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2

混種鯊魚

適應氣候變化 全球首現混種鯊魚
2012年1月4日星期三
【明報】科學家昨表示,在澳洲水域發現全球首批混種鯊魚,認為鯊魚雜交繁殖是動物適應氣候變化的證據。
澳洲研究員摩根(Jess Morgan)稱,他們在新南威爾士至昆士蘭之間2000公里的海岸線水域,發現了57條混種鯊,牠們是澳洲黑鰭鯊和普通黑鰭鯊交配後誕下。這兩種鯊魚雖屬近親,但遺傳學上卻是不同品種,且生活在不同溫度的水域。澳洲黑鰭鯊的體形較普通黑鰭鯊小,只能活在北部的熱帶水域,而普通黑鰭鯊主要在澳洲東南部的亞熱帶和溫帶水域生活。但澳洲黑鰭鯊誕下的混種黑鰭鯊,卻能如普通黑鰭般在水溫較涼海域生存。這意味澳洲黑鰭鯊正因應全球暖化令海水溫度轉變,增強適應力以保生存。
異種鯊魚交配 適應更涼水域
研究員稱,發現令人驚訝,之前從未見過混種鯊魚。摩根稱,雜交一般出現在植物和某些魚類上,因牠們都是體外受精,魚兒會在水裏釋出精卵,但鯊魚是透過身體接觸交配,這通常能確保不會跟別的品種雜交。
新品種更強壯 不會變超級惡鯊
摩根稱,擁有混合DNA能讓混種鯊更強壯,可適應環境轉變。問到會否演化發展成像大白鯊般的超大惡鯊,對人類構成更大威脅,另一研究員辛芬德費爾(Colin Simpfendorfer)認為機會不大,因為澳洲黑鰭鯊和普通黑鰭鯊都不被視為危險的食人鯊,故牠們的後代也應不會變成超大惡鯊。根據資料顯示,過往曾有黑鰭鯊攻擊人類的個案。

(網上)受暖化影響,北極熊被迫與灰熊生下的「灰北極熊」。

9.1.12

綠色生活

2012年1月8日 星期日
綠色生活﹕屋苑菜格迫到病
上門睇症(一)
【明報】若對種植一知半解,不了解種植環境、植物特性,
遇到問題慣性只問朋友意見,或一味靠撞碰運氣,儘管有再多的愛心,
也是徒然,犧牲了植物,浪費了時間,一點都不值得。

現時許多屋苑設有種植場,提供「假地」給住戶種植,所謂「假地」即是在一個石屎花槽中,鋪上一層泥土,猶如一塊小農田。今次兩位主角Jenny及Florence,同住小欖某屋苑,3年前開始在屋苑的「假地」種植,感受自種自食的樂趣。種植場設於大廈對出的一塊大空地,場內約有10塊「假地」,有的住戶種植了某幾種蔬菜,井井有條,植物翠綠健康;有的種植了多種植物,健康質素參差,Jenny的農地位於種植場的中央位置,她的小農田十分厲害,只有約10呎× 6呎的地方種植了近30種作物,洛神葵、耙齒蘿蔔、櫻桃蘿蔔、皇帝菜、四季豆、士多啤梨、薄荷葉等,十分豐富。

大樹擋去日照方向
這天早上,我和Kit來到屋苑,她看了Jenny的小農地三數秒,評語是﹕「超級擠迫戶!」再看看四周環境,眉頭一皺 ,「南面是日照最充足的位置,可是這裏的南面被數棵大樹阻擋」。

Jenny熱愛種植,每天也會抽時間下來種植場打理她的小農田,希望用盡農田的每分每寸,嘗試種植不同植物,有成功的時候,然而失敗的次數也不少。Jenny﹕「我遇到最嚴重的問題是蟲害,早前種了一批芥蘭,最終被蟲咬得全軍覆沒。」經過Kit的觀察下,問題不止蟲咬這麼簡單,陽光不足,種植方法不當,加上是超級擠迫戶,引致很多問題。

