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10

belated

Know your garden bird song
This weekend the RSPB is calling on the British public to spend an hour spotting and recording birds in local gardens and parks for its annual Big Garden Birdwatch. Click on the species below to learn to identify the birds by their song as well as their appearance

Climate change emails between scientists reveal flaws in peer review
A close reading of the hacked emails exposes the real process of science, its jealousies and tribalism

Give A Squirrel A Helping Hand

Happiest States are Wealthy and Tolerant

微生物

2010年4月20日 星期二
海洋新發現 微生物種類達10億
【明報專訊】科學家周日發表大型海洋微生物普查報告,指發現了海洋微生物的「新天地」,過去只辨認出2萬種海洋微 生物,但新普查發現實際數量多達10億。

參與國際海洋微生動普查(ICoMM)的科學家指出,他們發現了大量肉眼幾乎看不見的海洋微生 物,包括浮游生物、幼蟲;另也有藻。ICoMM科學諮詢委員會主席、來自華盛頓大學的鮑羅什(John Baross)說﹕「根據分子組成的特性,包括細菌和古菌(archaea,一種單細胞微生物)在內的海洋微生物,總數接近10億。」

意 粉狀細菌 面積如希臘

研究員指出,微生物佔海洋生物量約五成至九成,重量相當於2400億隻非洲象。其中在南美洲西岸,發現一種如意粉般的多細胞 細菌,它像地氈般覆蓋海脇,面積相當於希臘般大。研究亦發現,部分微生物和細菌與海洋動物有共生關係,寄居在它們的皮膚或內臟中。科學家亦在海洋深處發現 線蟲,在只有0.84平方米的軟土上已有逾50萬條線蟲。

全球1200地方抽樣本

今次科學家在全球1200個地方抽取樣 本,研究人員表示,研究微生物的數量、種類和扮演角色,有助了解地球食物鏈和碳循環的規模、機制和穩定性。這些海洋微生物將海洋所吸收的大氣二氧化碳轉化 成碳,送回地上,製造循環。

今次發現是為期10年海洋普查研究的一部分,共有80多國、逾2000名科學家參與,預計在10月4日結束。

法 新社/美聯社

antarctica

Is Antarctica Falling Apart?

29.4.10

小行星上偵測到冰

小行星發現霜 可能解釋地球水分來源
(法新社)2010年4月29日 星期四 11:35

(法新社巴黎28日電) 根據今天發表的兩份重要研究,天文學家首次在小行星上偵測到冰和有機化合物。

這項發現強化了1項理論,就是彗星和小行星在將近40億年前左右撞擊地球,帶來水和碳基分子,而這兩者是生命的基本要素。

兩組科學家分別利用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在夏威夷(Hawaii)的紅外線望遠鏡設施(InfraredTelescope Facility),發現24 Themis小行星覆蓋著1層薄薄的霜。24 Themis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繞著太陽運行。

長久以來一直有人推測,太陽系成形後,撞擊地球的太空隕石含有結凍的水,不過這兩份發表於「自然」(Nature)科學雜誌的研究,首次提供確切的證據。

不過仍有許多謎題:在熱到足以將表層冰昇華的小行星上,冰凍的水要如何存在數十億年?

研究人員解釋,唯一的可能,就是小行星內部的冰緩慢地釋放水蒸氣,持續形成霜層。

換句話說,24 Themis的礦石幾乎可以確定含有超出任何人想像的水分。這個小行星直徑達200公里。

這些發現也讓岩石小行星和彗星之間的分界變得模糊。過去,岩石小行星被認為和太陽過於接近,不可能含有水分;而彗星則是幾乎由與小行星相同的物質、冰和塵土組成。

nature

The greatest nature photographs of all time
22 April 2010: A polar bear dance, a doomed thresher shark, and a crowd of giant tortoises gathered at dawn in the Galapagos are just a few of the stunning images that have been selected as the top 40 nature photographs of all time.
The images, chosen by the world's top professional conservation photographers, will be auctioned to raise money for charity to coincide with the 40th annual Earth Day today


Twilight of the Giants, Botswana 1989. African bush elephants at a watering hole in Chobe national park, Botswana


Seeing Double. In this image by Paul Nicklen, a polar bear swims in icy water off the northern tip of Baffin Island, a tactic the bears often use to surprise prey


