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

new planet

US and Australian astronomers cancel out light from solar cloud to reveal new planet LkCa 15 b forming in swirl of stardust

oil spill

The WWF clean-up team has been working round the clock to deal with the aftermath of the Rena oil spill
Variable oyster catchers at Maketu

13.10.11

偵察雀

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
無人駕駛偵察雀
開售料大受歡迎
【明報】美國加州的AeroVironment Inc.宣布,其研製的「納米蜂鳥」無人駕駛偵察機已成功完成精準試飛。機翼只有6.5吋,比普通蜂鳥略大,使用者可遙控這隻「小鳥」,向室內外的目標進行飛行偵察,並將現場環境拍攝成數碼影像,預料可吸引多國購買。

12.10.11

漏油

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
漏油釀紐國最大生態災難
貨輪泄300噸毒油 官員覓對策
【明報】新西蘭北島海域擱淺損毀的貨輪「雷娜」(Rena)號昨日傾斜度擴大,當局宣布它漏出逾300噸高毒性重油,令沿岸度假海灘及生態受威脅。新西蘭環境部長表示,今次漏油事件已成為新西蘭最重大海洋災難。

「雷娜」(Rena)號貨輪漏出的重油昨已冲至新西蘭北島的普倫蒂灣(Bay of Plenty)。新西蘭海事處昨稱,意外發生後一周,「雷娜」號約有130噸至350噸油漏出,過去24小時的漏油量,為早前的五倍。船上4個油缸共有1700噸重油、柴油。昨日湧起的4、5米高巨浪,使貨船現以18度向右舷傾斜,船頭的損毀程度擴大兼進水。當局預料天氣會在一、兩日間轉差,恐令船身進一步裂開,燃油及貨櫃有全瀉入海之虞。

漏油量倍增 船身恐再裂開
船上有逾1300個貨櫃,其中8個裝有危險物品,4個裝鐵硅合金,此物質會產生易燃氣體。另外4個裝有雙氧水等大量化學品。新西蘭環境部長史密斯(Nick Smith)預計,事態在幾日內將「顯著惡化」,但坦言當局可以做的事情有限,只能盡力減低災害。

利比里亞註冊的「雷娜」號原定目的地為位於普倫蒂灣的陶朗阿。上周三凌晨2時左右,在離岸22公里的阿斯特羅萊布礁(Astrolabe Reef)擱淺,當時海面風平浪靜。當局正調查事故原因。新西蘭電視台報道,「雷娜」7月5日在中國檢查時驗出18處毛病,其中12項需在起航前緊急處理,據說大多已修繕。

居民不理勸喻 自組隊清油污
當局已關閉海灘,勸喻未受過適當訓練及缺乏設備的民眾勿自行清除油污,以免令情况惡化。但有居民不理勸喻,自組了清理隊伍保衛居地和生態環境。當地居民科胡說﹕「大家對於這意外可能波及我們的前階,可能徹底破壞這兒優美的海灘,氣憤不已。」

「雷娜」漏油程度,遠遜2002年西班牙加利西亞海岸與1989年阿拉斯加的重大漏油事故,但世界自然基金會警告,油污對普倫蒂灣的生態釀成「巨大慘劇」,「那裏有成千上萬的塘鵝、海燕、海鷗,以及數以百計的藍企鵝……還有鴴(新西蘭特有鳥類,dotterel)和牡蠣捕食者在沙灘上築巢」。
法新社/英國廣播公司/新西蘭電視台/Stuff

黏稠難揮發 重油遺禍大
【明報】造成今次生態災難的「重油」(Heavy Oil),是原油提取汽油、柴油後的剩餘重質油,主要用作大型蒸汽輪機鍋爐的燃油,特點是顏色深、分子大、黏度高,難以揮發,因此一旦泄漏,造成的災害會較大。

重油在海水中需多達6個月才會溶解和沉積,一旦漂上岸亦很難清除。海鳥羽毛沾了重油後就無法覓食或飛行,牠們用喙梳理羽毛時亦會把油吞下而喪命。重油對幼魚和海洋浮游生物的威脅亦較大。

提煉後剩餘物 鳥沾油難覓食
重油近年多次造成生態災難。1999年12月,馬耳他油輪「埃里卡」號在法國西北部海域遭遇風暴斷裂沉沒,漏出1萬多噸重油,沿海400公里區域受污染,造成約7.5萬隻海鳥死亡;2002年11月,利比里亞註冊油輪「威望」號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解體沉沒,至少6.3萬噸重油泄漏,造成數萬隻海鳥死亡;2007年,俄羅斯油輪「伏爾加石油-139」號在黑海沉沒,漏出約2000噸重油,3萬隻海鳥死亡,受污染生態環境估計需花10年時間修復。

為了保護南極海域的珍貴生態系統,《國際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約》附則修正案規定禁止在該海域航行的船隻使用或運輸重油。
冲上新西蘭海岸的重油凝成一團團,當局勸喻民眾勿擅自處理油污,以免情况惡化。

10.10.11

empty homes

If we are suffering a lack of housing, why are there so many empty homes? We want to hear about those near you to find out what went wrong and highlight the issue on a bigger scale

6.10.11

20111005 apple

The Apple aesthetic has transformed how we see our lives – and the future
The beauty of Apple . . . 'the aesthetic is profoundly humanist'
The Apple co-founder's death has prompted some extraordinary tributes and links to Steve Jobs memories from around the web...

