消失了。

「回力鏢」形UFO曾現倫敦機場

1992年,兩名倫敦希斯魯機場空中交通管制員報告,從控制塔處看到一個黑色、「回力鏢」形的UFO。UFO先是靜止,然後突向太陽飛去。就在一周前,有民衆亦報稱在林肯郡見到類似的物體,很多人停車觀看,但UFO最終以500英里時速朝西北方向飛走,杳無蹤影。

在新解密檔案中,大多數有關神秘光線及物體的報告都能有合理解釋。研究UFO現象的克拉克(David Clarke)說﹕「報告絕大多數都是在不尋常情况下看到的普通事物。」他舉例,1992年倫敦中心夜空曾有一明亮雪茄形物體飛過,許多人都以為是 UFO,但隨後確認只是賣廣告的飛船而已。

英國廣播公司 /法新社

20.3.09

南極冰原崩解

研究:暖化造孽 南極冰原崩解加速10萬年
(法新社)3月19日 星期四 14:05

(法新社巴黎19日電) 今天公佈的兩份研究指出,人類造成的氣候變遷,將使得南極冰原崩解加速10萬年,升高海平面約五公尺。

這兩份研究,比對新的冰核資料,以及針對「西南極洲冰原」(WAIS)過去及未來改變的模擬,首度披露過去500萬年「災難性崩解」與重組有其規律循環。

領導第一份研究的賓州州立大學科學家波拉德(David Pollard)解釋說,此時期的前3/5,循環持續4萬年,之後循環時間拉長2倍以上。

他在電話中告訴「法新社」:「但隨著全球暖化,我們正在縮短自然循環。」

他說:「這兩份研究顯示,西南極洲冰原將在未來幾千年內崩解,要是沒有人類影響,崩解可能十萬年之後才會發生。」

上升的海平面可說是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最重大長期威脅。

海平面上升,部分是隨著海洋增溫引發的熱能擴張引起,科學家非常了解海洋增溫現象,也已能預測。

但位於格陵蘭與南極洲的全球兩大冰原,還是氣候變遷影響難以預料之地,這兩處冰原的體積是否會縮減、或是縮減速度有多快,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紐西蘭威靈頓(Wellington)維多利亞大學(Victoria University)教授奈許(Tim Naish)領導的50多名科學家團隊,抽取西南極洲冰原表面下600公尺的沉積物樣本。

研究結果顯示500萬年間地質節拍的重大改變,並首度提供完全崩解的直接證據。

新數據也證實,冰消失與形成的循環,與地球繞太陽公轉時軸心傾斜的改變、也就是所謂的「黃赤交角變化」(obliquity)密切相關。

氣候科學家對覆蓋沉積物樣本的上新世(Pliocene)初期特別感興趣,因為這個時期非常類似預測得知的未來100年的地球狀況。

波拉德在第二份研究中,與麻薩諸塞州大學(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的迪康多(Robert DeConto)合作,以數學模式模擬南極洲冰原未來500萬年的變化,來追蹤陸地與海冰之間變動邊界的「地平線」。

波拉德說,「我們發現,侵襲西南極洲冰原的主導機制,一直都是海洋大型漂浮冰棚之下融化的變動」,而非溫度或海平面融化。

北極熊

氣候變遷食物變少 迫使北極熊自相殘殺
(法新社)3月19日 星期四 15:05

(法新社挪威特隆索19日電) 可能造成北極熊死亡的全球暖化已經在這個物種身上留下記號,北極熊體型變得比較小,且活動力變小,且同類相食的情況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

全球頂尖專家本週在挪威北部的特隆索集會,討論保護北極熊的方法,並警告北極冰雪溶化造成的嚴重後果。

國際研究網絡「熊類專家群」(Bear SpecialistGroup)主席德羅卻(Andrew Derocher)說:「我們沒有氣候變遷的確切證據,但是我們能證明氣候變遷在北極熊身上造成的許多徵兆。」

最先觀察到的是當海冰融銷,北極熊也在縮小,他們的體型已經不如以往。

大北極熊族群居住的加拿大哈德遜灣(Hudson Bay)冰封季節比30年前短3周,剝奪北極熊獵捕主食海豹的機會。海豹是他們度過漫長夏季飢荒的基本脂肪來源。

今天的母北極熊重約230公斤,比1980年的水準輕了65公斤,身長平均約185公分,相較於數十年前,當時的母熊身長約220公分。

冰雪溶化意味著北極熊必須走得更遠,才能到達狩獵場,那裡的氣溫才夠冷,才有獵物。

專家警告說,這讓北極熊健康變差,影響他們的生育能力,及小熊生存的機率。

氣候變遷也似乎影響北極熊的行為模式。

最近在阿拉斯加就發生數起北極熊吃掉同類的事件,令專家感到憂心。

美國地質調查所(US Geological Survey)野生動物學家安斯特拉普(Steven Amstrup)表示,北極熊曾有吃掉同類的紀錄,但這次顯然是蓄意獵殺其他北極熊,例如在阿拉斯加北部母熊築巢地攻擊母熊。