Stone Canyon. Pulitzer prize-winning photojournalist and landscape photographer Jack Dykinga made this photograph as part of a campaign to create national monuments in both the Paria Canyon and Escalante Canyon drainages. He had tried on six separate occasions to capture this scene following seasonal rains, dissatisfied each time with the quality of the reflections. His final effort paid off after he hiked in at 3:30am in order to arrive in time for dawn and calm water


Tortoises at Dawn, Galapagos Islands, 1984. Giant tortoises, geochelone elephantopus, in a pond at Alcedo volcano


Polar Dance. For centuries, the bears have gathered along the western shores of Hudson Bay in late October and early November waiting for the water to freeze. Here, two adults appear to dance


Split Rock and Cloud, Eastern Sierra, California, 1976. The photographer Galen Rowell (1940–2002) was a master of incorporating fleeting natural light in his compositions. He saw this splendidly illuminated cirrus cloud while climbing in the Buttermilk region of California's eastern Sierra Nevada one evening

spring

Signs of spring 2010 photographs
Spring is once again upon us, and experts believe the long, hard winter could produce the most spectacular one in years.
Here is a shortlist of the best snaps from our signs of spring 2010 Flickr group


blossom photos

Britain in bloom
To mark the first Full Bloom festival, we asked you to help us celebrate the beauty and biodiversity of spring blossom by posting your images on our Flickr group. Here is a pick of the best blossoms

CO2 storage

North Sea CO2 storage could earn UK £5bn
An animation released by the 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 shows carbon dioxide (in grey) stored in the Sleipner oilfield, as part of an ongoing trial into the feasibility of burying the greenhouse gas in sediments beneath the North Sea

climate change map

The UK government unveils a new climate change map
Foreign secretary David Miliband, his brother, the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 secretary Ed Miliband, and the government's chief scientific advisor John Beddington describe what the world would be like after a 4C rise in temperature.
It took place at the launch of the Science Museum's new climate change exhibit

28.4.10

世界最大的光學天文望遠鏡

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
「世界最大天眼」智利興建
【明報專訊】歐洲南方天文台宣布,決定將世界最大的光學天文望遠鏡E-ELT,建在智利阿塔卡馬(Atacama)沙漠中部海拔3060米的塞魯阿瑪遜斯山(Cerro Amazones)。智利擊敗南非、摩洛哥、阿根廷和西班牙等幾個候選地,是因為那裏空氣潔淨,每年有超過320個晴朗的晚上適合作天文觀測。E-ELT 望遠鏡號稱「世界最大天眼」,其主鏡直徑42米,接近一個標準泳池長度,比現時最大的望遠鏡大5倍,其圖像分辨率將高於哈勃太空望遠鏡15倍,能看到更多宇宙細節。它的建造費約百億港元,計劃2018年投入使用。

26.4.10

外星人_hawking

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霍金拍片 警告勿惹外星人
倡避免接觸 免招被屠厄運
【明報專訊】外星人幾乎肯定存在,但大家最好不要惹他們!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在親力協助製作的紀錄片《與霍金一起了解宇宙》(Into the Universe With Stephen Hawking)中,闡述其外星生物觀,他給大家的最重要忠告是﹕人類不應去嘗試尋找外星生物,而是應該盡力避免與他們有任何接觸,因為這對人類來說實在太危險,下場隨時可能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印第安人慘遭屠戮一樣。

68歲的霍金(Stephen Hawking)在Discovery頻道即將播出的一部新紀錄片中,談論了他對宇宙外星生命問題的最新思考。他認為外星生命幾乎肯定存在於宇宙的許多其他地方——不僅是活在行星之上,甚至還可能存在於恆星中心,甚或是漂浮於行星間的廣闊宇宙。

有智慧生命具侵略威脅

霍金認為外星人存在的理論依據,超乎尋常的「簡單」。他指出,宇宙有1000億個銀河系,每個都包含上億計恆星,在這樣一個龐大空間裏,地球不大可能是唯一演化出生命的行星。「我覺得,純粹出於數學腦筋去想,單是如此巨大的數字,就足已令『外星人存在』的想法顯得完全合理。真正的挑戰是,去發現外星人到底是什麼樣子。」

看哥倫布發現美洲便知下場

霍金認為,大部分外星生命相信都是類似細菌及簡單的動物,實際上地球有生命以來絕大部分時間就是由這兩種生命形態所主導。紀錄片中有一幕,就是描繪一群兩足草食動物正在懸崖邊吃草,然後被外星人模樣的、黃色會飛的蜥蜴類食肉動物叼走;另一畫面則顯示,在木星衛星歐羅巴厚冰層之下的海洋,一批發光水生動物群眾成一塊,彷彿廣闊的淺灘。