Mint Digital's tribute, made from the parts of a MacBook Pro.
Steve Jobs, Apple co-founder, has died. Here are his thoughts on everything from design to the internet and death itself
The death of Apple's co-founder has seen him acclaimed as a technological and creative visionary. But his greatest legacy is how he transformed the business world
Steve Jobs and Apple – the highlights, in pictures
Steve Jobs has died in California aged 56. He founded Apple with Steve Wozniak in the 1970s and had an epic career that included his ousting from the company and triumphant return to make Apple one of the world's biggest and most profitable companies outright
Apple stores around the world are being used as shrines to the former CEO Steve Jobs, who died aged 56 after a long battle with pancreatic cancer

5.10.11

penguin

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疑似非洲企鵝游到英國
【明報專訊】英國一名女子上周日在英國樸茨茅斯海灘驚見一隻疑似企鵝在水中暢泳,並拍下短片,有看過該片的專家表示,那隻可能是瀕危非洲黑腳企鵝(African jackass penguin),不排除牠與同類失散,游到英國。

「企鵝出現實屬荒謬」
目擊疑似企鵝的35歲戈登(Joanne Gordon)憶述﹕「我低頭看,簡直不能相信牠竟在距離我6呎處游泳。我確信是企鵝,牠5分鐘後便游走。我知道現時地球氣候轉變,但企鵝出現在英國實在是荒謬。」

黑腳企鵝主要生活在距英國逾9500公里的南非及非洲西南岸納米比亞等地。專家認為,若照片中的動物真是黑腳企鵝,牠現身英國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是與同類分開,並隨尋找食物之路穿過大西洋來到英國,不過牠在途中必須避過繁忙的航道及鯊魚、海豹等獵食敵人。
英國太陽報

world's largest telescope shows previously unseen details of galaxies

World's most expensive and sophisticated observatory will have capability to find a new galaxy every three minutes
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最大型望遠鏡 傳回宇宙深處照片
【明報專訊】歷來最大規模、最昂貴(耗資13億美元)的地面射電望遠鏡陣列項目ALMA(The Atacama large millimetre/submillimetre array),周一正式運作,傳回遠在7000萬光年之外的烏鴉星座中兩個觸鬚星系(Antennae Galaxies)相撞的照片。相中由哈勃望遠鏡ALMA拍的影像二合為一,藍色部分是哈勃拍的可見光,其餘則為ALMA影像。

ALMA計劃由歐洲、美國、日本、智利、台灣與加拿大合作,位處南美智利阿塔卡馬(Atacama)沙漠5000米高原,目前有20台大型天線,最終將增至66台,可觀測目前其他天文望遠鏡看不到的波段,探索「宇宙曙光」(Cosmic Dawn)。科學家希望借助它觀測宇宙中最寒冷天體,探索宇宙形成和解釋現今面貌。
泰晤士報/中央社

宇宙膨脹

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3雄揭宇宙終極命運奪物理獎
證加速膨脹 5年前奪邵逸夫獎
【明報】宇宙在大爆炸中誕生後何去何從,一直是人類探索太空的主題。今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科學家珀爾馬特、里斯,與及擁有美國及澳洲雙重國籍的施密特,為世人揭開這個謎團。評審讚揚,他們透過觀察超新星爆炸的光度轉變,證實宇宙膨脹正在加速,顛覆了宇宙膨脹減慢的主流論調,並揭示宇宙終極結局將是在空間膨脹下密度不斷降低,最後將「一片冰冷」。

宇宙密度降低 最後「一片冰冷」
來自加州大學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隸屬美國能源部,曾由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現任美國能源部部長朱棣文領導)的珀爾馬特(Saul Perlmutter),在1988年開始對超新星爆炸進行觀察。來自澳洲國立大學的施密特(Brian Schmidt)亦於1994年起領導專家組,在里斯(Adam Riess)協助下,對超新星進行研究。兩大陣營借助太空望遠鏡等設備,標示遙遠的超新星位置,繪製宇宙圖譜,最終於1998年幾乎同時發表報告,指出宇宙正在加速膨脹。

宇宙膨脹理論最初由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於1929年發現,導致俄裔天體物理學家伽莫夫提出「大爆炸理論」,指我們的宇宙誕始於140億年前的大爆炸。宇宙爆炸後不斷膨脹,過去天體物理學主流認為,膨脹速度正在減慢,今年3位諾獎得主本來也如此認為,不料觀察結果卻令他們深感意外。