1. 蘿蔔見光不好吃
蘿蔔會長高,現在Jenny的耙齒蘿蔔長得高於泥土甚至花盆,耙齒蘿蔔見光後會變得纖維化不好吃。Jenny的耙齒蘿蔔是時候收成,否則會變老,同樣變得不好吃。Kit說,有很多人嫌作物短小,希望多種一會令它們變高變長,但要知道,道理如你20歲長到某個高度,40歲都會是這個高度。
建議﹕
防止露出泥面的耙齒蘿蔔纖維化,可以用草或葉圍着它,阻隔陽光。現在的耙齒蘿蔔可以照樣採收,把纖維化部分切掉,或整棵用來煲湯。

2. 泥太濕 惹蟲禍
石屎花槽只有小量去水位,加上Jenny澆水次數頻密,導致泥土過濕,潮濕環境引致病蟲害特別多,而且部分盆栽的泥土補水能力強,Kit一針見血,「種植場南面被大樹阻擋陽光,陽光不夠、地方不通風、植物密度高,還天天澆兩次水,泥還要很補水,植物健康生長才怪」。
建議﹕
1. 根據泥土的乾濕度及植物的需要才決定澆水次數和分量,不要把澆水視為慣性動作。
2. 加入疏水的植料或沙,在角落把泥加高,種植喜歡乾環境的植物,多了的水分流向側邊。低的位置,則可種植接受水程度高的植物,如薄荷,蓮藕等。
3. 花槽中間位置不方便工作,可放置大型膠花盆,切走底部,靈活墊高泥土,方便打理,這種位置適合種甘筍,因為甘筍喜歡微濕泥土,此舉能讓它的根部慢慢吸水。
4. 在去水位附近的花盆要用磚抬高。

3. 佈局不當
空氣欠流動
市區種植最大弊處是人人希望在最小的地方種最多的植物,因此佈局很重要,Kit表示﹕「花槽的設計要能形成一個微氣候,讓空氣可以流動,有陽光。」Jenny花槽中間種了西芹和皇帝菜,可是周遭全被較它高的植物包圍,中間沒有空氣流通。
建議﹕
1. 要認識不同作物喜歡陽光的程度,高身植物不要阻擋矮身植物。
2. 佈局最好讓植物有高低起伏,中間有空隙讓空氣流進流出,並將喜歡乾及濕的植物分開區域栽種,方便打理及澆水。
3. 清除非當季植物,增加空氣流動。
陽光不足
約10盆士多啤梨放在最外邊和較高位置,安排適當,可惜頂部有瓜棚遮擋陽光,所以士多啤梨大極有限。
建議﹕
現在不是種瓜的季節,應清除瓜棚。

4. 盆太小 種太多
Jenny將三棵車厘茄種在一個花盆中,Kit教路﹕「現在可能只會生葉,每棵得一兩個番茄食,但如果種一棵,可能有10多20個,條數哪個化算?」
建議﹕
分盆栽種

5. 杜絕蟲害
耙齒蘿蔔、芥蘭被蟲咬很厲害,葉片上有無數大大小小的洞,番茄葉片也被潛葉蠅吃出多條白色軌。經Kit診斷後,認為泥土太濕,空氣不流通,陽光不足,是出現蟲害問題的主要原因。
建議﹕
1. 調節澆水次數,溝沙令泥土疏水,下次栽種時,將高危植物種在通風條件良好和陽光充足的位置。
2. 蚜蟲初出現時,多在嫩芽部分吸食汁液,可在牠們身上噴肥皂水或辣椒水,蚜蟲宜盡早處理,否則一發不可收拾;若遇到粉蝨,可用黃色誘蟲黏紙插於植物旁;受潛葉蠅影響的葉片,嚴重的整塊拔掉,或由葉片外側將幼蟲驅除。
3. 加防蟲網,但此方法只適宜在種苗前及確保泥土沒有病蟲害的前提下使用。建議購買32目防蟲網(數字愈大愈密),陰天時要掀起來讓植物透氣,否則濕氣侷在裏頭,一樣容易滋生害蟲。不要錯買蚊網,蚊網較厚,會阻隔陽光。
4. 皇帝菜在驅蟲作用,把農田中的皇帝菜分散種在不同角落,當它老了,可剪下來用作堆肥,或放在泥面當護根,一樣可以驅蟲。