當然,這些畫面只屬想像猜測,不過霍金想借此表達一個重要觀點﹕一些外星生物可能是有智慧的,且能構成威脅,跟他們接觸絕對是不智。霍金認為,與外星人接觸對人類來說,結果會是災難性的,因為外星人很可能會襲擊地球、掠奪地球上的資源然後走掉。「我們只要回頭看看我們自己,就知道有智慧的生命,將可能變成我們何等不想見到的程度。我的想像是,他們可能存在於巨型宇宙船上,已用光自己星球上的所有資源。這些先進外星生命很可能變成了遊牧民族,試圖征服並殖民他們所能到達的任何星球。」

所以霍金認為,與外星人接觸「太危險」:「若外星生命到訪地球,我想人類命運就會像當年哥倫布首次抵達美洲大陸那樣。印第安人可沒得到什麼好結果。」

製作3年 霍金屢改劇本

《與霍金一起了解宇宙》這紀錄片耗3年多製作,期間霍金曾多次堅持對劇本作大幅修改。Discovery執行製作人史密森(John Smithson)說:「他希望能製作一個既能娛樂大泷、又能娛樂科學界的節目,考慮到其複雜性,這是一項很難的工作。」

星期日泰晤士報


發現450系外行星
銀河系料有4萬種文明
【明報專訊】霍金過去早已說過相信外星人的存在,他的觀點近年更獲一系列科學突破所支持。1995年以來,科學界已發現逾450個太陽系外的行星,證明行星系統的存在是普遍現象。雖然迄今發現的系外行星,大小均遠超地球,但只是因為人類的探測望遠鏡還不夠精密,無法遠距離測出類似地球般大小的星球。

按3種假設推算 至少361種文明

另一支持霍金觀點的科學界突破,是地球上的生命,已被證明可在最極端的環境中繁衍,科學家推論,若生命能在地球這些地方存活演化,宇宙或者沒什麼地方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愛丁堡大學專家參考系外行星的發現,提出模型估算,認為我們的銀河系可能有近4萬種有智慧文明。模型提前3套場景假設﹕(1)若生命很難形成,但進化卻是相對容易,我們銀河系料有361種有智慧文明;(2)若生命很易形成,但要進化出高等智慧生命卻很難,我們銀河系料有31,513種智慧文明;(3)若生命能透過小行星相撞,從一個行星傳播到另一行星(這亦是地球生命源起的一個流行假說),我們銀行河甚至可能存在37,964種智慧文明。

英國物理學家考克斯(Brian Cox)甚至認為,火星、木星衛星歐羅巴(Europa)以及土星衛星泰坦,都是可能發現生命的星球。英國天文學權威專家里斯(Lord Rees)則說﹕「我懷疑可能確實存在有智慧的生命,但卻是以我們無法理解的形式存在,就像黑猩猩無法理解量子理論一樣。」

25.4.10

「船底座」星雲

2010 年4月25日 星期日
慶哈勃升空20周年 「魔戒星雲」曝光
【明報專訊】昨日是哈勃太空望遠鏡升空20周年,美國太空總署特別公開了一張本年2月由哈勃望遠鏡拍下、距離地球7500光年的「船底座」(Carina)星雲超級靚相,驟眼看上去恍似電影《魔戒》的情景。相中看似一座崎嶇「山峰」被雲層籠罩,整條「氣塵柱」的長度就達到3光年(約28.4萬億公里)。科學家表示,來自超高溫新星的輻射及帶電粒子,形成及壓迫這些「氣塵柱」,令氣體中有更多新星產生。照片中,藍色為氧氣,綠色為氫氣及氮氣,紅色則為硫磺。哈勃望遠鏡於1990年4月24日送上太空,至今拍了3萬個星體近50萬張相片,協助解開宇宙年齡之謎,以及披露行星如何形成及黑洞存在。哈勃望遠鏡料於2014年退役。
每日電訊報


從NASA提供的照片可見,哈勃太空望遠鏡拍下的「船底座」星雲 美不勝收。

23.4.10

sun

Burning Beauty: A New Look at the Sun
New footage of the sun may help scientists better understand climate change.

19.4.10

iceland volcano

Scientists call for research on climate link to geological hazards
Experts say suggestions that climate change could trigger more volcanoes and earthquakes are speculative, but there is enough evidence to take the threat seriously


Smoke and steam hang over the volcano under the Eyjafjallajokull glacier in Iceland. Volcanic ash drifting across the Atlantic forced the cancellation of flights in Britain and disrupted air traffic across Europe last week.