他說:「我們假設這與攝取營養的壓力有關。」

因為冰雪越來越不穩定,阿拉斯加北部三分之二的北極熊選擇在陸地上築巢,以便在年初生下寶寶,這與之前數年觀察到的情況相反。

海冰銷融有時候也迫使北極熊游到更遠的地方覓食,遭遇更洶湧的海浪,雖然善泳,但是科學家估計,可能有25隻北極熊因為體力不支葬身大海。

19.3.09

spring

Signs of Spring competition: Shortlisted images
We asked for your photos of spring, and you didn't disappoint, submitting over 1,300 superb pics to our Flickr group. Now we've shortlisted the top 10 here, ...


Springtime by eddiemcfish on March 5, 2009

13.3.09

galileo

Heavenly instruments: Galileo exhibition
Florence is paying tribute to one of its greatest sons as part of 40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s of Galileo's first astronomical discoveries. Galileo: Images of the Universe from Antiquity to the Telescope is at the Palazzo Strozzi from Friday 13 March to Sunday 30 August


St Augustine in his study, a fresco by Sandro Botticelli, 1480. On the stone beam above the saint's head is an astrolabe, a device used by early astronomers to measure the altitude of celestial bodies and as a navigational aid. The symbolism reflects the 15th century church's uneasy accommodation with scientific thinking


15th century tapestry depicting planetary motion


Engraved rock crystal celestial globe made in Milan or Prague at the end of the 16th century


16th century polyhedral solar clock, fashioned out of wood by Stefano Buonsignori of Florence


Coloured engraving of a star map by Johann Gabriel Doppelmayr of Nuremberg, 1742


A planetary or orrery made of wood, glass and brass, 1775-76, by Charles Boyle and James Ferguson. Turning the handle recreated the motion of the planets – with the sun in its proper place at the centre of the solar system

7.3.09

鬧市觀鳥

鬧市觀鳥樂
2009年3月6日

【明報專訊】許多 時候,最不認識(或不喜歡)香港的人,就是香港人,在外國朋友面前總說香港沒啥好看,來三天就好了,購物購物購物。購物當然是香港的強項,但除此以外,我 們還有二百多個島嶼、佔總面積約四成的郊野公園、四百多種鳥類。鳥種佔全中國一千二百種的三分之一,全球近一萬種的二十分之一。

我們都知道米埔,可是大部分的我們並未為意,許多鳥兒早就是城市居民,棲息鬧市,是我們的左鄰右里。觀鳥根本毋須遠走后海灣米埔,只要你願意,挑對時間,停下來舉頭望,好看的鳥兒就在身旁。


市區觀鳥不難,一字記之「靜」,靜心察看,靜聽鳥鳴,你靜下來,就容易發現,原來身邊的鳥兒可多呢。

香港公園、九龍公園、香港動植物公園等都是鬧市中的觀鳥好地方,再懶惰的,即使家門下的屋鸷公園,只要選取比較安靜的清晨,都是體驗觀鳥的好地方。

清晨會鳥 如沐春風

為 什麼要觀鳥?訓練眼明手快、鍛煉腦袋、培養耐性、貼近大自然、享受清新空氣……這些當然是觀鳥的理由和好處,可是,且讓我們先不斤斤計較得覑,沒有得覑但 令我們心情愉快又如何,有如看到俊男美女和華麗衣服,漂亮鳥兒也一樣,單是遇上了看到了,已經讓人如沐春風。都說樂趣樂趣,先有樂才有趣。

某個星期三早上八時,我們隨香港觀鳥會下的紅耳鵯俱樂部長者導賞員閒遊香港公園,晨會雀兒。右邊介紹的是當天在香港公園發現的常見留鳥(即全年逗留香港,是香港居民),都是比較易辨認的鳥類。

(雀鳥資料參考﹕《香港及華南鳥類》及康文署的「市區公園常見的野生雀鳥」網頁http://www.lcsd.gov.hk/green/birds/b5/overview.html

網上聽小鳥交響樂http://video.mingpao.com/green/016.htm

文﹕黃潔玲

圖﹕秦偉

插圖:Edwin、鍾錦榮

協力﹕香港觀鳥會、紅耳鵯俱樂部

編輯﹕楊晴

(1)紅耳鵯——黑冠紅點好易認


紅耳鵯

【明報專訊】科﹕鵯——體型中等,愛站立枝頭,通常小群出沒,聲音嘈吵,吃昆蟲、醬果和果實。雌雄相似。

特 徵﹕身長(從嘴尖至尾端長度約數,下同)20厘米/8吋,黑色高冠,面頰與臀部均有鮮紅點。突出的黑冠羽、紅「脂胭」和紅pat pat,相當易認。幼鳥沒有紅頰,臀部紅色較淺。紅耳鵯全港常見,也是短短兩小時內,我們遇見最多的雀鳥。當天見到很多成雙成對親密站在架空電線上,聲音 愉快嘹亮。