Florence農地 堆肥有法
只有小量作物,沒有大問題,但她用了疏窿的長方形格仔網堆放廚餘,這會發出臭味,也有機會引來老鼠蟑螂,這種箱只適合堆放枯葉枯枝,Kit建議﹕「可以找一個有蓋的膠桶,切開膠桶底部插入泥土中,將廚餘放入桶內,其間略加攪拌,肥水會自然流入泥土中。」

農場網誌﹕自家田舍
www.kkhomestead.blogspot.com
Jenny農地
耙齒蘿蔔見光會纖維化。
Kit把泥拿上手,捽兩捽,認為泥土具黏性,補水能力強,因此不用經常澆水。
去水位附近常有積水,要把花盆抬高,以免泥土長期吸水。
市區種植最大弊處是人人希望在最小的地方種最多的植物,因此佈局很重要,Kit表示﹕「花槽的設計要能形成一個微氣候,讓空氣可以流動,有陽光。」Jenny花槽中間種了西芹和皇帝菜,可是周遭全被較它高的植物包圍,中間沒有空氣流通。
約10盆士多啤梨放在最外邊和較高位置,安排適當,可惜頂部有瓜棚遮擋陽光,所以士多啤梨大極有限。
潛葉蠅是番茄大敵,幼蟲會鑽入葉片內部啃食,留下一道白色痕迹。
Jenny種的耙齒蘿蔔葉片被蟲咬得體無完膚。

8.1.12

拼貼

2012年1月8日 星期日
拼貼翻新家具
【明報】今年農曆新年來得早,檢視一屋雜物,有的已隨年月逝去而告老,漸呈破爛,常說「舊嘅唔去新嘅唔嚟」,但大掃除是否就等於丟丟丟然後買買買?

新年也會收到好些禮盒,當中的瓶瓶罐罐,本來是絕佳儲物器皿,但大大隻字的Logo放在客廳,實在破壞品味,難道一定要狠下心丟掉,眼不見為淨?

Decoupage就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辦法!
Decoupage是歐洲的拼貼藝術,近年流行的歐洲復古味家品雜貨,總是白色底,大大朵玫瑰花為裝飾,配襯着四周的小花,標榜手繪的特色。櫃頂几面更時時呈着裂紋理,買家付上昂貴款項,就是要這種風格。原來只要學懂拼貼手工,懂得拿鉸剪,誰都能夠做到這效果!更可以把舊家具還原到新一樣,甚而更勝從前的平平無奇。

「人人都做到!」
Kammie是創意生活拼貼藝術會的導師,她從小喜歡做手工,自從在南非接觸過decoupage,便深深愛上﹕「這藝術最好之處是即使不懂畫畫的人,都能做出美麗物件,帶給人很大滿足感,像我到老人院教公公婆婆做,他們都很開心。」另一大好處,是簡單實用﹕「任何物料都能夠做拼貼,平常儲起包裝紙,翻雜誌看到美麗的圖案剪下,就可翻新任何家品。每當身邊的親友想把東西丟掉,我都會叫他們給我試試翻新成別的樣子,繼續使用。」

Kammie的作品的確包羅萬有﹕酒樽變成的花瓶、糖果盒、舊杯碟、花盆,甚至大如鞋櫃,都經她手變成別致模樣。「Decoupage變化多端,在不同物料上試驗會有不同效果,有時不知送什麼給朋友,便親手做,自己在過程中能放輕鬆,朋友收到又開心。」Kammie在工展會的示範攤位,招呼了不少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學生做完喜歡,教媽媽一起做,帶媽媽來買材料翻新家裏的衣櫃,不止慳儉,更加是家庭樂!Kammie十分得意﹕「這手工藝在家做最適合,不費地方又實用,有時髹了油等乾,可以去做別的事,回頭再做別的步驟,不花太多時間。」