The Iceland volcano: disruption continues

17.4.10

探測小行星

2010年4月17日
奧巴馬棄登月 擬探小行星
【明報專訊】美國總統奧巴馬周四宣布新太空計劃,把前朝政府「重返月球」的大計,改為登陸火星及小行星。奧巴馬矢言「在有生之年可看到太空人登陸火星」,但批評者指有關計劃會令美國淪為太空探索領域的「三流」國家。

奧巴馬今年2月向國會提交的2011年財政預算中,建議取消前總統小布殊政府的「星座項目」(Constellation Project)。「星座項目」建議2020年前把美國太空人再次送上月球,並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為登陸火星作準備。

30年後太空人登火星

奧巴馬昨表示,美國將放棄重返月球,改為發展登陸火星及小行星的計劃,華府將在未來5年向太空總署注入60億美元(約466億港元)發展有關計劃,以及撥多30億美元(約233億港元)研製可在太空補充燃料的新型火箭,「我們已到過月球,太空有很多地方需要探索,我們有很多東西要學。2025年前,我們應會設計出新太空船作遠程飛行,開展月球以外的載人探索太空任務」。奧巴馬稱,美國將先派太空人作人類史上首次登上小行星之旅,到2030年代中期前,派遣太空人環繞火星飛行,「之後我們會派人登陸火星。我想屆時我仍健在」。

岩士唐憂計劃令美淪「三流」國

但首名登月太空人岩士唐(Neil Armstrong)指摘奧巴馬取消重返月球計劃,會令美國在太空探索領域上淪為「三流」國家。甘迺迪太空中心主發言人比特爾(Allard Beutel)坦言,隨覑「星座項目」取消及穿梭機飛行任務終止,太空中心約7000員工恐飯碗不保。

對於被指急劇改變太空總署的方向,奧巴馬強調,「沒人比我更投入載人太空飛行及人類太空探測,但我們必須用聰明方法進行,不能再用以前的老辦法」。奧巴馬聲稱,新太空計劃會在未來兩年創造2500個職位。白宮高官稱,與「星座項目」相比,奧巴馬新計劃有望令新型火箭提前兩年面世。

法新社/路透社/美聯社



小行星重力遜月球考驗太空人
【明報專訊】小行星(asteroids)是太陽系內環繞太陽運行、體積及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類似行星天體,太陽系內至今約發現70萬顆小行星。小行星含有早期太陽系的原始物質,理論上可比探測月球更能解開宇宙誕生之謎。

探測小行星亦有助研究地球如何擊碎小行星、避免被小行星撞擊。美國太空總署已辨認出1000顆帶有危險威脅的小行星。去年3月,一顆小行星只在距地球7.9萬公里的距離掠過。

小行星重力較月球少,對太空人登陸是個新挑戰。美國太空總署早於2001年已派出無人太空船往小行星「愛神」(Eros),研究小行星的構成及練習在移動星體上登陸。

路透社/德通社/法新社

冰島火山灰雲

2010年4月17日
火山灰襲歐 世衛發警告
恐癱瘓航班5天 百萬旅客受阻

【明報專訊】冰島火山灰雲昨以時速40公里的速度向歐洲擴散,歐洲愈來愈多國家要關閉機場和空域,牽連全球航空交通,百萬旅客受影響,停航規模堪稱是二戰後最大的航空界災難,英國《泰晤士報》稱,火山灰肆虐情可能持續5天。世衛昨警告,若火山灰塵如下雨般開始從天而降,可危害健康,歐洲民眾應留在室內,避免外出。

儘管目前火山灰塵主要仍在7000公尺高空流動,但世衛發言人警告,火山灰雲含有刺激性氣體和大量帶酸性的塵粒,隨覑塵粒緩緩下降,若吸入人體,可深入肺部,引發呼吸問題,對有哮喘和呼吸道疾病的人尤其危險。然而也有專家唱反調,認為健康威脅不大。

每日損失15億 航空股紛跌

冰島埃亞菲亞拉火山(Eyjafjallajokull volcano)噴發的火山灰,已覆蓋歐洲廣大地區,向東已飄至接近俄羅斯莫斯科,專家指西歐今天仍吹東南風,意味火山灰將繼續擴散。除了北歐,西歐至東歐多國不少機場都已關閉。受事件影響,英航、澳航等數十家航空公司已取消了1.7萬班機,佔平日一半班次,約600萬旅客受影響。