評委:震動宇宙理論基礎
諾獎評審委員會形容,3名獲獎者的發現「震動了宇宙學理論基礎」。評審形容宇宙加速膨脹的發現,就像我們向天空拋起一個球,但球再沒掉下,反而快速地愈升愈高,而地心吸力無法逆轉球的升勢。委員會稱,其研究反映宇宙加速膨脹的動力可能來源於暗能量(Dark energy),但暗能量究竟是什麼依然是個謎。3名獲獎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從科學角度看,宇宙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充滿未知數。

珀爾馬特和里斯均表示,獲獎得益於團隊合作。里斯說﹕「這項發現有關宇宙在加速膨脹,並暗示暗能量存在。我參與到其中,是一場令人難以置信的探險。能夠在卓越的研究機構與優秀的同事合作,我感到非常幸運。」他強調,得獎研究成果「製造的疑問比我們找到的答案更大」,「什麼是暗能量?我們還不知道它的物理學原理」。

得獎心情如得悉兒子出世
施密特形容,得獎感覺與知道自己的孩子們出生時一樣,「我覺得雙腿發軟,非常興奮,但又有點驚愕」。他透露,諾貝爾官員向他通報得獎消息時說﹕「很高興可把獎項頒給一個年輕人。」施密特現年44歲,珀爾馬特與里斯亦分別只有52歲與42歲。

3名科學家共獲得1000萬瑞典克朗(1100萬港元)獎金,珀爾馬特獲其中一半,施密特與里斯分享另一半。3人近年已多次分享重要科學獎項,包括在2006年憑發現宇宙加速膨脹而獲得由本港知名電影製作人邵逸夫爵士創立的邵逸夫獎天文學獎。今年的諾貝爾兩獎(醫學及物理學獎)都頒給已獲邵逸夫獎肯定的科學家,勢令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邵逸夫獎更獲國際學術界重視。

超新星爆炸揭示
無形暗能量助膨脹
【明報】兩組科學家重點觀察白矮星的超新星爆炸,對比爆炸後產生的「Ia型超新星」光度變化,判斷星體離地球的距離。

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李文愷博士向本報解釋,科學家以白矮星超新星爆炸作為觀察對象,主要由於它們爆炸時釋出的能量和射線強度一致,在地球觀測其亮度變化,可準確推算它們與地球的距離變化。兩組科學家觀察約50次超新星爆炸後,發現爆炸後的光度比預期暗,反映超新星光線遠離地球的速度比預期快,意味宇宙膨脹速度超出科學家預期,證明一股無形的「暗能量」,抵銷了宇宙的吸力,推動宇宙加快膨脹。

暗能量質量佔宇宙3/4
李博士解釋,宇宙膨脹速度加快的觀察結果反映,在基本情下,我們的宇宙「將無止境膨脹,不再收縮」,而3位得獎者的研究「最大意義」,在於證明暗能量的存在,但科學家仍未能解釋暗能量是什麼。李博士指出,這股無形的力量,存在於遠離星體的太空的空間,當太空不斷膨漲,空間的物質逐漸變得稀少,暗能量便此消彼長。如今其總質量已增至宇宙四分三,強大的排斥力,抵銷了物質間的萬有引力吸引,遏抑宇宙膨脹的吸力,令宇宙膨脹速度加快,形成了膨脹速度愈快,暗能量愈大的循環。

radio telescope

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astronomical device, the Atacama Large Millimetre/Sub-millimetre Array (Alma), has begun operating. Scientists hope the telescope, on the Chajnantor plateau, 5,000 metres above sea level in the Chilean Andes, will allow us to see parts of the universe that have hitherto been hidden

spiders

Spider season: your Green shoots photos
The 2011 British domestic spider season has not disappointed as eight-legged apparitions return from their outdoor adventures to find a warmer environment. Here is a selection of your photographs

4.10.11

臭氧洞

2011年10月4日 星期二
北極臭氧洞威脅人類集中地
【明報專訊】科學家在《自然》期刊發表報告,指北極上空20公里的高空有八成臭氧層ozone hole已經消失,就像南極般出現臭氧洞,面積達2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1818個香港)。圖為美國太空總署公布的圖片,白色線是北極臭氧層受破壞的範圍,而不同顏色則代表臭氧水平的高與低。科學家指出,北極年初受到一個氣候系統「極渦」(Polar vortex)影響,同溫層溫度不尋常地長期持續低溫,而且範圍較正常大,令到那兒的化學物變得活躍,傷害臭氧層,而由太陽到達地面、對人體有害的UV-B紫外線也因此增加。

科學家估計,同溫層的寒冷情會持續,北極臭氧洞也會繼續存在,甚至有惡化的可能。由於世界人口集中於北半球,專家擔心北極臭氧洞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將比南極的更大。
(法新社)

1.10.11

travel awards

The full list of winners announced at this year's Guardian, Observer and guardian.co.uk Travel Awards

企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