拼貼達人
Kammie極力推廣decoupage,因為她發現﹕「Decoupage雖然是歐洲藝術,但我翻查資料時讀到,拼貼最早其實源於12世紀的中國民間,歐洲人來到中國,看上我們的漆器、剪紙、貼門神等,回到歐洲想仿傚,便剪出美麗圖案貼到家具上。」Kammie認為既然靈感來自中國,更應大力推廣,除了平日開班授徒,特別為我們示範翻新掛鈎,希望大家新年大掃除,能嘗嘗翻新的樂趣。
(Creative Decoupage in Living, Kammie Au)
自選喜愛圖案 舊物新氣象
奶奶不要的花壺,被Kammie改造成海底世界,而旁邊的,是舊瓶新繪,兩者她都使用了acrylic extender延長了油乾的時間,以海綿加上不同顏色,營造出特別效果。
拼貼達人Kammie--鑑於香港難找decoupage參考書,Kammie索性自己推出一本,分享她鑽研Decoupage的心得。
奶粉罐變靚!
為了證明decoupage的可行性,我看了Kammie的示範後置了簡單工具,回家做實驗,試着把朋友替我收集的奶粉罐翻新。為了這個星期日生活罐,我犧牲了數期儲下的〈星期日生活〉!

6.1.12

panda_uk

Twelve panda cubs in captivity in in south-west China have left their mothers to live together as a group for the first time. Their first step towards independence attracted a large number of visitors at the Chengdu Research Base of Giant Panda Breeding in Sichuan province

A selection of the best imag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London, England: Penguins swim during the annual stocktake at London zoo
Yantai, China: Huaao the giant panda climbs a tree at a zoo in Shandong province

Storms hit the UK - in pictures
Wet and windy weather returns across Britain, bringing more travel disruption

A robin tries to stay on a branch as it is blown around by winds in Woolacombe, Devon

2.1.12

bird_radar

Israeli bird radar technology
Dec. 28 - The Israeli airforce is using bird tracking radar technology to ensure safe aviation over Israeli skies, one of the busiest junctions of avian migration routes world-wide. In the past 25 years, 10 airforce planes have crashed in collisions with migrating birds, but the new system, developed at Tel Aviv University can now tell pilots where the birds will be in real time. Joanne Nicholson reports.

月球

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聖杯探測器入軌 尋第二個月亮
【明報】美國太空總署(NASA)月球探測器「聖杯A」元旦進入月球軌道,其姐妹探測器「聖杯B」亦將於香港今晨6時進入軌道,探索月球身世之謎。月亮一面地勢凹凸,一面相對平滑,科學家懷疑它其實是由兩星合體而成,探月器將詳細記錄月球表面至核心的重力場差異,尋找地球曾擁兩個月球的證據。它們還將在月球尋找稀土,隨時為國際資源爭奪戰打開新戰場。

NASA去年9月展開「重力回溯及內部結構實驗室」(Gravity Recovery and Interior Laboratory,GRAIL為縮寫,字面解釋是聖杯)任務,發射兩部體積如洗衣機、各重440鎊的月球探測器。但為節省燃料消耗,兩部探月器沒選用1969年「阿波羅計劃」只需3天就能登月的直接路線,而是慢速兜路逾400萬公里(地球與月球平均相距38萬公里),避免太快進入月球軌道而要浪費燃料減速。

兩部探測器將在3月至6月初,首次詳細繪製月球重力分佈圖。它們將排成一列,在月球軌道前後相差約193公里的位置運行,透過無線電信號確定距離,因月球表面不同區域重力不同,兩者距離將被拉大或縮小,箇中細微變化,足以確定月球重力分佈。科學家將把重力差異與月球山脈、撞擊坑和盆地等地貌配對,推算出月球從外殼到核心的內部結構,以追溯月球如何形成,以及地球等岩石行星如何演化。

偵測稀土 恐掀資源爭奪戰
月球朝地球一面是熔岩填成的低地「月海」,背向地球的卻是3000米高山脈及極深的隕石坑。兩端不同地形被稱為「月球二分」(lunar dichotomy),其中一個形成理論,是地球40億年前曾被大小有如火星的星體撞擊,濺出的碎片形成兩個不同大小的月球,在大月亮的引力下,小月亮以每秒2.4公里速度融入大月亮,形成兩種不同地貌。

月球地表的引力差異,亦可揭示地殼下不同物質的密度,有助探索月球的珍貴資源。最近研究顯示,月球可能蘊藏大量用以製造科技產品的稀土。聯合國目前將月球和南極洲大部分地區一樣列作全人類資產,不屬於任何國家,但若發現珍貴資源,隨時掀起國際爭奪戰。 (星期日泰晤士報)

美國太空總署兩個「聖杯」號探月器已進入月球軌道,將探測月球的重力場、地表結構等資料,以了解月球起源。圖為「聖杯」號探測月球的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