歐洲航空控制中心昨稱,航機可能要停飛至少48小時。倫敦大學學院災難研究中心教授麥圭爾(Bill McGuire)亦說:「未來在很大程度取決於風勢。我預計機場關閉將持續好幾天,但如果爆發繼續,繼續造成火山灰,未來半年有可能會反覆停航。」國際航空運輸協會估計,今次火山灰成災,對航空業帶來的損失每天超過2億美元(約15.5億港元)。歐洲各大航空公司股價,昨紛下跌1%至2%。

平日處理50萬旅客的英國機場,周五變得門可羅雀。在英法空中交通中斷下,英法隊道被旅客迫爆,一日46班車的「歐洲之星」雖加開了3班列車往返巴黎倫敦,但座位迅速爆滿。荷蘭阿姆斯特丹斯機場已為滯留旅客設置了1500張露營脇。

女王壽宴總統葬禮受影響

歐洲航空癱瘓,不少歐洲王室都無法出席周五的丹麥女王70大壽慶祝;挪威國王伉儷搭不了飛機,要驅車前往哥本哈根賀壽。美國總統奧巴馬等外國政要,也未必能如期出席周日波蘭總統卡欽斯基伉儷的葬禮,不過遺屬表明希望依期舉行。結束訪美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後無法直航返家,周五要改道先到葡萄牙里斯本,暫時下榻當地的德國大使館。英國著名喜劇明星克里斯(John Cleese)據報更要捨棄搭飛機,坐了5100美元(39,579港元)的士,由挪威奧斯陸到比利時布魯塞爾,希望搭歐洲之星列車回倫敦。

萬計受影響旅客現只能望天打掛,靜待「上帝之手」停止。許多旅客都忙覑向航空公司查詢最新航班消息,又要向親友或老闆交代歸程押後,又或找人幫手照顧孩子等因延誤造成的問題。在英國探完親,準備由希斯魯搭飛機經香港回澳洲的一名36歲旅客說,旅店客房都爆滿了,「我唯有在機場的椅子睡一下。儘管停航不是什麼人的錯,但欠缺溝通真叫人十分憤怒。」有參加旅行團的人抱怨無人安排額外住宿,有保險公司以「天災」為由,拒絕作出旅遊賠償,更惹來批評。


8級火山爆發 全球將陷大饑荒
【明報專訊】科學家會採用「火山爆發指數」(VEI),像地震規模評級般依據火山噴發的物質含量、噴發有多高和維持有多久,來衡量火山爆發的規模。「火山爆發指數」分0至8級,每級威力相差10倍,8級最為強勁。火山專家估計埃亞菲亞拉火山今次爆發只屬2、3級,但已擾人甚深,倘發生的是超級火山(supervolcano)大爆發,後果堪虞。

今次爆發屬2至3級

專家舉例說,像今次的2、3級爆發,全球年均約1次;像1991年菲律賓皮納圖博(Pinatubo)火山的5至6級爆發屬接近百年一遇,至於19 世紀印尼坦博拉(Tambora)7級火山爆發引致7萬人死亡(是有紀錄以來最奪命火山爆發),則屬千年一遇。

噴射物相當2珠峰

8級超級火山大爆發約每隔10萬年發生,它會噴射逾千立方公里的物質上天,像7.4萬年

前印尼多巴(Toba)噴出的物質,便相等於兩座珠穆朗瑪峰。倫敦地質學會委託的超級火山威脅研究小組曾指出,超級火山大爆發能直接摧眦面積廣如北美洲的範圍,火山灰和火山氣體造成的雲層將覆蓋地球,使氣候轉冷持續幾年,因而破壞世界農業,嚴重影響糧食供應和引發大規模饑荒,連串影響足以嚴重威脅到人類文明。

每日電訊報


冰島「復仇」記 火山灰襲英荷
【明報專訊】英國和荷蘭近月與冰島政府,就金融海嘯期間冰島網絡銀行倒閉禍連兩國存戶的賠償方案爭持不下,冰島人對英荷「以大欺小」索取高息賠償,恨之入骨。

不滿英荷金融海嘯索賠

今次冰島火山爆發令英國、荷蘭等地航空大亂,英國《每日電訊報》評論員華納(Jeremy Warner)形容猶如上演一齣《冰島復仇記》!他形容,對冰島拒絕還款所施加的貿易制裁,都比不上火山爆發對英國等地造成的經濟破壞!