(2)小葵花鸚鵡——神秘移民聲大大


小葵花鸚鵡

【明報專訊】科﹕鳳頭鸚鵡——中型至大型,顏色簡單,冠羽豎起。

特徵﹕身長33厘米/13吋。「香港公園比較多見,牠們很嘈吵,聲音沙啞不太好聽。」紅耳鵯俱樂部的長者們說。因此往往未見其身,先聽其聲。全身白色,頂有黃色冠羽。屬易認品種之一。

背景﹕小葵花鸚鵡從外地引入,什麼時候移居香港無從得知。據《香港及華南鳥類》提及,其中一個說法是在一九四一年日軍佔領香港時,從三軍司令官邸飛出來。

前三軍司令官邸即現在的茶具博物館,這傳說或許能解釋小葵花鸚鵡聚集香港公園,而不過海的原因。

(3)珠頸斑鳩——頸戴珠鏈地上尋

珠頸斑鳩

【明報專訊】科﹕鳩鴿科——屬常見鳥類,體型豐滿,發出咕咕聲,頭小,嘴腳短,直線飛行,吃植物種子、果實、嫩芽,多在地上活動。

特徵﹕身長30厘米/12吋,外形像白鴿,頸下至頸有珍珠白點黑帶,有如戴了珠鏈。外側尾羽末呈白色。經常在地面覓食,單獨或小群出沒。

(4)鵲鴝——黑白分明豬屎渣


鵲鴝

【明報專訊】科﹕太平鳥——食果實,集群,冠羽柔滑如絲,屬外來品種。

特徵﹕身長23厘米/9吋,又名「豬屎渣」,毛色黑白分明,相當易認。雌雄的顏色分布相似,惟雌雀呈灰,而非黑。尾巴常豎起,喜在開揚地方覓食。叫聲響亮悅耳。

(5)夜鷺——鳥聲低沉似吠聲


夜鷺

【明報專訊】科﹕鷺——中型到大型涉水鳥類,腳長頸長,常見於濕地。食魚、蛙及大型蟲。

特徵﹕身長61厘米/24吋。夜鷺在香港鬧市並不常見,但有數隻定居於香港公園水池旁的海芒果樹上,因而容易被發現。成鳥是黑白灰色,幼鳥出生第一年,上體暗褐色並呈淡黃斑點,下體呈縱紋。成「未成年鳥」時,班點逐漸消失。香港的夜鷺不限夜間活動,鳥聲低沉,似吠聲。

(6)白頭鵯 可升可降白羽冠



白頭鵯

【明報專訊】科﹕鵯——體型中等,愛立枝頭,通常小群出沒,吃昆蟲、醬果和果實。雌雄相似。

特徵﹕身長19厘米/ 7.6吋,頭頂後端白色,此白羽毛可豎起成濃密羽冠。可是,它不及紅耳鵯好認,因為繁殖期成鳥的翼及尾部呈青綠色。幼鳥頭部沒有白色標記。在香港十分普遍易見。聲音嘈吵。

籠鳥文化﹕捕獵危機


觀鳥活動老少咸宜,紅耳鵯俱樂部的長者眼明頭腦快,讓我們後生仔女甘拜下風。

【明報專訊】「香港對雀鳥的保育,算很不錯了。」香港觀鳥會項目經理羅偉仁 說,法例上既有保護野生動物條例,任何人除按照特別許可證行事外,不得狩獵或故意干擾任何受保護野生動物。此外,也有郊野公園條例保護指定區域的動物。當 然我們還有米埔及后海灣濕地,加入了《拉姆薩爾公約》,受到保護。

「香 港市民一般對雀鳥保育也很自覺,唯一還有問題的是籠鳥。」老一輩人喜歡養雀,香港觀鳥會對這文化有所保留,因為「有市場,便容易有非法狩獵」。市場上出售 的野生鳥,可能涉及非法捕捉及偷運。他們甚至懷疑禽流感可能因偷運染病雀鳥而傳入。即使鳥兒依法入口,但運輸途中,往往因條件惡劣令不少雀鳥死去,那都是 有違保育原則。「但我們不反對買賣人工飼養的鳥類,如鸚鵡,因為不涉及野外捕捉,也備有出生證明可追查來源。」

攝影教室﹕增倍鏡捕捉微動態


【明報專訊】今期主講﹕《明報》攝影記者秦偉

題材﹕雀鳥

拍攝地點﹕香港公園

ISO﹕400

光圈﹕f4

快門﹕1/350

焦距﹕200+增倍鏡

捕捉雀鳥最重要就是耐性。可先找出食物來源,如果實、水果,然後靜心等待,攝影人士可以綠色布作保護色遮掩,盡量用長鏡,不要驚動雀鳥。長鏡外,還可加用增倍鏡,以捕捉雀鳥細微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