事實上,這次火山爆發對冰島民眾的影響並不大,當地風向確保了居於首都雷克雅未克的全國三分二人口不受影響。華納稱,英國領空若持續關閉,肯定會嚴重擾亂經濟。但目前實難斷定火山何時「息怒」,有專家指出,埃亞菲亞德拉火山上次在1821年12月爆發,最終持續到1823年1月。

每日電訊報/金融時報



火山灰襲歐 世衛發警告

12.4.10

deepest known volcanic vent

World's deepest known undersea volcanic vent found

LONDON – Scientists using a remote-controlled submarine have discovered the deepest known volcanic vent and say the superheated waters inside could contain undiscovered marine species and perhaps even clues to the origin of life on earth.

Experts aboard the RRS James Cook said they found the vent more than three miles (five kilometers) beneath the surface of the Caribbean in an area known as the Cayman Trough, a deep-sea canyon that served as the setting for James Cameron's underwater thriller "The Abyss."

Volcanic vents are networks of small cracks that penetrate deep into the earth's crust, where temperatures can reach 750 degrees Fahrenheit (400 degrees Celsius). Sea water seeps into the openings, where it's heated to extreme temperatures and expelled into the icy cold of the deep ocean. Minerals in the water precipitate as it cools, creating a smoke-like effect and leaving behind towering chimneys. The spectacular pressure — 500 times stronger than the earth's atmosphere — keeps the water from boiling.

Geologist Bramley Murton, the submersible's pilot, said the exploring the area was "like wandering across the surface of another world," one complete with towers of mineral deposits and thick collections of microorganisms thriving in the slightly cooler waters around the chimneys.

"The rainbow hues of the mineral spires and the fluorescent blues of the microbial mats covering them were like nothing I had ever seen before," Murton said.

Scientists exploring other vents have discovered host lush colonies of exotic animals such as hairy worms, blind shrimp and giant white crabs.

"The deep sea is full of surprises," a statement posted to the expedition's Web site said. "We may find species unlike any seen before."

Other scientists said they were excited by the find...


a cloud of smoky water billowing from the top of a tower of metal ore at a volcanic vent five kilometers (more than three miles) beneath the surface of the Caribbean

hubble at 20

Up close and phenomenal – the Hubble telescope at 20
Two decades after its launch, the telescope is still delivering stunning views of the heavens


This image of object NGC 6302, known as the Butterfly Nebula, was taken recently by the Hubble space telescope.

The brilliant tracers pouring from the centre of this image may have a dainty, colourful appearance. Their origins are anything but peaceful, however. These are rolling cauldrons of gas, heated to more than 20,000C, and they are pouring from a dying star five times bigger than our own Sun. The star – which lies within our own galaxy, the Milky Way – has blasted off its outer envelope of gases and is now unleashing a stream of ultraviolet radiation that is causing those gases to glow.

This is astronomical object NGC 6302, although it is better known, simply, as the Butterfly Nebula. Its image was captured recently by the Hubble space telescope, which was launched by the space shuttle 20 years ago, on 24 April 1980.

Although hampered by a lens that had been ground to the wrong shape, the telescope – named after US astronomer Edwin Hubble (1889–1953) – has prov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spectacularly successful spacecraft ever built by Nasa...

10.4.10

小行星

小行星即將掠過地球 沒有撞擊風險
(法新社)2010年4月9日 星期五 04:20

(法新社華盛頓8日電) 美國的太空科學家表示,最近發現的一個小行星 將於今天稍後掠過地球,但沒有撞擊地球的危險。

科學家說,這個小行星將在距地球僅39萬5000公里外掠過,就天文學而言,這有如毫釐之差。它距離地球最近時,比月球還接近地球。

這個小行星是由美國亞利桑那州土桑(Tucson)的卡塔利那巡天計畫(Catalina Sky Survey)發現,寬度約22公尺,今天格林威治時間23時將最接近地球。

美國的太空機構官員表示,這次「飛掠」事件的距離比大多數類似事件來得近,但並不是特別罕見。

在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設於加州巴沙迪納市(Pasadena)的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Laboratory),近地星體辦公室(Near-Earth ObjectOffice)的人員姚曼斯(Don Yeomans)表示:「接近地球的星體在月球軌道內飛掠過地球的事件,每幾週就會出現。」

1.4.10

food design

2010年4月1日
七彩樹枝快樂吃
【明報專訊】當所有人都說organic food多新鮮多健康,連超市都以自己售賣的食材多天然多健康為賣點的時候,你有沒有認真想過,就算你進食的食物都是最天然最健康的材料,但你有真正品嘗過它們嗎?

用心感受各種味道

Food designer是近年歐美急速冒起的新興專業,來自荷蘭的Marieke van der Bruggen是被冠以這個名銜的設計師。「進食(to eat)和品嘗(to taste)的分別,在於前者只是一套動作,後者卻是由心感受食物,試出內裏所包含的各種味道。」Marieke認為,品嘗的重點並不一定在於食材本身,而是如何「享受」整個過程;不一定是fine dining,可以是早上用兩分鐘啃掉的一塊麵包,甚至是大家口中最不健康的垃圾食物。

「我喜歡食物,只因為它們是最基本的東西,亦最容易牽引我們的情感。無論是一份三文治好,一碗粉麵也好,你每天總要進食早午晚三餐。進食,以及食物本身,就是人生的構成部分。隨覑年齡增長,你會嘗試到很多不同的食物,有些喜歡的,有些不喜歡的,然後慢慢建立自己品嘗食物的方法。只要你對食物持開放態度,你會發現吃東西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將食物變成不同可能

也就是對食物的喜好,令Marieke將糖果設計、裝置成自己在荷蘭Design Academy Eindhoven設計學院的畢業作品,引來各方迴響。一條條用糖果製成的半透明「樹枝」、「樹葉」從天花板垂下來,半透明的「樹枝」看來就像玻璃一樣,有覑七彩繽紛的顏色。「我就像做實驗一樣,嘗試將食物變成不同的可能。當參觀的人走到『樹枝』下,我希望他們會有置身於伊甸園的感覺。他們可能被『樹枝』、『樹葉』吸引,然後拿下來品嘗。」Marieke的裝置在米蘭家具展展出後,得到東京PapaBubble糖果店垂青,將「樹枝」投產成商品出售。

怎樣吃,對Marieke來說尤其重要,所以她特別喜歡日本壽司。「由材料、製作到最後的成品,都很講究。壽司精細得如小禮物一樣,那是對食物/用餐尊重的態度。」Marieke另一代表作Public Pie亦有類似的考慮。Public Pie是她與產品設計師Maaike Bertens合作的設計,那是一個流動廚房亦是一張兩座位的長椅。椅子下方原來是焗爐,能同時暖熱椅面,在保溫的同時烤出香噴噴的蘋果批。於是在製作過程中大家可以坐下來傾偈,在製作、享用食物的過程中也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過程。

重視最基本的食材

Marieke閒時喜歡到街市、市集,來到香港也不例外,單是看看大家將食物放在各自的攤位上,就令她很覑迷。「街市雖然不怎樣清潔乾淨,那些魚、那些肉、那些菜,卻都是大家日常生活中吃到的食物,這是真實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從中看到人們怎樣在食物上勞動和生活。」

現時有很多基因改造的食物,也有很多人標榜有機食品的重要性。Marieke最怕大家只當有機食品為一種潮流趨勢,為「潮流興……」而跟隨。

「像我居住的荷蘭,近年便有很多專賣有機食品的店;另一邊廂,我們食用的豬肉卻仍然是在本地農場養大後,運到土耳其屠宰加工後,再運回荷蘭推出市場。早前我更從新聞報道中得知有荷蘭實驗室研究出人工豬肉!或者有一天我們從超級市場買回來的食材都是人工造出來的……我只是很希望未來有一天,大家會重投農業,重視最基本的食材。」

雖然名為food designer,她卻不太懂得下廚,家中雪櫃儲存得最多的是芝士和乳酪,閒時吃一點就已經很快樂。她搔搔腦袋笑說﹕「我其實只是個產品設計師,只是我喜歡用的材料(ingredients)都是食材(ingredients)吧。」沒故作深奧,Marieke只希望大家能尊重食物,單純地享受食物所能夠帶來的快樂。

除了外形像樹枝,Marieke的每一條樹枝糖的味道和顏色也不♣合,紅色的不一定是櫻桃味,黃色的也不一定是檸檬,她說每條糖的味道都叫做幻想(fantasy)。(圖﹕www.renevanderhulst.nl)

黑臉琵鷺

2010年4月1日
黑臉琵鷺湧港
數量升四成 全球第二多
【明報專訊】香港觀鳥會公布全球同步普查黑臉琵鷺結果,發現這種曾一度徘徊絕種邊緣的候鳥,已由20年前的不足300隻,上升至今年2346隻,創歷史新高。而由於周邊地區大興土木發展,黑臉琵鷺轉為湧至香港,使本港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的黑臉琵鷺冬季落腳點,甚至連推行魚塘保育計劃的塱原,也首次發現多達10隻黑臉琵鷺。

全球2346隻 歷史新高

「塱原錄得黑臉琵鷺是意外收穫,亦反映該處的生態有改善,吸引牠們前往覓食。」觀鳥會黑臉琵鷺全球普查統籌及水禽項目統籌余日東指出,過去亦曾在塱原錄得零星的黑臉琵鷺出沒,今年首次發現有10隻棲息,估計與政府撥款在塱原推行自然保育計劃有關。觀鳥會是其中一個受資助團體,與塱原漁民合作,提升魚塘保育價值,例如在冬天降低魚塘水位,露出魚獲,吸引雀鳥覓食。

塱原保育奏效 魚塘吸引覓食

政府建議將塱原劃作「綜合發展」地區,被指為發展開綠燈,但事實上,政府自2005年推行新自然保育計劃的「管理協議」,至今已投放逾1000萬元,資助環保團體保育這片淡水濕地。余日東預料,塱原的生態價值若得以提升,不排除會吸引更多雀鳥棲息。

2010年黑臉琵鷺全球普查共有逾100人參與,包括東南亞多個地區共77個地點,於1月8至10日期間同步調查,結果錄得2346隻黑臉琵鷺,較去年顯著上升15%。余日東認為,黑臉琵鷺仍屬瀕危物種,但結果顯示全球各地的保育工作奏效。

內地澳門興土木 改往香港

然而當中仍有隱憂。黑臉琵鷺近年集中在幾個地點過冬,包括台灣和香港,香港今年錄得462隻,較去年上升38%,是有紀錄以來新高,但其他地區如中國沿岸、澳門及越南,均錄得較大跌幅,由5%至27%不等。余日東指出,全球黑臉琵鷺約四分三集中在台灣、香港,若兩地環境出現變化,變得不適合牠們居住,其他地方又無處可去,便有可能危害該物種的存活。澳門過去4、5年,每年均錄得約50隻黑臉琵鷺,今年則較去年跌25%,只有39隻,估計與澳門近年大興土木有關,威脅蓮花大橋底的濕地生態。

調查亦發現,在港越冬的黑臉琵鷺成年、幼年各佔一半,反映本港的族群很健康,沒有「人口老化」問題,至於其他地區因數字不齊全,未能全面分析全球黑臉琵鷺的年齡分佈。


衛星追蹤器 揭遷移路線
【明報專訊】觀鳥發燒友對黑臉琵鷺的腳環應不會陌生,透過望遠鏡細心檢視,更可發現刻在腳環的編號,辨認雀鳥來自何處,別有一番樂趣。調查員今年1月在塱原發現的10隻黑臉琵鷺之中,便有一隻雙腳均戴有腳環,上面刻有 K81,表示該鳥來自南韓。

腳環編號可辨認來處

除了腳環,港、台學者聯同日本研究員,於1997年冬季,首次在香港和台灣為黑臉琵鷺戴上衛星追蹤器,發現牠們從台灣遷徙至中國浙江。研究員於98 年再分別於台灣和香港為多隻黑臉琵鷺戴上追蹤器,記錄到牠們分別從台灣及香港出發,在福建會合,然後一同向北飛,經浙江、江蘇沿海,抵達朝鮮半島西面非軍事區的小島上,首次揭開黑臉琵鷺遷移路線的神秘面紗。

觀鳥會水禽項目統籌余日東說,全球約有100隻黑臉琵鷺戴有腳環,全球首隻戴上腳環的「黑臉琵鷺1號」曾於2007年訪港越冬,證明該種雀鳥至少可以活到12歲。今年訪港的462隻黑臉琵鷺中,未再見牠的蹤影,余日東估計「黑臉琵鷺1號」可能已死亡,或腳環已斷裂掉落。


香港今年錄得462隻黑臉琵鷺,較去年上升38%,是香港有史以來的新高。圖中部分黑臉琵鷺頭後方長有淡黃繁殖羽,顯示已成年;圖中下排左起第4隻是白琵鷺(白嘴),喜歡與黑臉琵鷺混在一起。



調查人員首度發現有10隻黑臉琵鷺在塱原的魚塘覓食,其中一隻戴有腳環,左腳戴覑的紅色腳環刻有K81字樣,顯示該隻黑臉琵鷺來自南韓。